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青山
(陕西地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耕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生产资料,不仅为人类提供重要的必需品,同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数量逐渐减少,耕地质量逐渐下降,国家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等措施保护耕地,但耕地总体质量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保护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耕地保护研究的重点[1]。目前,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2]。在各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首先抓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依靠政策的大力扶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3,4]。以南郑区小南海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主要从土地现状、基础设施条件、水土资源、公众参与等方面分析了该地是否具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条件。
南郑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总土地面积2824 km2,202人/km2,属人多地少,农工商业比较繁荣的市辖区。东部与城固接壤,西部与勉县为邻,南部与四川通江等交界,北部与汉台连接。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2°24′~33°07′,东经106°30′~107°22′之间。历来有“陕西小江南”之称,是陕西重要的粮油主产区域。
2.1.1 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小南海镇片区位于南郑东南部山区,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河谷两岸及山间缓坡段,地形坡度一般为8~ 15°该片区地貌单元属中山沟谷及山间缓坡地貌。
(2)水文条件。小南海镇片区最大河流为冷水河,冷水河发源地为小坝头道河,境内河流长53.5 km,流域面积636.96 km2,年平均流量19.3 m3/s,最大流量1440 m3/s,小南海片区灌溉水源主要来自于沟谷河流、塘库等。
(3)气候条件。项目区属于大陆季风气候,气候具有温暖和湿润的特点。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4.1 ℃,项目区内历年平均的降水量约为909.8 mm,多年平均无霜期252 d,从积温情况看,0 ℃以上含0 ℃积温5287 ℃,有效积温5175 ℃;10 ℃以上含10 ℃积温4606 ℃,有效积温4462 ℃。
(4)土壤资源。小南海项目区主要为黄棕壤,黄棕壤是一种弱度富铝风化和粘化特征明显的土壤,粘聚层一般较薄结构体表面被覆暗棕色铁锰胶膜,具有暗色有机质含量不高的腐殖质表层, pH值5.0~6.0,为微酸性,结构体外有明显的粘粒胶膜和铁锰斑纹。黄棕壤由于肥力高,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土类(常将自然植被破坏从事农业活动)。但经耕作后,有机质含量大大下降,改变了原有土性和肥力,故应采取增肥措施。有灌溉条件的要旱地改水田,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进行土地平整,保持水土,培肥地力。
(5)农业资源。项目区目前水稻、油菜、小麦、柑桔是主栽作物,具有生产优势。因项目区地处陕西省粮食主产区域,土地的垦殖率高,加之光热资源优越,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达到190%,项目区绿色植被覆盖率70%,其中农作物植被率69.9%,四旁林木覆盖率0.1%。
(6)自然灾害。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为干旱和低温连阴雨天气。春旱、初夏旱影响项目区较大。项目区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常见的连阴雨天气。
(7)工程地质。汉中盆地为东西向构造地毡盆地,南郑区位于盆地最开阔地段一侧,项目区地貌单元属于汉中盆地与低山丘陵区相交地带。表层第四系(Q)覆盖层主要为黄褐色粉质粘土,可塑硬塑状态,多具有弱膨胀性。下部为砂砾石层,工程地质性能一般。
2.1.2 社会经济概况
小南海镇的郑家坝村、小河沟村、秦家坝村、夹山槽、青石关村、东沟村6个行政村总人口5868人,耕地面积12208.9亩,人均耕地2.08亩,人均纯收入5050元。
2.2.1 土地权属
项目区内土地现为承包到户模式,农户和村集体已经签定了承包责任书。各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座落、四至、面积、期限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在承包协议书中均有记载。目前,项目区各村、各农户之间的土地权属关系清晰、界线分明,未发生过土地权属纠纷问题;项目区已进行的土地登记工作和农户与村集体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书为土地整理后土地权属调整的依据,符合土地整理项目对土地权属的要求[5]。
项目区不参加规划整理的地类,主要包括林地、天然牧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铁路、公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及坡度>25°的耕地等[6]。
2.2.2 土地利用结构
依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结果和项目区实测现状图,经统计南郑县小南海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片区,总面积18780.82亩,拟建拟建成高标准农田11254.84亩(水田1642.9亩,旱地9611.94亩)。
小南海项目区内耕地主要分布于山间缓坡段和山间沟谷的两侧。该片区水田多为水平梯田,田面相对较窄,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土层熟化层厚度多在25~40 cm。在山前缓坡段多为旱地,地形坡度在6~20°,旱地多为坡地,田面平整度较差,需对局部地段进行土地平整。
3.2.1 道路交通设施
小南海镇项目片区对外交通道路为南通公路等,受经济、自然条件所限,项目区内村与镇、村与村连接道路多为土路或泥结石路面,交通条件较差。
区内田间道道路紊乱,路面均为素土路面,弯曲不直,宽窄不一,与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要求尚有差距;甚至很多耕地根本没有生产路,当地农民全凭原始的手提肩扛完成耕作运输。因此需要整修或新建生产道路与田间道路。
3.2.2 田间灌溉设施
(1)灌溉水源。区内灌溉水源主要为冷水河、自然沟谷河水,堰塘等。项目区内有比较充裕的灌溉水资源。
(2)灌溉设施。区内灌溉水源主要为冷水河和沟谷山河,目前渠系配套不完善,对该片区主要以修筑斗渠、引水设施以及配套农渠为主。
(3)渠系建筑物。区内渠系建筑物配套欠缺地段,修筑过路涵管、机耕桥等工程设施。
3.2.3 电力配套设施
区内农网改造已经完成,农村电网已覆盖整个项目区,输电线路纵横交错,各村均有10 kV高压线路通过,各村均有变压器,满足项目施工供电需要。
3.3.1 需水量预测
项目区地处汉中盆地内,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根据汉惠渠灌区的干旱年灌溉制度,确定项目区复种指数为1.9。区内农作物种植种植主要为水稻,占比为1,其余农作物种植占比为小麦0.4,油菜0.4。经参照水稻生长期内,作物需水状况,及同期P=75%年降雨量情况,分别制定保证率为85%的水稻灌溉制度,及保证率为75%的其他作物的灌溉制度。
项目区内年每亩净灌溉定额约为729 m3/亩。根据灌溉系数相关规定,项目区内渠道衬砌完成后,灌溉水利用系数应取0.63(η灌=η田×η渠=0.9×0.7=0.63)[7]计算(该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仅考虑斗渠到田间段之间),根据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出项目区内毛灌溉定额约为1157.1 m3/亩(表1)。
表1 项目区各区灌溉需水量
注:表需水量均按灌溉时段计算所得各区需水量
3.3.2 供水量预测
根据现场调查,小南海镇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为冷水河及沟谷山间流水。冷水河年平均流量19.3 m3/s,最大流量1440 m3/s,为秦家坝,郑家坝村、小河沟等村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量,另外夹山槽、青石关、东沟等3村,灌溉水源主要依靠自然沟谷的山河,山河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为季节性河流,丰水期水量充沛,可满足这几个村的灌溉需求。根据当地种植习惯,灌溉期按200 d考虑,项目区内各渠系所能供水如表2。
表2 项目区各渠道供水量
3.3.3 水资源供需平衡
由表3可以看出,各片区内各渠道所控制的灌溉面积年供水量均能够得到保障。小南海项目片区灌溉水源主要靠冷水河和各项目区内的山河,冷水河水量丰富,各山河在作物灌溉期均为丰水期,水量十分充沛,亦为项目区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但是,经现场踏勘发现项目区局部梁顶或尾水段灌溉困难,需新修渠系以满足灌溉需求,同时项目区局部地段内斗渠仍为土渠,且农渠多为土渠。易出现渗漏现象,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需这些渠系进行整修加固或新建。
表3 项目区水资源分月供需量平衡计算
本项目的开展,广泛征求各类专家、相关部门和市、区、乡、村各级领导的意见,并合理采纳项目区群众的要求。充分把握县的社会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确保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从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准备,当地群众积极献计献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意识。尤其是项目所在村的干部群众和村民,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热情更高,希望项目能够尽快实施建设。当地群众建议的倾听以及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有关单位意见征求,对项目的合理化实施有很大推动作用。
(1)项目区土地面积较大,人口多,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项目区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土壤肥沃,土层覆盖较厚,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光热资源较好,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一年两熟,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潜力较大。
(2)项目区农田集中连片,水利灌溉设施基础较好,交通较便捷,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基本具备了建设所需的电力、水利、交通等主要基础设施。总体上属于“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基本农田。
(1)项目区旱地多为坡地,田面平整度较差,需对局部地段进行土地平整。项目区内道路路面为素土路面,路面坑洼不平,亟需对这些主干田间道进行拓宽和生产路进行整修及水泥路面硬化。
(2)项目区灌溉的主要水源,其渠道设施基本完善,但部分斗渠、大多农渠仍未衬砌加固,导致渠道渗水、跑水现象严重,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需对这些渠系进行整修加固或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