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大家公认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在校大学生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把握人生方向、明辨是非,还可以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获得健全的思想政治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前行继续奋斗,以获得伟大的人格魅力。因此,当代大学生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符合大学生本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起之秀,是实现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多重要的历史使命也将肩负在大学生身上。为完成这些历史使命,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也越发的凸显出来。在大学生群体中继续加强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又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学生
1.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重要意义
通过适当的思想指导加上实践对于意识形态来说可以与社会的不停进步保持一致。当代大学生是当代具有高知识水平的群体,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在经济普遍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牢固树立和继续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国家的和平、稳定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环节。我们教育的设立初衷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保证高等教育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理念,强化学生的政治理想,就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向和以此为根本特征的学习文氛围,需要明确的是,树立当代政治发展思路,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才全面发展的坚定信念。当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其他非政治学科的排斥,而是通过加强政治意识,建立自觉学习的习惯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2.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的播种者,作为新生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以对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做一个更加正确、清晰的认识。于是我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实际调查和网上发布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合肥高校进行了调查。问卷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学习人群、年龄、学习渠道和意见等内容。本次调查总计共发放问卷220份,填写率为100%,回收率为98%。大部门同学都能配合调查并当场填写所发的问卷,这体现出当今大学生高素养与认真负责的态度。现在将调查统计结果予以公布,并将统计结果中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做系统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调查同学的性别比例大致相同,基本为1:1,这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大四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比较明显,大二持平,而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差不多持平,。而在我们的调查中有15.5%的大學生对马克思主义不太了解,其余都为了解一般或比较了解。由表2可以看出,大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明显较大二大三明显,原因就是他们很多人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还有就是明确了自己入党动机以及日后工作中的思想发展趋向。
2.2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分析
从以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手段、宣传渠道、传播方式的不健全。这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的不当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手段的匮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没有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四个方面。
2.2.1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的不当的问题
在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传播者是教师,在一所高等院校里,通过马克思主义课程的相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这样就造成课程的性质不是为了深入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通过填鸭式教育的形式来定向灌输一种理论。这样的结果致使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结果是硬性接受,而不是理解吸收。
2.2.2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手段不充足的问题
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形式,如何让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是大学老师一直注重的任务,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融入,社会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内容,如越来越庸俗的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利益化。
2.2.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没有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是从高度抽象的理论到课堂教学材料传播的过程,从理论到材料,再从材料到理论,最后从理论到理论不间断循环教育体系,致使教育的结果与实际生活相偏离。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很差,使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大打折扣。某些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纯粹只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就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和生活运用。学习马克思只是等于优异的记忆力。这一错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错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常传播严重剥弱了,最终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如何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3.1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基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发展为主题的创新精神。这其中表现出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思想基础的,是以社会主义为主要意识形态。这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方向的。
3.1.1强化理论上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领导人根据国内和国际局势深入分析,通过合理思考总结出来的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种思想和文化方向的理论结晶。我们一方面要求这些思想观念让学生们去接受,还必须要有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来促进思想观念的形成。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3.1.2开创新的教学方法
有一句俗话说的好,如果一个教学方法是对学生的内心相反的,那么最终的教学结果肯定是事倍功半,但是教学的内容正和学生内心的需要,迎合了学生的口味,这样的教学教育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摒除旧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新的教学模式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
3.1.3加强课程的教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一系列思想本身就产生于革命的实践中,这些理论的源头在于实践,这是多少革命实践和人民的勤劳智慧累计起来的智慧,这是一笔无法用财富衡量的巨大精神财产。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中,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强化教学实践缓解必不可少,越多的实践参与越多的学生就会理解这些实践的意义。
3.2高度高效的整合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环境
3.2.1将教育与科学研究相互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学着与大学里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不是同一类人群,教学研究的学着他们的关注的焦点在于对理论的不断完善,不断加强。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有出版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等,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创者和间接播种者,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师主要是对理论的直接传播进行加强,他们通过某种教学行为来直接把科研的成果传播到大學生的心中。
3.2.2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当代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的具有高知识水平,低阅历的一部分群体,这样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于身边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不高,对理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他们来说大学生活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活阶段,这个人生阶段收学到的东西正式今后进入社会需要加强学习的地方,这是进入社会前最重要的一步。
3.2.3 构筑多级别,新立意的理论体系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在大都是死板从教材的角度进行授课,将理论原封不动的进行传授。这样的结果就是还是通过理论上原版教书。结果是实践减少了,理论创新度降低了,整个的教学变成了一个空壳子,恩格斯曾经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结语:
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多角度、多位次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文化的冲击、思潮的荡漾和世界观、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和冲击。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对社会主义中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让们的政治心态,政治行为与国家中央集体保持高度一致,成为非常重要并且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有很强的彻底性,在实践中,既要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要满足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价值和理念追求的要求,这需要强大的和有说服力的诉求,不言而喻这样的诉求必须产生一定的有效性。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信仰教育的一种教育实践,包括推进教育过程中领导,教育工作者教育的过程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三个环节。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否对三个元素的保持有效性密切相关。只有尊重和发挥的主要元素的有效性,刺激每一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才能最终实现“有效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5.
[2]郑润权.当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3]谢双明.关于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5.
[5]徐习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6]朱国良.当代大学生法治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6
[7]李彦军.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7
[8]刘贝贝.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6
[9]赵海燕.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研究[D].吉林大学 2016
作者简介:刘洋(1988.06.04)男,民族:汉,籍贯:安徽合肥,职务:文秘,职称:科员,学历:安徽农业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单位:黄山市邮政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