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伟
摘要:竹刻艺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利用竹子材质光滑、纹理细密的特点,创作形象,反映生活,点缀日常。竹刻的器型是比较广的,包括笔筒、香薰、臂搁、插屏、挂屏、扇骨、烟盒,以及直接用竹雕刻成的人物、动物等。据文献记戴,竹刻早在唐代就有,到宋代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明代张应文《清秘藏》载,宋高宗时有个名叫詹成的名家竹刻,“能于竹片上刻成宫室、山水、人物、花鸟,纤毫具备,细巧若缕,而且玲珑活动”,“精巧之极,见者拟之鬼工”。到了明代,竹刻刻已成为一个艺术门类。江苏的嘉定、金陵等地,出现了许多竹刻名家,或以技法工细见长,或以秀媚清雅为主,或以生动传神著称,竹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雅玩。
关键词:竹刻;流派;创作
据有关竹刻研究材料可知,历史上的的竹刻大师一般分为“嘉定派”和“金陵派”,而近代又出现了“留青派”和“竹根派”。金陵派,往往随材料的天然形态稍加雕琢,别出心裁,有自然之美,刻法主要是浅刻,画面独具笔墨意趣。嘉定派以朱鹤祖孙三代为代表,擅用深刻、浮刻、圆雕法,运刀如运笔,人物山水皆刻划传神。这个流派在明、清两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竹刻艺术大师,如朱三松、朱小松、封锡爵、封锡禄、吴之璠、周芷岩等,可调大宗。到了清代后期,浙江竹刻异军突起,成为晚清竹刻艺术的重要代表。
浙江刻竹,与书画篆刻等艺术相似,刻竹技法都尚浅刻,阴刻为主,无圆雕和高浮雕之制。刀法崇尚简率拙朴,以自然天成和再现书画笔墨情趣为最高追求。在题材上,除画本、小像外,多名家书画、蔬果小品,或自题自刻,尤喜摹刻金石文字,亦体现了文人和偏好。品种以扇骨、臂搁、笔筒为主,有重学者文人作品而轻匠人作品的倾向,讲究作者的学养,故浙江竹人多重学者型、儒生型。作品以能体现文人气息为尚,即中国读书人所独有的穷而不酸的志趣,与官宦的权贵气,商贾的富贵气迥然有别,故浙江竹刻可概括地称为文人竹刻。
浙江文人竹刻的代表作家除潘西凤外,主要有方絜、张开福、文瞩、蔡照、胡有声、韩潮、朱宝骝、胡钁、释达受等。尤其方絜,是浙江竹刻崛起之关键人物。方絜,字矩平,号治庵,嘉道时黄岩人。为竹刻小像最有名者,人称“方竹”。凡山水、人物、小照,皆有为粉 本于扇骨、臂搁及笔筒。阴阳凹凸,勾勒皴擦,心手相得,运刀如用笔。当时不少名人都请,方絜刻小像。他刻小像独创一法,面部用陷地浅浮雕,其余用阴刻。虽凸起分许,却阴阴阳凹凸,须眉毕现,神气栩栩,且两法能统一得天衣无缝。方絜一出,浙江竹刻始为世人所重,此后便名手迭出。
现今浙江竹刻制作主要以嘉兴、东阳、象山与嵊州为主。嘉兴桐乡现在有二十多人在从事竹刻。桐乡竹刻主要是在七十年代初开始,代表是浙江工艺美术大师钟山隐。他擅长摹刻名家字画,刻法以阴刻为主,尤以线条细、挺,刀法精到著称。另有摹刻丰子恺书画为主的叶瑜荪,还有一大批中青年刻竹者,刻法以留青为主。
笔者在从事竹刻二十余年间感受颇多,个中艰辛唯有自知。从小受到家父影响,耳闻目染,逐渐对竹刻产生了兴趣。最初几年是边工作边刻竹,然而当今社会竹人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能选择的太多了,真所谓“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要想在竹刻上有所收获,就必须全身心的投入,遂放弃了原有工作,专业从事刻竹。几年下来,在刻竹创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想法和感受,现整理如下,与大家交流。
一、刻竹者必须掌握竹子材料的特性。一件好的作品要有好的材料,竹材应选择生长期三年左右的竹子,不宜太老或太嫩,太老会出筋,质地不细腻,难以雕琢,太嫩经不起削剔,亦呈现不出竹的细密纹理,竹刻的个性会受影响。一般以冬天的竹子为宜。
二、画稿须在雕刻前缜密构思,合理安排,要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可以做到在雕刻过程中有的放矢。而工具也很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竹刻用刀在市上一般买不到,需刻者根据自身要求,自行制作,这样在雕刻时可以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三、要想在竹刻上取得成绩,还必须多看、多学、多思考。要多看前人之杰作,多学习书画等相关知识,锲而不舍地多刻作品,时时思考,钻研以求融会贯通。这是很关键的,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需刻者长时间去钻研、探讨、揣摩、学习。
笔者近期在摸索用留青的理念和手法来表现浅浮雕的作品,思考这两者间怎样做到有機结合,相互融合。这就需要刻者长期的思考和不断的创作。基于此笔者创作了《春酣》,以求有新的思路来呈现给大家。同时在刻竹过程中也想到了刻竹者的一个最基本问题,那就是刻竹者的生存问题。竹刻这一行业在外人看来是小道,而刻竹者大多都有一根筋,并且刻竹不是一二年能够出成绩的;即便有了些成绩,在没有好的环境下也很难在市场上有知名度,这样也就限制竹人更好的去发展。所以笔者认为,第一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支持。第二是竹刻这门中国独有的民间工艺能像其他工艺美术门类如紫砂、陶瓷等一样,去提高它的知名度。其实这里有很大文章可做,比如成立专业的竹刻行业协会,让竹人们有自己的家,也可以不定期在全国各地或报刊、媒体上去介绍竹刻、竹人与作品,让世人多了解竹刻,从而认可并喜爱竹刻这门艺术。第三是提高竹人的整体素质和创作水平,如多办一些竹刻培训班,介绍传统文化、绘画和竹刻之间的相互间的一些知识,还有文学、诗歌、雕塑、历史、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还可以在各地举办一些专业展览等等,力求提高竹人的整体素质。总之在提高竹刻市场接受度的同时,必须先提高作品水平,让作品自己去说话,这也最有说服力。
竹刻是一门特殊艺术,竹人是一种特殊群体。不只是愿意和努力就能成就一种事业,更是一种情怀,一种使命,庆幸的是有一批“同道者”,他们知道为何爱之、奉献之。并为之恋恋不舍,甚至守望终身。要发展竹刻艺术,需要竹刻同仁齐心协力,开拓新的思路,创造出有相当艺术性的作品,使之成为具有艺术价值、适宜保存,可供喜好者收藏者选择的艺术品。当今盛世,倡导文化大发展。竹人们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机。我们要用东方文化魅力,将传统竹刻中的精华借鉴和运用到我们今天的竹刻事业中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士,使竹刻成为人类珍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