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洋琴”在扬州的发展

2018-09-21 05:30钱旸
戏剧之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曲艺扬州

钱旸

【摘 要】扬琴自明朝传入后就被称为“洋琴”,在清朝盛极一时,多为戏曲主伴奏。而扬州作为清朝时期南方的中心,自洋琴传入后就与各种艺术音乐结合在一起,并很快扩散至全国。

【关键词】扬州;洋琴;曲艺

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082-01

扬州和扬琴的关系,从“扬”字就可以看出。从明代洋琴传入中国后,是怎样从“洋琴”变成“扬琴”的,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洋琴在扬州流行,因此“洋琴”就改成了“扬琴”。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史料证实。在现存的扬州历代的诗词中,只有一首《续扬州竹枝词》提到了洋琴,证实了清朝乾隆年间洋琴在扬州的受欢迎状况。

一、《续扬州竹枝词》中的“洋琴”

《续扬州竹枝词》是作者林苏门因仰慕扬州董耻夫,即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而写的,同样也是99九首诗作。现很多文章中写到清朝“洋琴”出现在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中,都是以讹传讹,并被不断错误重复,而没有确实去搜集文献资料进行考证。由笔者的老师张翠兰教授于2007年所作的《“续扬州竹枝词”扬琴史料考释》中首次纠正前人的错误,提出林苏门的《续扬州竹枝词》,其中第77首记述了清代扬琴在扬州地区打洋琴、唱网调的情况。[1]诗作如下。

成群三五少年狂,抱得洋琴只一床。但借闲游寻夜乐,声声网调唱吾乡。[2]

在董伟业所写的《扬州竹枝词》中,并没有一首诗作提到过“洋琴”,而上述这首诗作也确实由林苏门所写。林苏门(1748-1809),博学多才,生性磊落,名声为乡里所钟。乾隆间,曾助校《七阁全书》,又辟为衍圣公府六品官,嘉庆二年辞职归。尝入其甥阮元幕。有《续扬州竹枝词》《邗江三百吟》行世。[3]

这首诗作写的是三五成群的少年郎,在床上抱着洋琴,借着闲游在夜里作乐,用声声的网调唱着家乡。所谓网调,是扬州清曲曲牌之一,这首诗也佐证了扬州清曲中扬琴伴奏的地位。

此外,乾隆年间郎世宁所作的《塞宴四事图》中,皇帝正坐中央兴致勃勃地观赏着歌舞表演,而右上角描绘的手持各种乐器的十人演奏者中,就有数人演奏洋琴。据记载,康熙年间,为皇帝演奏的《百戏竹枝词》是 “四宜轩子半吴音,茗战何妨听夜深。 近日‘平湖 弦索冷,丝胡争唱打洋琴。”乾隆年间,为皇帝演奏的《竹枝词》就是上述所说的《续扬州竹枝词》。[4]而对“洋琴”这种乐器的描述则是“铜琴,剖木作匣,拈铜为丝,敲以细竹,俗称洋琴。”可见当时在宫廷音乐中,扬琴伴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

因此,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从民间到宫廷,由扬琴来伴奏乐曲显然成为了一种主流,而由扬州小曲开始的扬琴伴奏逐渐扩散到全国,成为各地琴书类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二、扬州曲艺音乐中的“洋琴”

扬州清曲名家王万清的遗物中,有一架道光年间的两排码七档蝶形琴,现存王万青扬州故居,由其孙王茂璜先生收藏。[5]这是扬州清曲早期伴奏乐器中仅存的一架洋琴。洋琴在明末自广州发源,向北传到扬州,清代再由扬州向全国辐射。而作为传播的媒介,则是世俗音乐中的小曲、说唱以及曲艺表演。

受扬州音乐影响,各地由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曲艺音乐,有恩施扬琴、广西文场、徐州琴书、山东琴书、云南扬琴、贵州文琴等。

恩施扬琴,流传地区为湖北恩施、宜恩等地。洋琴居各伴奏乐器之首,操揚琴者被称为“坐统子”,有指挥诸乐器之意。相传清乾隆十六年,高宗弘历巡游江南,在扬州举行“琴音集会”,看中一洋琴小曲,遂令人带入宫中。同治年间,湖北商贾争相效仿,遂有恩施洋琴。[6]

广西文场,是流传于广西桂林地区的清唱艺术。伴奏乐器以洋琴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笛子(俗称“五件头”)。据传清道光年间,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等地一些时调小曲流传入广西,与桂林方言相融合,并受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到清末形成了广西文场。

徐州琴书,流传在江苏徐州一带,原名“丝弦”。琴书演员自己打洋琴,被称为“唱洋琴”。其为在清小曲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唱曲儿”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曲艺种类。而“小曲儿”正是扬州本调。[7]

山东琴书,流传在山东及华北、东北等地。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因此也被成为“打洋琴”或“唱洋琴”。最早是民间小曲的联唱,因此也是源于扬州本调的“小曲儿”,后来从坐着唱变为化妆演出,也被称为“化妆洋琴”。

云南扬琴,流传在云南昆明一带。由演唱者执板击节讲唱故事,并以三弦、琵琶等伴奏的“对子书”和道光年间江苏扬州等地传去的“洋琴担子”相融合而形成。[8]

贵州文琴,流传在贵州一带。“文琴”也是当地洋琴的别称,除了以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之外,还有三弦、胡琴等,是一种扬琴音乐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基本曲牌有八种,其中扬调就是来自于扬州小调。

这些受扬州音乐影响的各地曲艺音乐,形成了明清俗曲中以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特色音乐,提高了扬琴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地位,并使之成为民族乐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翠兰.续扬州竹枝词[J].黄钟,2007(4).

[2][3] 李坦,刘立人,陈应钟.扬州历代诗词(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 王凯. 郎世宁笔下的《塞宴四事图》[J].艺术百家,2008(1).

[5] 张翠兰.存见清代洋琴考述[J].民族音乐,2007(12).

[6][7] 张美林.乾隆时期扬琴音乐概述[J].扬州大学学报,2009(5).

[8] 解骏.曲艺音乐中的扬琴[J].黄钟,2006(1).

猜你喜欢
曲艺扬州
初读扬州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扬州的秋日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下扬州
TWO DAYS IN YANGZHOU 扬州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