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钊,熊露桥,黄萧洒,陈焕锦,程楠楠
(1. 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 广州 510055;2. 广州林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陈禾洞自然保护区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境内,地理坐标23°43′02″ ~23°48′10″N,113°49′30″~114°01′50″E。东部与增城区以及惠州市龙门县相邻, 南与白云区接壤,西与花都区、清远市相连,北临佛冈县、新丰县。陈禾洞地处亚热带南缘,北回归线偏南穿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4 ℃,极端最低气温-1.0 ℃,极端最高气温40.5 ℃,最低气温一般集中于1月份,最高气温则出现在8月份,冬季有霜期5~10 d;年平均降雨量2000 mm左右,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海拔1100 m以上为灌丛草甸土,海拔600~1000 m为山地黄壤,海拔300~600 m为山地红壤,海拔300 m以下为赤红壤。本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
据初步统计,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355种,其中野生植物1149种,占广东省野生植物7055种的16.29%,栽培植物则有206种。
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野外采用样线及样地法对陈禾洞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采集及制作了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的凭证标本,对目标植物的生境和群落外貌等特征用相机进行拍摄,并使用HOLUX(m-241型)对其位置信息进行精确定位并记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对已知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的目的物种则采用核实法直接现场记数[1];对于种群数量较多,集中分布面积大于100 m2的物种,则采用植被样方调查法[2],如该保护区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厚叶木莲(Manglietiapachyphylla),则采用3个面积20 m × 20 m 的植被样方,对其群落的物种组成、数量等数值进行调查分析,并计算其重要值[3]。本研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对保护区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分布和受威胁程度等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中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保护级别是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1 批)》[4]所确定,珍稀濒危植物则主要根据2012 年IUCN 公布的《IUCN 红色名录》[5],《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1卷)[6]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7]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8]所确定。
根据文献分析以及野外实地调查,广东陈禾洞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共11种(表1),其中粘木及厚叶木莲在区域内有一定范围的分布,厚叶木莲在保护区内有几处较为稳定的群落。
本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为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国家二级保护植物9种(表1)。该区域较为广泛分布黑桫椤(Gymnosphaerapodophylla)、粗齿桫椤(Gymnosphaerahancockii)、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及厚叶木莲。
IUCN 红色名录植物共有53种,其中包括极危种(CR)1种,为穗花杉;濒危种(EN)3种,为短萼黄连、乐昌虾脊兰及金线兰;易危种(VU)8种;近危种(NT)7种(表1、2)。
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共有34种植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物种(表2),包括兰科植物30种,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广。
表1 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一览
注:国家保护级别下()表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第二批(讨论稿)
厚叶木莲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于1961 年发表的木兰科木莲属常绿乔木[9],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省从化区吕田镇小杉村三角山。厚叶木莲分布极为狭窄,仅零散分布于广东从化三角山、龙门南昆山等少数地点,且集中于海拔500~900 m 的山地阔叶林中,是广东的特有种[10]。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境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并且由于开花量较少,开花不整齐,花期不够集中等原因,并且有啮齿类动物对其种子的取食[11],使得其自然授粉结实率较低[12],因而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分布范围逐步缩小,已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7,13]。
3.3.1 厚叶木莲群落的种类组成
通过对广东省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厚叶木莲群落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1200 m2的样方中共有维管植物129种,隶属于44科75属,群落的种类组成较为复杂丰富。该区的优势科较为明显,主要有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壳斗科(Fagaceae)及冬青科(Aquifoliaceae)等。
3.3.2 厚叶木莲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在1200 m2的样方中共有厚叶木莲成熟个体24株,平均高度7.4 m,幼苗数量较少,在调查中仅发现5株,且多为分枝。对样方中高于1.5 m的立木进行重要值计算(见表3),结果表明:凹叶冬青重要值最高,其次为厚叶木莲,其他伴生树种的重要值相差不太大,表明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不太明显。
表2 广东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濒危野生植物种
群落中灌木层主要为狗骨柴(Diplosporadubia)、黄丹木姜子(Litseaelongata)、变叶榕(Ficusvariolosa)、山血丹(Ardisiapunctat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日本五月茶(Antidesmajaponicum)等,仅有5株厚叶木莲幼苗,由此可见在群落的灌木层中,厚叶木莲无竞争能力,灌木层下不利于厚叶木莲种子萌发生长。
群落中草本层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主要包括山麦冬(Liriopespicata)、暗色菝葜(Smilaxlanceifoliavar.opaca)、山菅兰(Dianellaensifolia)、里白(Hicriopterisglauca)、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华山姜(Alpiniachinensis)、淡竹叶(Lophatherumgracile)及地菍(Melastomadodecandrum)等。
经野外调查及标本查证,陈禾洞自然保护区有特有植物17种,分别为水蕨(Ceratopteristhalictroides)、红辣槁树(Cinnamomumkwangtungense)、短萼黄连(Coptischinensisvar.brevisepala)、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白桂木(Artocarpushypargyreus)、小毛兰(Eriasinica)、带唇兰(Tainiadunnii)、钩距虾脊兰(Calanthegraciliflora)、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ides)、三脉野木瓜(Stauntoniatrinervia)、厚叶木莲、毛叶茶(Camelliaptilophylla)、荔枝杜鹃(Rhododendronlitchiifolium)、从化山姜(Alpiniaconghuaensis)、广东石豆兰(Bulbophyllumkwangtungense)、乐昌虾脊兰(Calanthelechangensis)及褐花羊耳蒜。其中,厚叶木莲、红辣槁树、从化山姜、丛化柃、褐花羊耳蒜仅分布在该区及邻近区域,属极小种群。
表3 厚叶木莲群落乔木层物种重要值
该区还是10种模式植物标本产地,分别是厚叶木莲、红辣槁树、广东毛蕊茶(Camelliamelliana)、小叶红淡比(Cleyeraparvifolia)、丛化柃(Euryametcalfiana)、红褐柃(Euryarubiginosa)、假轮叶虎皮楠(Daphniphyllumsubverticillatum)、多籽乌口树(Tarennapolysperma)、从化山姜及褐花羊耳蒜。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内国家I级保护植物伯乐树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少,在野外常为单株分布,很少成为单优群落;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厚叶木莲在保护区核心区上水库范围内较常见,能以其为建群种形成群落;黑桫椤在山沟溪边也较为常见,并形成较为稳定的群落;金毛狗则在保护区分布较广,且群落较为稳定。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粘木及白桂木常几株聚集状分布于阔叶林中,但很少形成单优群落。
陈禾洞保护区内CITES名录附录Ⅱ物种多为兰科植物,其余4种为黑桫椤、大叶黑桫椤、粗齿桫椤及金毛狗,在保护区内较为常见;竹叶兰在保护区内阴湿石壁上较为常见,且形成单优群落;褐花羊耳蒜仅在一处石壁上有集群分布,应当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重点保护及监测。
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所包含的单种属有伯乐树属(Bretschneidera)、观光木属(Tsoongiodendron)、苏铁蕨属(Brainea)、金毛狗属(Cibotium)、巴戟天属(Morinda)、竹叶兰属(Arundina)及钳唇兰属(Erythrodes);寡种属有粘木属(Ixonanthes)、紫荆木属(Madhuca)、穗花杉属(Amentotaxus)、水蕨属(Ceratopteris)、盂兰属(Lecanorchis)、苞舌兰属(Spathoglottis)、鹤顶兰属(Phaius)、黄兰属(Cephalantheropsis)及翻唇兰属(Hetaeria),多数属在该保护区仅有1种。中国特有植物有17种,仅在区域或临近区域分布的植物有5种。
陈禾洞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较为丰富,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仅有10种,且国家Ⅰ级保护植物仅1种,其原因可能为在成立保护区以前,植被资源被过度采伐利用,后又营造了较多的人工林,但多为湿地松,物种丰富度不够丰富,并且由于抽水蓄能发电而进行蓄水,导致部分区域内小气候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3.1 增强保护意识
保护区的相关管理部门在当地要认真贯彻及执行国家关于自然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对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严峻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并且要积极利用保护区内的科普宣教馆及生态径,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对广大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已扩大宣传力度。同时,保护区内部也应当制定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管理规划,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及保护意识,真正对保护区内的物种负责。
4.3.2 就地保护
在建立保护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防止生境破碎化,适时地对珍稀物种的生境进行人工调节干预,促进珍稀濒危植物地自然繁衍和更新,使其种群数不断壮大。如黑桫椤、金毛狗及厚叶木莲均在区域内有小块聚集,则应对其进行就地保护,防止人为的破坏。
4.3.3 迁地保护
针对生境受到极大干扰的物种积极进行迁地保护,并对一些物种的繁殖发育进行相关研究。坚持“利用是最好的保护”[14],对一些物种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能够应用到园林绿化中,扩大其种群数量。在对其进行迁地保护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对珍稀物种资源的繁殖研究工作及种质资源的保存工作,并同时实施极小种群保护项目建设。目前已对区域内的厚叶木莲进行了迁地保护并进行了保护生物学研究。
4.3.4 加强监管
坚决杜绝各种盗挖、破坏珍稀濒危植物及栖息地的行为,尤其对区域内的生态旅游及登山户外活动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