呋喹替尼研发的成功,说明我国民族制药企业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和发展,终于进入“收获”的季节。
近日,电影《我不是药神》火爆上映,连续三周票房居首,达29亿元,在赚足了观众好评的同时,也引发了“上至总理、下至百姓”对我国抗癌药自主研发现状的关注和期盼。
赶巧的是,就在《我不是药神》上映的同时,和记黄埔医药与礼来制药宣布,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共同牵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等全国28家临床药物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抗癌药“呋喹替尼”即将面世。
呋喹替尼是首个独立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可为接受过至少两种化疗方案,但仍发生疾病进展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希望,在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该药品的临床研究结果已发表在2018年6月26日出版的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业内人士表示,该杂志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四大”顶尖医学期刊之一,此前从未发表过中国自主研发抗癌药物的文章,呋喹替尼不仅使中国制药走上了世界舞台,而且是我国药物研发重心从仿制转移到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标志,对推动国产药物研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呋喹替尼”即将面世。
近年来,全球每年新发结直肠癌136万余例,其中69万余例死亡。在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37万余例,且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至中晚期。复发转移的结直肠癌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化疗,但对于两线化疗失败的患者,有效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亟需安全有效的后续治疗方案。
为此,早在2006年,和记黄埔医药便启动了VEGFR抑制剂项目。2007年8月,编号为HM5006462的化合物首次在和记黄埔医药位于张江的实验室被合成,由于它的作用机理是靶向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在分类上属于“替尼”类药物,所以在2009年取名呋喹替尼。
李进对记者说,呋喹替尼的研发可谓十二年磨一剑,这其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研发阶段。
2011年1月,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临床前研究之后,受到积极成果的鼓舞,和记黄埔医药组织开展了呋喹替尼的临床研究工作,李进出任呋喹替尼临床I期的主要研究者,首次人体试验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
2012年6月,呋喹替尼项目获得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资助,随后,研发团队正式启动呋喹替尼结直肠癌Ib期试验。
2014年3月,呋喹替尼治疗结直肠癌II期试验正式启动,同年12月,呋喹替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III期注册性临床试验FRESCO正式启动,由李进和秦叔逵共同牵头。
2017年3月,呋喹替尼FRESCO研究揭盲,达到所有预设的研究终点,获得成功,FRESCO主要研究成果在ASCO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公布。随后,和记黄埔医药向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了呋喹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因具有“明显临床价值”而被授予了“优先审评”的资格。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和记黄埔医药苏慰国博士告诉记者,呋喹替尼的研发,可谓经历了各种困难,主要集中在前期,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技术方面,从“替尼”类药物的角度来说,许多全球第一代“替尼”类药物都面临激酶选择性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十年前,我国在化学、生物方面都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但是涉及新药研发的比较少,研发团队只能从零开始,一点一滴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资金方面,当时和记黄埔医药刚刚起步,在公司没有上市、缺乏社会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很难不断地增加研发投入;环境方面,科研器具并不完善,很多实验会用到的仪器、试剂和细胞系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不仅价格高而且运输周期长;政策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流程尚未完善,企业和监管机构都处在一个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
不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呋喹替尼的研发逐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其治疗结直肠癌、肺癌、胃癌的临床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专项、上海市科委科技专项、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专项,以及对应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的配套资金支持,极大地推进了研发进程。
目前,呋喹替尼处在最后的上市冲刺阶段,此外,呋喹替尼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为适应证的III期临床研究FALUCA已经完成患者招募工作,试验结果预计在今年年末公布。同时,呋喹替尼联合易瑞沙(吉非替尼)作为一线疗法,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项II期临床试验也在与FALUCA同期进行。
据了解,呋喹替尼的III期关键性临床研究吸纳了416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年龄54.6岁,其中161例为女性,这些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呋喹替尼新药,另一组则使用安慰剂,给予每日一次、28天为一疗程(治疗21天,停药7天)的治疗。
经比对,使用呋喹替尼组的患者生存期延长到9.3个月,比使用安慰剂组的患者生命周期显著延长了2.7个月。呋喹替尼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尤其是对肝脏的毒性,相较于其他同类药品是最低的,和使用安慰剂组的患者没有差异。
“呋喹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口服抑制剂,通过临床试验,呋喹替尼显示出了对结直肠癌作用强、毒性低、耐受性好的优势。试验所得结果是目前国际上此领域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延长期数据。”李进说道。
虽然目前还没有进行呋喹替尼和其他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进口药的对比研究,但是作为抗肿瘤的主流药品,李进相信呋喹替尼有潜力成为全球治疗多种实体瘤抑制剂的“同类最佳”,且有潜力可以在接受早期治疗的患者群体中,与其他靶向疗法和化疗联合使用。
李进认为,要实现中国民族制药事业的崛起,从临床研究的角度,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有三个:首先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加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等环节的医护人员配备,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培养一批经验丰富、能迅速把握临床研究核心问题的研究者;其次是加强科研管理,灌输正确的临床试验理念,构建成熟的自主研发体系;再次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检验检查系统、病理报告系统等,以大数据助力临床科研工作。医生要回归临床,会看病又会做临床试验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据介绍,上海东方医院对新药临床研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源予以支持,2017年3月,医院的新药I期临床试验中心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共开展了I期项目26项,II~IV期项目共11项,累计合同金额3000余万元。自临床试验中心启动至今,先后接受了两百余名受试者,其中许多标准治疗失败的受试者通过新药延长了生命。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既为药物临床研究提供了可靠数据,也为一部分肿瘤患者提供了生存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