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菁华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明确了乡村振兴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和具体抓手。中共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指出,要依靠改革的力量、科技的力量、组织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群众的力量,充分激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活力。重庆市潼南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严格对标对表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凝聚“五种力量”,实现“五个振兴”,全力打造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和引领区。
一、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产业振兴
潼南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重庆传统农业大区,享有“西部菜都”“柠檬之都”美誉。近年来,全区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标准生产、科技运用、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农旅融合水平,着力打造重庆、成都的“菜篮子”“米袋子”“后花园”。一是注重绿色发展。坚持多功能、大循环、绿色化,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潼南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农业资源利用节约高效、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提升、农业综合能力巩固提高为目标,差异化发展7大特色产业,蔬菜复种100万亩、产量200万吨,柠檬种植30万亩、产量23万吨,远销德国、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0年,每年新增特色产业3万亩以上,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1:2。二是深化产业融合。拓展深化农业功能,促进农文旅、产加销一体化,以大数据智能化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建设食品加工园,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打造加工产业集群,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2.78亿元。立足农旅深度融合,举办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三大主题节会”,建设“五个特色小镇”“五大名山”“五个田园综合体”,打造养眼养心、养颜养生、养气养福“六养圣地”,年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综合收入35亿元。坚持线下线上并举,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覆盖建立标准化镇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网上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三是加强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推动潼南农业由产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目前已认证“三品一标”3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89个、绿色食品81个、有机食品4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潼南绿”、朴真等品牌叫响全国,汇达柠檬成为全国柠檬领军品牌。
二、围绕近悦远来,实现人才振兴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我们牢固树立人才强区理念,大力实施“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统筹用好在乡、返乡、下乡人才,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一是落实政策引才。出台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卫生人才等激励办法,推出住房支持、就医就学等引才留才“黄金八条”政策,力争5年引进1000名硕士以上研究生到潼南工作,引导1000名以上新型农民返乡、本土人才回乡、技术人员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二是强化培训育才。依托党校扎实开展“两段式”主体培训,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积极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联合举办“4+X”专题培训,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MBA研修,大力培育农业、旅游等领域优秀人才。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领头雁”计划,加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2020年,累计培育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0000名、乡村专业技术骨干人才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1500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三是搭建平台用才。坚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建成博士后工作站3个、科技专家大院5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4个、众创空间3家,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等担任产业顾问,提供智力支持,服务乡村振兴。
三、紧扣铸魂强根,实现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充分发挥身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优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真正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一是文明乡风润民。着力提高农民道德素质,用好市民讲坛、梦想课堂等平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文明风尚、道德模范典型等宣传教育,大力营造新时代文明乡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以杨氏“兴家救国、清白传家”为引领,打造天下廉吏张鹏翮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积极作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二是文化服务惠民。深入挖掘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加大潼南狮舞、扯扯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引导村民提升文化素养。大力推进文化下乡,积极培养文艺骨干,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1+4”国家示范项目,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优秀文化供给提振农村精气神。三是乡村治理利民。扎实开展乡村善治行动,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建设无黄赌毒行为、无邪教活动、无矛盾纠纷上交、无非访集访、无治安刑事案件、无脏乱差现象“六无村居”,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巩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成果,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長安杯”,着力实施发展环境大整治、社会治安大防控、矛盾纠纷大调处、公共安全大监管、平安法治大联创、社会治理大提升“六大行动”,全力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统筹三生空间,实现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潼南,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一是在生产上抓防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全面贯彻“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二是在生活上促宜居。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控,保护村容村貌、乡情乡韵,杜绝大拆大建、千村一面,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聚焦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脏乱差”问题,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两项行动”,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确保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三是在生态上重保护。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实行“一河一策”“一库一策”,做到从流域到区域、从大江到小河全覆盖、无死角,织牢织密治水生态链和责任网,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推进山水田园绿化美化净化,建设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强化重心下沉,实现组织振兴
坚持力量下沉、资源下倾、人员下移,全面建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加强政治领导。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不漏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提升基层组织力。明确“123”工作思路,即加大农村外出大学生回引选拔力度,2018年内每村配备1~2名挂职大学生;整合各方力量,通过2年时间全覆盖改造升级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村“两委”主导、群众参与、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机制,力争在3年内消除所有“空壳村”,保证乡村振兴有人才、有经费、有阵地。三是强化作风保障。持之以恒反对“四风”,紧盯“蝇贪”等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扎实开展扶贫及惠农项目资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专项整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坚持把反腐败斗争与扫黑除恶和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全面净化农村基层土壤。按照“只跑一处、只跑一次、原则上一天办结”的“三个一”原则优化发展环境,严厉查处基层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切实为乡村振兴创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为精准落实、全面实现“五个振兴”,我们充分凝聚、有效发挥改革的力量、科技的力量、组织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群众的力量,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持久活力。
一是依靠改革破题发力。坚持把改革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用活政策、盘活资源、激活要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抢抓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契机,优化整合6家国有公司,重组建立农业科技投资集团,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立足优势资源,组建蔬菜、柠檬、粮油、中药材、核桃、花椒、生猪、渔业和农资9个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考察交流、产品展销等活动,吸纳更多农民进入合作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抱团发展、做大做强。稳妥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积极促进供销社、信用社、各类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统筹开展水利设施产权及水价、供销等领域改革,做好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二是依靠科技提质增效。始终走科技兴农之路,以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优势,做强“星创天地·潼南农家”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到2020年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个、科技型企业60家。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大对品种选育、技术创新、机械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实现工厂化育苗,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00余项,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8.15%。加快推动生产端物联网应用、销售端电商发展、管理端大数据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
三是依靠组织统筹推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主责,在战略部署上“扣扣子”,在责任履行上“担担子”,在任务落实上“钉钉子”,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有序有效实施。重点抓好“三个会议”务实推动:及时召开动员部署会,向干部职工阐明重大意义、做出具体安排、强调工作要求;适时召开专题研究会,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深入开展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就调研中具体事项、工作思路、落实举措等开展研究讨论,碰撞思想、启发思维,并形成潼南区《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专题纪要》,指引工作、督促落实;定时召开流动办公会,组织相关部门到各调研点现场办公、集中检阅,观摩拉练比成效,汇报点评促发展,既检验工作又总结经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调研成果。建立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坚决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四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严格按规律办事情,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各要素自由流动。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每年引导2亿元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积极引导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创新金融服务,提高农业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297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38个、家庭农场441家、种养大户3678户。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实现镇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率达到60%,真正让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市场。
五是依靠群众全面参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参与,确保群众受益。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充分调动“三方积极性”,即调动农民、企业主、村“两委”的积极性;始终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市场主体选择、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切实加强“三个保护”,即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保护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性、保护集体经济发展,让群众共享乡村振兴成果,自觉增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全区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63.65万亩,签订流转合同8.81万份。休闲农庄、家庭农场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活跃,年接待游客能力500万人次,从业人员23200余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8230余人,带动农户数27300余户,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9240余人。
作 者: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