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定向参数的预报与应用研究

2018-09-23 08:05阚起源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定向研究进展神经网络

阚起源

引言:地球定向参数预报、地球定向参数应用等内容受激发源影响极易导致研究准确性降低,进而影响相关框架转换效果,并且,数据处理难度会逐渐加大,最终会延迟地球定向参数获取时间.从中能够看出,本文这一论题具有探究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探究如下.

1 地球定向参数研究必要性

我国研究地球定向参数的时间相对较早,实际研究的过程中构建了时间参考系统,以便为论题分析提供支持.由于学者研究视域不断拓展、研究理论内容不断丰富,总结得知地球自转变化有规律可循,这为地球定向参数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往研究设备主要为光学仪器,但该设备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进而会大大降低中观测准确性.后来相关研究技术不断升级,应用GPS技术、VLBI技术、DORIS技术研究地球定向参数,能够大大提高测量准确性,测量精度是以往的十倍,这意味着研究学者能够获得丰富的地球动力学信息,能为关联问题分析提供便利,有利于加快地球动力学发展步伐.

针对地球定向参数精确值深入探究,除了能够促进地球动力学发展,还能扩大其应用范围,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定位准确性会大大提高.由于地球定向参数解算程序十分繁琐,并且数值获取时间较长,因此,应以地球定向参数预测为基础,掌握三天内定向参数数值,同时,建立预测模型,尽最大可能提高地球定向参数预测准确性.

2 地球定向参数研究进展及参数测定

2.1 研究进展

地球定向参数研究进展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方面即是极移研究进展,第二方面即日长研究进展,其中,极移研究进展最早由德国学者提出,提出时间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研究可知,极移周期项包括长周期项、季节性摆动、线性趋势项、钱德勒摆动、高频变化项.极移激发源周期分量从时间尺度、季节性摆动、长期趋势、高频变化等方面来分析,各个方面依次对应的内容主要有可能的激发源;大气、地下水、海洋物质在分布;地壳反弹、冰川融化;大气、潮汐变化.日长研究进展研究内容细分为日长的长期变化、周期性变化、不规则变化、激发源等,其中,潮汐摩擦导致日长周期延长;周期性变化内容具体指的短周期变化、季节变化、周日变化;不规则变化具体指的是年际变化、高频不规则变化、十年尺度变化、年代际变化等.

2.2 参数测定

地球定向参数测定的过程中,既要选用适合的观测手段,又要合理排列地球定向参数数据序列.

地球定向参数测量技术更新换代的过程即大地测量技术发展的过程,最早应用的技术即甚长基线干涉技术,这一技术最早应用于天文学,在空间测量方面的精度相对较高,并且技术稳定性较强,甚长基线干涉技术实际应用时需要建立地球参考框架,在区域地壳形变监测、地球定向参数确定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之后激光测卫技术被成功研制,该技术具有准确定位、高精度等优势,激光测卫技术适用于板块运动监测、自转参数确定.全球定位系统成功研制后,该系统通过发挥高精度、全天候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功建立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网,并相继提供种类多样的数据产品.相对比而言,全球定位系统能够有效弥补上述两种技术存在的不足,预测可知,全球定位系统未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此外,DORIS技术应用监测时间相对较短,现有观测站接近60个,DORIS技术获取的数据信息利用IDS高效处理、具体分析,分析、处理后的数据在地球定向参数解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针对地球定向参数变化时间序列权威发布,序列来源于数据综合结算操作,相对而言,序列准确性较高,序列内容包括IERSEOPC01、IERSEOPC04、IERSEOPC02/03.现 如今,模型构建、模型分析主要以EOPC04序列为基础,并据此衡量模型预测效果.

3 地球定向参数的预报及应用分析

3.1 时间序列法

3.1.1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利用IERSEOPC04这一序列分析定向参数值,通过极移时间完成预测.从日长角度来讲,应对数据预处理,处理过程功能中选用适合的计算方法,按照扣除固体潮、预测日长变化序列等步骤完成数据预处理任务.数据预处理工作执行时,参照IERS规范,应用日长影响计算公式,针对未知序列准确取值,通过公式代入求得固体地球带谐潮项值,并对比分析固体地球带谐潮项对日长的影响.大部分预测模型针对地球定向参数预测时首选组合预测方式,步骤主要为:利用最小二乘法完成拟合处理,拟合对象主要为地球定向参数序列周期项或者趋势项,之后进行外推预测;应用拟合残差法深层次预测,获取预测结果,拟合残差法能够直观显示中长期变化情况,能为长期预测奠定良好基础.由于不同时间段的精度预测要求存在差异,再加上,部分参数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最终会出现异常现象,导致地球定向参数预测准确性大大降低[2].

3.1.2 构建RLS+ARIMA模型

ARMA模型构建: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学者通过模型组合的方式进行地球定向参数预测分析,参与组合的方式主要有回归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移动平均模型.现如今,RLS+ARIMA模型构建后主要用于分析日长预报,对此,研究人员持差异化分析观点,部分研究人员持不同分析观点,其中,ARMA模型、AR模型均发挥过预测作用.相对比而言,本文介绍的RLS+ARIMA模型在关联性分析方面有重要意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ARMA模型能够满足序列平稳性需要,并且序列周期性特征明显,此时数据预处理的常用方法为差分法,该方法应用后构建完成的模型被称为ARIMA模型.在此期间,应在观察数据变化趋势图的基础上,依据数据完成函数判断任务.

模型识别:在模型分类、模型种类总结的基础上,总结时间序列特点,同时,对比分析时间序列以及模型序列在特点方面的异同,最终优选适合的模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应用自相关函数公式、偏相关函数公式完成不同模型数据数据特征的对比[3].

模型定阶:该环节参照FPE准则、AIC准则、BIC准则检验模型适用性.

模型参数估计:该环节应用的估计方法主要为Yule-Walker方法,其中,ARMA模型参数估计过程较繁琐,具体估计时,首先掌握该模型截尾特点,然后有序完成自回归参数估计工作,最后获取滑动平均参数,在这一过程中应用的函数主要有自协方差函数.

计算及分析:为避免预算量过大,适当减少模型阶数,同时,应用历元残差数据完成对获取数据结果的检验,最终获取极移坐标.针对模型合理性分析时,对比AR模型以及ARIMA模型,对比分析后选用相对合理的模型.分析可知,ARIMA模型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误差快速增长这一不足,因此,应探索有效措施予以处理.

3.2 神经网络法

3.2.1 神经网络概述

所谓神经网络法,指的是人工神经网络,该方法在信息分布式处理、存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方法优势主要表现为:鲁棒性、容错性,在非线性问题处理方面取得了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研究结果.神经网络法研究经历了不同阶段,其中,BP算法应用意味着神经网络正式用于实践,并且相关学者建立了神经网络模型[4].

神经网络细分不同类型,其中,径向基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局部优化性能,并且结构简单、学习用时短,它以径向基函数为基础,有步骤完成输入矢量变换,同时,在高维空间中完成数据交换,高效解决线性划分问题.径向基神经网络组成部分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即输入层,第二方面即隐含层,第三方面即输出层,网络结果如图1所示.径向基神经网络借助高斯函数完成激励任务,径向基神经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到的参数主要有输出单元权值、RBF中心、方差.学习阶段细分为自主学习、监督学习,前者需要确定基函数方差,后者需要确定权值.

图1 径向基神经网络结构

3.2.2 EOP预测

总结已有分析内容可知,地球定向参数呈现非线性特点,神经网络方法显示较强的非线性逼近能力,与此同时,专业学者针对神经网络高度关注,并完成了定向参数的全面预测,预测内容包括地球定向参数、日长参数等.预测期间首先应用最小二乘法,然后应用神经网络法,以此提高神经网络预报分析效率.

EOP预测的过程中,应首先确定输入样本长度,合理设置输入、输出模式,这对神经网络预测效果有重要影响,如果输入样本长度过长,那么神经网络训练面临较大压力,适宜长度为10.然后,以RBF神经网络二次建模为基础完成EOP预测,借助神经网络完成对极移以及日长参数两方面的预报,与此同时,全面总结所获取观测值特点,利用模型完成特定时间段的预报,并记录预测残差,接下来进行二次预报,叠加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预测结果,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最后,构建神经网络ARMA组合预测模型,遵循神经网络作函数模型构建、预测残差分析、预测残差随机模型构建这一原则,随着预测时间的延长,神经网络ARMA组合预测模型在预测误差补偿方面的优势逐渐突出,误差补偿精度相应提高[5].

表11 ms——5ms日长预测精度两次预测结果表

4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地球定向参数的预报与应用”这一论题展开探究时,大致了解论题分析的必要性,并掌握地球定向参数研究进展,以及参数测定理论内容,应用时间序列法、神经网络法完成地球定向参数预报与应用分析任务.分析可知,短时预测无论是应用神经网络时间序列组合预测模型,还是应用RBF神经网络二次建模,均能获取的良好的预测效果.日长预测方法有待进一步分析,我国在日长预测方法探究方面有较大进步空间.

猜你喜欢
定向研究进展神经网络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神经网络抑制无线通信干扰探究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基于FANUC-31i外部一转信号在三档主轴定向中的应用
定向越野
基于神经网络的拉矫机控制模型建立
复数神经网络在基于WiFi的室内LBS应用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