摘要:文秋芳老师及其团队构建并不断完善的“产出导向法”开创了大学外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的新时代。本文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为例,从“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三个方面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探讨该理论体系指导下的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师生角色。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师;学生
一、前言
文秋芳老师及其团队构建并不断完善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其独特的中国特色和较强的课堂可操作性,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专家的注意,尤其是对中国从事大学外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而言,“产出导向法”的出现开创了大学外语教学的新时代,它从课程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手段和评测体系)这四个方面根本变革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笔者潜心学习并研读了文秋芳老师和其课堂教学试验团队有关“产出导向法”公开发表的主要文章,例如“产出导向法”的“前身”《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发展时期的《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完善时期的《“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以及《“产出导向法”对大学英语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等多篇论文。“产出导向法”的“前身”即“输出驱动假设”最初是文秋芳老师针对英语专业教学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提出的,在此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文老师的研究重心向大学外语教学倾斜。本文以文秋芳老师的“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重新规划英语专业《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
二、理论体系
文秋芳老师倡导的“产出导向法”与其他外语教学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该理论在实践操作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整个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始终重点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完善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中,文秋芳老师以“教师为主导”替代了原来的“以教师为中介”这一表述,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和意义更加清晰透明。“产出导向法”强调的教师主导作用在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课堂教学,它是实现“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的载体。与此同时,“产出导向法”还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笔者认为在“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指导下,如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体现这两个中心指导思想,是正确理解和应用“产出导向法”的关键。本文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为例,探讨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如何应用“产出导向法”。
1.教学理念
“产出导向法”有三个教学理念,即“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这三个教学理念作为该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分是后面第二部分“教学假设”和第三部分“教学流程”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这三个教学理念在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如何体现这三个教学理念呢?
“学习中心”主张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具体表现为教师作为《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designer)、组织者(organizer)、引领者(leader)和指挥者(director),要根据每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进度,为学生选择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有效学习的最佳课堂教学活动和形式。因此《综合英语》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或任务时,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学到什么,是否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在“学习中心”理论指导下,《综合英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方法容易忽略这一点。
“学用一体”中的“学”指的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下的学生输入性学习,介由听和读两种渠道。“用”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产出导向法”中的“产出”,包括说、写与口、笔译。“产出导向法”中的“学用一体”倡导教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输入性学习与学生的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两者之间有机联动,无明显时间间隔。传统《综合英语》往往偏重于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课堂上虽然也有师生互动或学生互动、展示、讨论等多种形式,但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将刚接受的输入性学习内容转化成自己的有效学习产出。传统的《综合英语》课堂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用输入性学习所得连贯表达语言的机会。“产出导向法”中的“学用一体”避免了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易出现的“学用分离”和“重学轻用”现象,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具体实践操作方法在“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中有明确指导。
“全人教育”主张外语课程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还要达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等人文性目标。为了实现外语课程的这两个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传统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容易忽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秋芳老师认为,“产出导向法”里坚持的“全人教育”不意味着人文性目标的实现需要占用额外的课堂教学时间。《综合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认真选择学生产出任务的话题、精心选择为学生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和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人文性目标。
2.教学假设
“产出导向法”的四个教学假设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以评促学”。“输出驱动”和“输入促成”着重突出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选择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主体地位的有力体现,“以评促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完美统一结合。
“输出驱动”假设颠覆了传统外语教学法中“先输入,后输出”的教学顺序。“输出驱动假设”倡导的是“输出—输入—输出”。第一次输出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依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产出任务,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尝试性完成产出任务,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了解产出任务对自己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交际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动力。这与传统《综合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热身”(warm up)环节或“导入”(lead-in)活动有本质区别。“热身”或“导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准备,而“产出导向法”中的“输出驱动”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明确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从内在驱动有效学习的发生。
“输入促成”强调教师在完成对学生进行输出驱动后,再一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能够促成学生产出的恰当输入。学生在互动交流后,接受对自己有交流价值的输入材料,从而可以有效地拓展自己现有的知识与语言体系,将自己第二次的产出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输入促成”环节对《综合英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较高。它要求教师重新整合和编排教学材料,一改传统单一的单篇课文讲授,由段落到篇章的机械模式。
“选择性学习”假设认为与非选择性学习相比,选择性学习更能优化学习效果。在教师提供的恰当的输入材料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基础选择产出任务所需的内容、语言形式或话语结构。在这一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深刻体现。“选择性学习”彻底颠覆了传统《综合英语》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者。
“以评促学”是“产出导向法”新增的假设。它主张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学生边评边学、边学边评、打破“学”与“评”的界限,将评价作为学习的强化、深入阶段。该假设的实现手段是“师生合作评价”,它分为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并评阅典型样本。课内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给出课前准备好的评阅意见。课后是学生在教师专业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自评或同伴互评。“以评促学”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完美结合。
3.教学流程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分为三个阶段:“驱动”、“促成”和“评价”。这三个阶段是实现“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和检验其教学假设的载体。这三个阶段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秋芳老师率领的教学团队经过教学实验发现,这三个阶段互相联系,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单元教学又包含这三个阶段的若干循环,每个阶段内部又包括若干子活动。因为“驱动”、“促成”和“评价”是检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以评促学”这四个教学假设的载体,其具体的实施流程前文已有所阐述,此处就不再展开。
三、总结
文秋芳老师及其团队构建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融合了教学论和二语习得理论,是一套全新的、既有本土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國外语教学理论,可操作性强,开创了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的新时代。在“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指导下,广大高校外语教师和学生迎来了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发展。“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互动性强,且不断动态发展。因此,对这套理论体系的理解、学习和其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环节的难点还有待广大高校教师共同学习和研讨。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2]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3),348-358.
注: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以输出为驱动的英语专业课程设计研究》,课题编号JG16DB428。
作者简介:王秋瑾(1981—)女,工作于沈阳体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