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职教扶智+产业帮扶”探索

2018-09-21 11:26赵福奎
重庆行政 2018年3期
关键词:扶智贫困村贫困户

赵福奎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自2017年9月起,在重庆市教委的精心组织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吹响了巫溪县天元乡新华村(深度贫困村)职教扶贫的冲锋号,成立了党委书记挂帅的脱贫攻坚帮扶领导小组,多次专题研究新华村的对接帮扶工作。发动师生与市教委驻乡工作队代表们一起,深入新华村精准识别、精准调研,找准新华村致贫“观念陈旧、技术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的“穷根”,确定了学院“职教扶智+产业脱贫”的主攻方向。

一、把“精准帮扶+优质高职”捆绑建设,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学院将新华村精准帮扶工作作为自选特色子项目,列入到“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与“优质校”同步规划、捆绑建设。学院扶贫攻坚队员已多次深入新华村对接,拟定脱贫帮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和优质校项目验收要求,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精准帮扶,对标对表抓落实,当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答卷人”。

(一)帮贫困村脱贫致富,攻振興难点

学院积极搭建“政校行企乡”扶贫攻坚平台,拓展三峡库区职业教育集团功能,结对帮扶新华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根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重点围绕贫困村特色效益农业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并在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协助村民做好技术跟踪与服务,力求使新华村人均增收1000元/年以上,2019年全部达到脱贫验收标准。

(二)建产业脱贫播种队,延展产业线

三峡职业学院是重庆市内唯一以开办农科类专业为特色的高职学院,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涉农专业齐备,在大农村、大农业的三峡库区适用对路。拥有教职工475人,其中教授26人,副高级职称76人,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师129人,有双师素质教师184人。学院从专业教师中遴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组成1个“三农”专家服务团、1个培训讲师团和2个扶贫帮扶小组。聚合学院骨干教师、科研人员和社会资源,组建一支扶贫攻坚产业播种队,打造新华村长效脱贫的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贫困村产业兴旺。

(三)建“双创”产教基地,拓展帮扶面

充分发挥学院的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三峡库区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万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基地的优势,村校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装备、农业产业技术等专项培训,为新华村精准培养农业类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提供平台,每年培训300人次以上。为长期脱贫培养和储备人才,为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创新精准扶贫和长效脱贫新机制。

二、锁定“送教扶智+产教融合”目标,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

学院尽力彰显智库特色,履行服务社会职能。在巫溪县新华村践行“送教扶智、产教融合”战略,力求“扶志”与“扶智”结合,变“输血”为“造血”,阻断新华村贫困的代际传递。

(一)送科技下地对症施策

学院利用自身农业职业教育师资优势,结合新华村生产实际和市教委驻乡工作队规划的10套教材及培训蓝图,提出教育与产业联动发展的“扶志+扶智”套餐。针对村民生产技术的短板,重点在送“科技下地”上做文章,分类别、分层次攻坚。先后派教师去新华村开展6次培训讲座,送技术进村入户去田间。分别开展了《果树栽培技术》《养猪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等现场培训和指导。组织“田保姆”“禽保姆”“果保姆”实用技能指导,力求解决村民“本领恐慌”问题。

(二)送教师入户结对帮扶

学院针对新华村贫困户结对精准帮扶,盯紧“穷根”和“病因”,拟定“一户一策。”35名教师带着感情,进村入户“一对一”帮教,开展田间圈舍实践教学,指导村民种养结合,扶持产业发展;开展贫困人口和临界贫困人口实时监控,实施动态管理。杜绝走访式扶贫、慰问式扶贫,确保所有贫困户和脱贫户都有固定帮扶队员、有固定帮扶措施、有固定收入机制,不断提高帮扶的认可度和获得感。

(三)送文化进村育新农人

对偏远的巫溪贫困村民来讲,文化娱乐生活相对更“贫”,“看看电视”“打打牌”是他们的主要文化生活。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文化资源,在新华村践行“文化强村”战略。创建“学校+合作社+农户”协同联动机制,派出“讲师团”进村分级分类培训宣讲,把解决“思想贫困”问题作为宣传工作的“切入点”,帮助贫困户学好政策、用好政策,积极寻找致富项目,争取早日脱贫。认真宣讲医疗卫生、教育资助、危房改造、就业扶助等保障政策,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确保贫困户和脱贫户都能享受政策扶持,实现贫困户脱贫有政策信心,脱贫户巩固有持续帮助。学院还投资近2万元在新华村建设一板大型宣传栏,赠送学院自编的《田间微课》教材。

三、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方面梳理,重整职教行装再出发

2018年4月9日,学院党委书记再次率队去新华村调研,与市教委驻乡工作队对接研究工作。学院将重整“职业教育”行装,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方面梳理再出发,拟在以下几方面深化职教扶贫实践:

(一)践行党建扶贫

派扶贫攻坚队员兼任新华村支委委员,组织学院党团支部与新华村党支部开展以“践行‘两学一做助推脱贫致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为主题的“手拉手”党团活动。推行“党建脱贫”,筑牢新华村的理想信念根基,从深层次解决贫困村党组织软弱问题。推行“党建带动、村民主动、村校联动、文化促动、项目推动”的“五位一体”系列措施,推动村庄脱贫振兴。

(二)实施农校对接

联合万州其他高校食堂“抱团采购”贫困户农产品,在校园内设点展销新华村的农特产,拓展销路促进村民增收。师生进村帮助建立完善村级治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帮助规划生态宜居,重点扶持百香果、晶翠梨、药材栽种,打造“珍果园”“康养园”特色,立足新华村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推动新华村原生态“庭院”建设。

(三)培育体面村民

通过培训指导、创业孵化和服务跟踪等手段,通过“送生入校”“送教下乡”“流动教室”“田间课堂”等形式,为新华村“量身定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山地农机能手及现代青年农场主等领军人队伍。以促进就业脱贫为抓手,培育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体面村民”,增强村民文化感染力,彰显村民求变的精气神和幸福感。

(四)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扶贫先扶志,继续组织师生帮助贫困村民解决“精神贫困”问题,组织驻村工作队、讲师团和乡村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引导贫困村民消除“等靠要”思想,树立勤劳致富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突出脱贫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先脱贫先富起来的村民介绍致富经验,传授“种养加”技术,帮助贫困户提高生产技能,实现产业脱贫和增收。

(五)扶助产业兴村

鼓励师生“三下乡”,深化“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和实践,探索职教扶贫“引企入村”、产业扶贫“引企入教”,学院与乡村合作育人。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村组一体,合股联营”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种、养、加、销、游”于一体的产业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资产性、经营性收益,不断助推新华村产业兴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大智物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帮助创建高山水果、药材、蜂蜜等特色品牌和电商物流服务平台,用“智慧点亮”新华村。

参考文献:

[1]]李柱朋.毕宪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7).

[2]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与职业,2016(7).

[3]刘胜勇.职业教育有效对接精准扶贫[J].教育与职业,2017(11).

作 者: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扶智贫困村贫困户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