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如
记得前不久曾经看过一部罕有优秀的国产悬疑剧《白夜追凶》,对剧情最大的印象就是各种反转,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竟然可以在瞬间反转。
在所有的事物中,都具备了微妙性和多样性,也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反转就成了一个具有辩证观的存在。
人性如此,与人性无限接近的艺术也似乎同样如此。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转换也就是一念之差。
艺术的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有无绝对的界限?它们很多时候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尤其是在一个浊流横行的当下,艺术的鉴真与辨伪好像成了一片水深火热中的头等大事。
其实艺术的真与伪,应被客观审视。
落实到对待艺术品的鉴定上,从来就应秉承务实态度、实事求是,真伪不能混为一谈。但对于争议或无法确定真伪者,或者干脆就是伪者,也不妨客观对.待,以开放的心态审视、鉴赏。
为自己的心去立一个标准,在求真之外,也直面伪里的好物。
比如此次专题中的伪好物,也是第一次与海峡对岸的同行兼对手不约而同策划了这个专题。因为真是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此前卫又前瞻的策展观念,为这样的勇气而产生了共鸣。晚明红极一时的“苏州片”,在视觉养眼之余,更成为一个古城的风物与文化的见证。伪作自身就意味着丑与恶,而好物又是美与善,伪好物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统一体,而且关键是又不失为一件杰作。
再勿西方伪画大师贝特莱奇,他伪造了无数西方大师的作品,甚至苏富比拍卖在得知封面拍品为伪作时,依然坚持认为即使是伪作,那也不失为一件不可多得杰作。而出狱后的贝特莱奇,不再伪造大师作品,他出色的作品依然备受藏界认可,曾经的伪作也被视为高水平的艺术品,依然被收藏机构保留。从前的作伪不法分子,摇身一变为艺术大师。
人心的一念之差,对待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反转。
如展场栏目中的18至19世纪的英国风景画,艺术家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继而引发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礼赞,在风景中注人自己的情感,描绘出一个桃花源般的美妙境界,也是艺术对‘真善美的传递;而荷兰大师阿曼多的作品,以罪恶的风景控诉战争的无情,以抽象、变形的画面唤醒人类对丑恶的谴责。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遭遇与时空环境中,或美或丑的画面,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可谓“象”由心生。
美,过度了,就会泛着甜腻:丑,用得好,自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反转就是代表了无限的可能,以及可以给予惊喜的机会。
比如当一位帝王,为了他那点小嗜好做起了造瓷监工,所以才有了斑斓富贵的康熙珐琅彩;比如热爱园林造境的艺术家叶放,将文人的风雅生活呈现给了大众,于是小眾生活反而让大众生出提高生活品质的群体渴望;再比如锈迹斑斑的青铜器通过全形拓这种古老的黑科技,又可以重新焕发出另外一种艺术生机……
有时候,会觉得人生中的很多精彩,都源于这样的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