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灌区地表水实灌面积衰退及以井代渠问题的思考

2018-09-23 06:47
陕西水利 2018年5期
关键词:咸阳市灌溉面积供水

魏 娜

(陕西省咸阳市水利工作队,陕西 咸阳 712000)

咸阳市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中部偏西,自古以来,关中农业繁荣,是我国农田灌溉事业最先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奠基人李仪祉先生开始在此主持修建泾惠渠、渭惠渠等现代水利工程。1949年以后本区的农田水利有了更为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水库71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羊毛湾水库),中型水库6座(三原冯村、西郊,淳化黑松林,礼泉泔河,乾县大北沟、老鸦嘴水库),小型水库64座,总有效库容3.03亿m3;引水工程140处;抽水站1500余处,总装机容量为10.4万kW;机井2.4万眼。全市现有设施灌溉面积45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85万亩。多年来,灌区在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灌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水资源短缺、供水保证率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地表水用量衰减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地表水灌区实灌面积衰退和以井代渠等问题愈发突出,制约了灌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咸阳市灌区现状

根据2016年统计资料,咸阳市总灌溉面积达到28.8万ha,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1万ha、实灌面积18.7万ha,实灌率 65.0%(表 1)。

表1 咸阳市灌溉面积和实灌率

本区灌区主要分为平原大灌区和高原小灌区两部分,平原大灌区主要为泾惠渠、宝鸡峡(渭惠渠灌区即宝鸡峡塬下灌区)两大省属灌区。

宝鸡峡和泾惠渠灌区以井代渠现象呈不断上升态势,部分地区如渭惠渠(宝鸡峡塬下灌区)下游已经由井渠双灌退化为纯井灌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日渐突出。与省属两大灌区相比,市(县)属的高原灌区地表水实灌面积衰退问题更加突出,如表1所示,全市平均实灌比例为65.0%,而地(县)属万亩以上灌区仅为37.1%。特别是泾河沿岸及黄土高原沟壑区抽水站利用率愈来愈低,部分已荒废停用。根据2012年~2016年统计资料,咸阳市(县)属灌区年均取水量约为0.7亿m3,其中经过斗口进入农田的水量约为0.5 亿 m3,亩均灌溉定额,约为 140 m3~170 m3,灌溉次数在 2~3次,基本属于非充分灌溉。当地主要分为春灌、夏灌和秋冬灌,经调查显示,降水少,土壤失墒严重的春季,农民的灌溉积极性较高,供水压力较大,而夏灌和秋冬灌的经济性一般偏低。

表1 咸阳市地方灌区灌溉用水量

2 地表水实灌面积衰退和以井代渠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水资源短缺

咸阳市属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在530 mm~600 mm左右,主要集中在7月~9月,年际变化大,降雨量整体上是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泾河东部平原区最少,唯有东北部旬邑、淳化两县的子午岭山区降水量最高。咸阳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和亩均占有水量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7.3%和15%,属于资源型缺水区,水源短缺,“小马拉大车”的现象非常严重。10 m3/s的引水流量,一昼夜只能灌溉农田约667 hm2,如果20天内完成对一个百万亩灌区的轮灌,至少需要50 m3/s的引水流量。然而农业需水最多的时候,也正是河流的枯水期,即使渭河、泾河等黄河一、二级支流,也难以保证每秒50 m3/s的引水流量。因此,水源不足、渠首调蓄能力差,是造成北方灌区“小马拉大车”,地表水实灌面积小于设计面积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农村产业和收入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外流,灌溉积极性降低,很多地方出现了“昼灌夜不灌”的情况,进一步减少了一个轮灌周期内的灌溉面积。

2.2 工业和城镇用水挤占农业用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加,部分农业灌溉水库开始转换为城镇供水,如三原冯村、旬邑七里川等一批水库相继转换向城镇供水,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农业灌溉用水。

2.3 工程年久失修、功能萎缩

本市大部分灌溉工程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部分工程如泾惠渠、渭惠渠通水已经近80年,早已折旧完毕,部分机电设备已经报废,水库淤塞,调蓄能力降低;渠系、管道因淤积、管理不善或因地方基建破坏报废而导致下游失灌;田间工程配套不齐,田面不平,形成“水中旱地”,这些都是造成地表水灌溉面积萎缩的原因。

2.4 灌溉制度与农业种植结构不协调,水价高,农民用水积极性降低

地面灌溉制度适合需水量大、轮灌周期固定且水源充沛的地区,但部分灌区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占比较大,这些作物需水灵活多变且关键需水期集中,导致地表水源难以满足灌溉需求。为了抗旱浇地,农民只有打井提取地下水。在目前情况下,地下水灌溉不包含水资源费,主要是电费和井、泵折旧,开采50 m甚至100 m以内地下水灌溉成本比地表水灌溉成本低,而且井灌能适应灌水频次高的要求。所以近年来部分群众对地表水灌溉积极性降低,大量发展井灌,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地下水超采问题。

3 地表水实灌面积衰退和以井代渠问题的影响

灌区实灌面积衰退限制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对粮食等基本农产品安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虽然由于水源短缺,咸阳市地方灌区普遍采用非充分灌溉,灌溉定额只有每亩140 m3/a~170 m3/a,但提高了复种指数,灌区普遍可以实现玉米-小麦轮作一年两熟,亩产可以达到700 kg/a~900 kg/a(表2),而当地旱地农业一般只能种一季小麦,单产一般只有200 kg/a~300 kg/a,少数干旱年份还不足200 kg/a,所以灌溉的增产效益达到了200%以上,如果灌溉面积得到充分利用,咸阳市粮食产量将有显著的增加,灌区经济和农民收入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表2 咸阳市地方灌区单位面积灌水量和单产情况

以井代渠增加了地表水灌溉的引水成本,造成恶性循环。北方季节性灌区年引水时间短,干渠、总干渠一般每年最多行水100余天,支斗渠更少,因此单位灌溉水量承担的工程折旧与人力成本都较高,目前水价多在0.2元/m3以上,是黄河上游和内陆河流域干旱灌区的2倍以上,亩均水费约在50元左右,按照工程设计面积进行理论计算,一般灌区职工人均管理灌溉面积1000亩~2000亩,每年水费收入5万元~10万元,除满足职工工资和福利、管理和办公费用外,还可以有一部分结余用于灌区维护。但是实际上大多灌区的实灌比例只有50%~60%,水费收入入不敷出,造成了恶性循环。

地表水实灌面积萎缩及以井代渠问题,加剧了地下水采补不平衡,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部分地带超采。这种超采直接影响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对策与建议

1)加强领导,深化改革,确立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体制、机制,是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在全面实行“河长制”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必须明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地区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红线,实现地表水、地下水统一管理,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干扰。深化水资源管理与水价机制改革,建立激励和补偿机制,增强水管部门的活力和农户用水的积极性,在用水分配和灌溉制度上考虑灌区种植结构的变化,变集中供水为细水长流、按需供水,满足农户多样化的用水需求;鼓励农户多用地表水,如采取两部制水价、分时水价(秋、冬、春、夏灌采用不同水价,昼夜灌采用不同的水价),增加农民对水源来水较丰富的夏秋季节用水以及夜间灌溉积极性。

2)加强水源调节能力,保证关键需水期灌区有水可供,是扭转目前灌区地表水灌溉衰退和以井代渠恶性循环的根本出路。水源调节能力既包括增加渠首调节能力,也包括灌区内部的蓄水能力(地面、地下),可尝试蓄水灌溉,利用冬、夏非灌季的富余水量,补充土壤水,以备不时之需,做到渠首稳流、内部蓄水、井渠结合、四水(地表、地下、土壤、雨水)联合调度。随着陕西省内的南水北调工程和东庄水库等水源工程的建设,咸阳市灌区供水保证率将会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东庄水库被成为黄土高原的“三峡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为泾惠渠灌区补水,还将显著改善泾东、泾西灌区的灌溉供水情况。

3)发展灌区多种经营。北方灌区农灌供水时间一般不足全年的30%,每年超过70%的时间里灌区设施和人力大量闲置。因此,虽然农业灌溉是一种准公益的社会事业,国家有一定的财政补助;但是如果不发展多种经营,躺在财政有限补助的摇篮里,灌区仍然是没有出路的。首先,以工业和城市供水收入补贴农灌;以电补水,建立引水式发电站,提高干渠、总干渠的年运行时间,集中落差发电,非灌溉期间也可以利用渠首拦河坝、退水渠等的落差发电。其次,利用库渠水面发展水产养殖、旅游等产业,甚至可以进行房地产和度假村开发;灌渠沿线的权属闲置土地也可用于种植、养殖及其他方面。

猜你喜欢
咸阳市灌溉面积供水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陕西省咸阳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
陕西省咸阳市教学能手——陈正东
2016年河南省已建成灌溉面积和新增耕地灌溉面积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节水灌溉面积
灌溉面积
供水产销差的组成与管控建议
河南省2014年已建成灌溉面积和新增耕地灌溉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