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刚,罗惠宁,余登利,李继祥
(1.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绥阳 563300;2.贵州省林业厅,贵州 贵阳 550000)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基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有效手段[1]。然而我国自然保护区多处于边远地区,保护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远不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2,3]。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娄山腹地,区内居民众多,经济水平低,生产生活较为依靠自然资源,为了解社区对保护区主要保护物种黑叶猴的影响,调查组于2016年4~6月对保护区社区进行了调查,并结合2016年保护区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就社区对黑叶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娄山腹地,全境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北部,地理坐标为107°02′23″~107°14′09″E,28°06′25″~28°19′25″N。保护区总面积262.31 km2,其中核心区90.85 km2,缓冲区61.86 km2,实验区109.60 km2。海拔在 650~1762 m之间,森林覆盖率达85.42%。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为主体的典型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黑叶猴、红腹锦鸡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以及大量野生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较大,具有低纬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7.7~12.4 ℃,年降水量在1300~1350 mm之间,降水集中于4~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超过80%[4]。目前查明黑叶猴有29群195只,主要分布在保护区西南部海拔处于746~1329 m的5条侵蚀地貌的峡谷中,栖息地的破坏是黑叶猴面临的最大威胁,近年来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呈不断增加和分布范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5,6]。
采用带定位功能的平板电脑,结合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对社区每户居民住址进行定位调查,统计住户所在保护区功能分区 (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户数和人口情况。同时调查保护区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文化水平、社区居民对黑叶猴的保护意识等情况。
对黑叶猴栖息地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点包括有黑叶猴分布的马蹄溪、白石溪、猪钻子沟、苏家沟、油筒溪、观音岩、底水、枇杷岩、让水坝等9个沟段,了解黑叶猴栖息地内存在的主要人为干扰因子。
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涉及绥阳县6个镇12个行政村,现有社区居民2723户共计12043人,其中核心区402户1749人,缓冲区642户2798人,实验区1679 户7496人 (表1)。其中外出人口7725人,长期在区内居住人口4318。社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数为中小学文化程度。
(1)社区居民收入较低。有341户被列为精准贫困户家庭,占区内人口户数的12.52%,人均年纯收入低于3000元/人。经济结构单一,主要经济来源为畜牧、种植玉米、土豆等经济作物和劳务输出。在整个经济收入中,农业生产约占20%,养殖约占20%,外出务工约占60%。
(2)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保护区辖区内社区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较低。保护区内共有中小学11所,教师146人,学生人数2138人,学生入学率94.0%;区内共有医务人员27人,有医疗床位18个,各行政村设有卫生室,但缺乏药品和医疗设备,医疗水平不高。保护区内有线电话、移动电话覆盖率90.0%,电视普及率仅80.0%。保护区至今仍有35户村民未通电。
表1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人口分布情况
(1)社区居民对黑叶猴的认识度较高,绝大多数知道黑叶猴是保护动物,比较清楚本地黑叶猴分布区域,但不清楚具体种群数量及生存现状。社区居民获得黑叶猴保护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电视、手机和保护区组织的学校宣传活动,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途径。
(2)社区居民对黑叶猴具有保护意愿,但保护知识较为匮乏,缺乏保护黑叶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区内居民没有用黑叶猴泡制“乌猿酒”的习惯,鲜有捕猎黑叶猴的案例,未对黑叶猴的生存发展带来直接威胁。但是社区居民未能从保护黑叶猴中获益,因此对黑叶猴的保护较为消极被动。
绝大多数社区居民未意识到社区活动对黑叶猴产生了负面影响。社区对黑叶猴的影响主要在于居民生产活动生活对黑叶猴栖息地的破坏。传统的耕作方式、放牧活动、砍伐薪柴、采挖药材进一步挤压和破坏了黑叶猴的栖息地。保护区尚较少出现黑叶猴损害农作物的案例,但如果出现黑叶猴威胁到居民利益时,居民首先保护的是自身利益。例如2015年3只黑叶猴进入让水坝居民玉米地周边的树林,当地居民害怕黑叶猴取食玉米,直接对其进行了驱赶。
保护区群众大部分都生活在交通闭塞、贫困度深的边远山区,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有着过重的依赖,均需要消耗森林资源来满足其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的对黑叶猴生存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本次社区调查并结合保护区实际,提出以下保护建议。
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如在学校和社区开设保护教育学堂、设置标志标牌,提高社区群众对黑叶猴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居民保护黑叶猴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保护区旅游资源和鸟类资源优势突出,可依法依规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观鸟产业带动区内群众脱贫致富。此外,实行退耕还林,积极开展黑叶猴栖息地生态恢复工程,并在黑叶猴各个分布片区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扩大适宜栖息地面积,提高各分布片区之间的连通性。
对黑叶猴影响较大的村组实施整体生态移民搬迁或异地扶贫搬迁,国家财政对集体林进行赎买。对野生动物肇事出台合理政策法规,制定可行的动物肇事补偿机制。此外,通过聘用居民为护林员,使社区居民参与到黑叶猴保护中并从中受益,从而形成黑叶猴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