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晓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更是改革开放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改革开放思想涉及范围广,许多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陈云改革开放思想,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一、陈云改革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云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完整的改革理论。反过来,这些思想又引领和指导了当时社会的具体实践。
(一)以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搞四个现代化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陈云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将实事求是贯穿其中,以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搞四个现代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而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年间,对这种情况缺乏分析,急于大干快上,要求在“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经济上的急躁冒进使原本已经严重的问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剧。陈云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在1979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提出要坚持按比例原则调整国民经济,而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在于“我们国家是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样的一个“实事”和“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经过二十年,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的矛盾中搞四化,陈云指出“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成为当时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同年9月18日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的汇报会上,陈云在谈到基本建设投资方面的实事求是是“找出基本建设投资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这一条杠杆”,明确了这个“实事”,以此来确定国家财政能够拨出多少钱用于基建投资,并以这个数字来制定基本建设计划,使我们国家的财力物力能够胜任基建的规模和战线。
不仅在国内改革方面,陈云要求实事求是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在借外债时,陈云同样强调“必须充分考虑还本付息的支付能力,考虑国内投资能力”,对外债要加以分析再使用。
(二)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
经过10年“文化大革命”,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经济建设在“左”倾理论的指导下受到巨大损失,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经济建设又在“十年规划”的指导下徘徊了两年。到十一屆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虽然工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但由于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安排超过了当时国家的承受能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更加不协调,人民生活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改革迫在眉睫。但陈云对于改革一向主张既要积极推动,又要稳妥进行。
在1978年12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会议上,陈云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进军,必须既积极又稳重。”为了保证改革中的稳,陈云在1979年1月1日给《国务院关于下达一九七九、一九八○两年经济计划的安排(草案)》的信上批示到“宁可降低指标,宁可减建某些项目。”也不要使一九七九年的生产计划和物资供应还留缺口。在谈到今后的财经工作时,陈云指出“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面对国家基建投资战线太长,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状况,陈云提出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要脚踏实地,基建投资不能存在赤字。1980年国民经济第二次调整时,陈云再次强调“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原因在于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因而不能要求太急。在对外引进工业项目上,陈云主张也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拥而上,这样若有损失,才能及时补上;同时,制定出口工艺品的价格时,要保证提价幅度适当。
陈云积极推动、稳步进行的改革思想贯穿改革的各个领域,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前进,在调整中整顿,在调整中得到了提高。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靠我们党的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也必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在1980年12月16日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谈到四个现代化如何实现的问题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靠我们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是由各个领域的党员干部具体落实的。当时,各地负主要责任的同志大都是六十岁以上的干部,其中不乏有七十多岁的老干部,显然,他们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应繁重的领导工作,为此,陈云提出要培养年轻干部并且对此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1979年3月25日,陈云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到要“找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年轻一些的,四十岁到五十岁的干部,到财经委员会工作”,这些人的工作不是当秘书,而是“后排议员”,参与问题的讨论,参与决定大政方针。关于成立中央书记处,陈云认为这是我们党“主动地来选择人才”的重要举措,书记处和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各级选择合格的年轻干部”,对被选择进入党内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陈云认为“党性要强,要有干劲,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各级领导机关里还应该包括一批技术干部,这样才能搞四化。培养年轻干部的方法之一陈云认为是老干部对中青干部实行传帮带。至于具体提拔培养哪些中青干部,陈云指出“不仅是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人,而且在数量上占多数的应该是四十岁左右的人、四十岁以内的人”,这样,经过几年或者十几年的实践锻炼,这些人将成为我们选拔高级干部的后备力量。与此同时,陈云对培养中青干部的具体办法、机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标准至关重要,德才兼备是陈云在用人问题上的一贯主张,以此为基础,陈云提出“很好地培训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领导骨干,是党校的迫切任务。”陈云如此重视干部队伍年轻化问题,不仅体现了对党和人民负责,更反映出新老干部交替问题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党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干部年轻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大大增强了党的活力,另一方面,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也随之而来。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巩固党的领导,保证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为此,陈云对执政党的作风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国家建设必须全国一盘棋
陈云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制定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早在1973年,面对有人对进口棉花加工棉布出口的做法是否是自力更生的疑问,陈云提出“我们要打大的算盘”,要利用国内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成品出口,这样才能赚取外汇,支援国内建设。1973年12月,陈云在听取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负责同志汇报时,在谈到处理工商业矛盾时,再次指出“我们的算盘要打的大一些”,商业的发展要从辅助生产发展出发,要有全局观念。“文化大革命”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陈云在重新主持中央财经工作后,提出“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压低了钢产量的指标,驳斥了之前提出的指标上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指标下去就是修正主义的错误提法,调整了各工业部门的比例,按比例发展就是通盘考虑,就是全局意识。
作为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也渗透着陈云的全局观。陈云认为1917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1949年后中国的经济计划之所以成功是当时的苏联和中国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办事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根据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和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理论加以发展,这是导致目前计划经济中出现缺点的原因。以此为基础,陈云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同时还提出,在国民经济中,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小,可能都相应增加。
全局观贯穿于陈云整个改革思想:无论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必须有计划和市场两部分”“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发展”,还是在开放中“引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等等,都是陈云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出的战略举措。
(五)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其实,早在这之前,陈云就提出对资本主义要很好的研究。1973年,陈云受周恩来的委托,研究对外贸易方面的一些问题,6月7日,陈云在听取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汇报时讲到“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为此,陈云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从十个方面收集一些关于国际金融和货币的一些材料。除了强调研究资本主义外,在利用外资方面,陈云认为“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在决定向其他国家借外债支援本国建设之前“首先要弄清是不是好事”,弄清借外债对于项目的建设值不值得,同时,借外债不是想借多少就借多少,还要“充分考虑还本付息的支付能力,考虑国内投资能力,做到基本上循序进行。”陈云还提出对所借外债要加以分析,要充分利用。除利用外资外,陈云主张通过利用国内丰富劳动力生产成品出口来增加外汇收入的来源,以此增强还债的支付能力,对于外汇收入的用途,陈云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分析。
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但开放并不是对其他国家的照抄照搬。在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中,陈云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原则,这些在批准宝钢建设问题上均可看出。宝钢是一个特大型重点项目,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平衡的全局。1979年6月16日,在专门讨论批准宝钢建设问题的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陈云认为宝钢的建设关键设备要进口,但应该基本立足于国内,可以请外国专家来考察、提意见,但是建设主要还是靠五、六十年代我们自己的专家、熟练的技术工人。也就是在此次会议上,在提到四个现代化怎么发展的问题时,陈云指出“主要靠自力更生”。
二、陈云改革开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在新时代,对陈云改革开放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不仅是对陈云的深切缅怀,更重要的是从中探寻其改革开放思想的当代价值。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回顾陈云改革开放思想,就是“回看走过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从而汲取营养,树立信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一)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稳”
“积极推动又要稳妥进行”是陈云一直倡导的改革方针,新时期,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之紧迫、任务之艰巨、意义之重要,习近平同样提出“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一个一个克服,一个一个解决,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2014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在2015年8月18日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告诫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实到实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自2013年12月30日成立以来,截止到2017年5月23日,共召开了35次会议,通过顶层设计,使得各个领域改革都在有序进行。
(二)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
陈云认为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必须靠党的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是改革开放顺利推进和四个现代化顺利实现的保障。为此,陈云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和改善党领导的举措,如提拔和培养中青干部,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提出执政党党风问题是事关党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强调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党的纪律是党不论是在地下工作时期还是在执政时期都应该坚持的等等。
新时代进行的改革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新时代的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任务更复杂,因而,更要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下大力气抓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有力地证明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的特征。
(三)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40多年以前,中国还未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陈云曾断言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陈云认为当时的中国离列宁口中那个“用金子会修一些公共厕所”的共产主义时代还很远,因而,必须要研究一下资本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中国开放的大门正式开启。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新变化,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40年前,陈云一方面借外债搞本国建设,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的组织出口;40年后,中国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政策,这正是陈云开放思想带来的启迪。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更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三、结论
陈云的改革开放思想十分丰富,并在40年的改革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的理论依据应随着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都要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改革应有全局意识,以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人民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这些都表明,陳云不愧为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自邓小平、陈云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陈云的改革开放思想也将继续对中国今后的改革与发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研究生部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