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地质实习中融入文化元素的探究

2018-09-21 05:19许越越张坤刘帅帅
文教资料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文化元素综合素质

许越越 张坤 刘帅帅

摘 要: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学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证明,在实习中适当地融入与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仅可以缓解学生野外实习时的疲劳和厌倦情绪,增加实习的乐趣,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野外地质实习 文化元素 综合素质

近年来,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野外实习的成果,强调在实习过程中突出实习的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野外地质实习质量[1-3]。现如今大部分野外地质实习内容都是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野外环境相对恶劣,部分学生会产生厌倦劳累的情绪,缺乏积极性,这就丧失了地质实习的意义。凭借单纯的研究地质构造、地质形状,并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大多数地质构造及地质形状背后的文化要素。在这个层面上,对地质背后文化的阐述就凸显其在地质考察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以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历年的野外地质实习为例,主要针对我校我院历届的实习路线(八公山—茅仙洞—韭山洞—涂山—淮南东辰生态园—寿县—洞山),对每个实习地点地质构造名称的由来及各地地名的由来等的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在每个实习地点介绍其背后的文化要素。

一、野外地质实习教学阶段融入文化元素的必要性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的重要环节[4]。野外地质实习是引导学生从地质学的角度认识熟悉的山、水、土、石,观察了解过去或现代的地质作用及产物[5]。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现如今大部分实习内容都是与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对比,并未深究其历史渊源,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本次野外实习时间为3周,实习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地质知识的视野,由此可见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野外实习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影响到学生在野外的地质实习中的学习兴趣。在地质实习中融入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的热情及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对于野外地质实习,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授课对象均对实习区状况憧憬与期待,特别是一些具有人文景观的实习地点。我们可以适当改变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模式,尝试一些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此次安徽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开设此门课程,野外实习地点较多,有淮南的八公山、茅仙洞、韭山洞,蚌埠的涂山,淮南东辰生态园,淮南的寿县及洞山地区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实习基地等,教师在进行一些实习区的专业知识讲述与指导的同时,可以适时融入文化元素提高实习内容的丰富性。

第三,文化元素融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化情操与内涵。在每个实习地点向学生介绍地质构造名称的由来及各地地名的由来等文化背景,旨在引导学生向多方面学习与发展,获得并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仅是对地質现象的常规性文字描述与学习或对地质现象书本知识的再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实习的趣味性,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野外地质实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地质学的角度认识山、石、水、土,了解地质构造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从这个层面来说,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进步与创新,值得推广与更深一步发展。

二、可融入的地质文化要素介绍

对野外地质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枯燥的形态的观察和描述,更重要的是和它们的起因、发展和变化密切联系起来,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6]。应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避免注入式的授课方式。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野外工作能力,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成就感,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7]。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1.与实习相关的地质历史文化

以实习地点之一的八公山的淮南虫为例,淮南虫是在安徽淮南市八公山发现的三胚层细胞结构生物化石所命名的生物。在介绍淮南虫时,我们可以从其年代入手,介绍发现淮南虫的意义所在。另外,可以从淮南虫淮南的五彩文化——黑红蓝白绿,五彩文化的由来,介绍蓝色所代表的海洋及与地质要素的渊源等,从而由面到线,使学生能在整体上把握文化要素与地质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地层、岩层、岩性的具体知识,还可以增加对淮南五彩文化之一的蓝色文化——生命的认识,了解古生物的地质渊源、形成的机理,使得我们较为全面地理解实习的意义。

2.与实习区有关的历史典故、地名起源

以淮南市八公山为例,八公山位于淮河之南,淝水以北。相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与八位友人在这里炼丹,故命名为八公山。八公山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秦晋时期淝水之战的战场。实习区的另一个有名的地点蚌埠涂山也有历史背景,除了介绍其地质地貌特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入文化要素,例如诸篇介绍涂山的古诗文之一的宋朝黄庭坚所著的《涂山》:

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

启母石迎新月白,防风冢映夕阳红。

洪流匝地曾拘兽,老树参天欲化龙。

有径直通霄汉外,登临无不是仙踪。

我们从中可以得知涂山的历史来源,也能勾起学生对“大禹治水”的缅怀及推崇,涂山之上的禹王宫之名也由此而来。

文化元素的融入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还可以对一些特殊地名的历史背景和由来进行探索。本文以“郢”为代表,历史记载楚国的黄歇被秦军击败后,逃亡至淮南地区,在寿春城重建楚都,仍称之为“郢”。过去人们多以一家宗族形成村聚,为了区别,人们便在“郢”字之前加上宗族的姓氏,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楚国遗风。这是古时战乱留下的纪念,这些都可以作为文化元素的补充。在实习中以历史典故穿插,通过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熏陶,学生不仅能在实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对地方文化知识的了解也是实习的一大收获与进步。实际上淮南地区的很多地名都是古时战乱留下的纪念,这些都可以作为文化元素的补充。

三、文化元素融入的方式

以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淮南周边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为例,整个地质实习的时间只有6周。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实习期间指导老师需要在每个实习区进行地质现象的讲解,也会涉及文化知识的扩展;学生需要实时进行一些地质数据的测量与采集、知识的总结及笔记记录等,而且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行参观研究当地的一些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多方面知识的摄入与吸收。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在内业实习过程中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外业数据的输入与处理,完成地质图、剖面图等的编制及实习报告的书写。因此,我们主要是从野外实习教学路线和内容及内业成图实习过程中适度地融入文化元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野外实习过程中老师进行讲解

针对我校我院历届的实习路线(八公山—茅仙洞—韭山洞—涂山—淮南东辰生态园—寿县—洞山),指导老师可以查阅安徽淮南地方志及淮南地方志等相关材料,对淮南周边每个实习地点地质构造名称的由来及各地地名的由来等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在每个实习地点,向同学们介绍其背后的文化要素。比如对特殊的由地质演化而来的地名或者一些有名的实习地点,教师可以在实习中向学生做出具体解释和扩充。老师在地质实习教学路线和内容中适当融入一些文化元素的讲解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的效应是拓宽学生的非专业性知识面、增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热情及激发某些学生对我们专业的创新研究兴趣。

2.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我院地质内业教学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野外采集数据的处理、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地质图的编制与剖面图的分析。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前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更加深入理解掌握地质现象和知识;在内页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一些野外地质现象的记录与感受及内业成图的成果都写入实习报告。在实习报告中适度地添加一些实习地区的文化景点的描述及与地质现象有关的文化背景,以此增强实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知识的多元化。

3.当地同学进行文化元素的介绍

我校我院的这次野外实习队伍当中有很多淮南当地学生,相比其他学生,他们对当地一些著名地点和文化风俗更加了解。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当地同学可以就某个实习地点进行一些文化的介绍,这样既可以锻炼语言沟通能力,又可以使其他同学在实习过程中收获更多。

4.在实习指导书中插入一些当地文化元素的知识介绍

在进行地质野外实习前,学院指导老师都会发送实习指导书进行实习初期阶段的准备。在实习指导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在某一个章节就实习地区概况适当加入一些文化方面的学习资料和知识点的扩充,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习,激发他们的实习热情。比如对“田家庵”名字的由来的文化背景介绍,淮南虫的进化历史与演变等进行相应的补充。这样不仅可以增強实习的趣味性,还可以扩大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在野外地质实习中融入文化要素,不仅可以增强实习的趣味性,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获得实践性理论结果可以融入教学计划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野外采集数据的处理、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地质图的编制与剖面的分析,学生需要将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一些野外地质现象的记录与感受及内业成图的成果都写入实习报告。学生在受到文化的感染的同时提高专业的技术与涵养,把自己了解的地貌现象用剖面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加深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从地质学的角度认识山、石、水、土,了解地质构造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目前各大高校已逐渐在地质野外实习中增添新的元素,我们强调在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中加入对文化要素的内容必须是“适度”的。融入文化不能一味地求文化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实习意义本身对地理的认识,即文化元素内容占用的时间要适度。我们需要对融入文化元素带来的优势做合适的评估,让学生知道对文化的追求有没有喧宾夺主,需要以实习教学之主。我们鼓励加入文化要素,不是让学生的实习报告显得内容丰富,而是增加一种学习地质的手段,起到辅助作用,培养对地质的热爱,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在今后的地学工作中焕发出热情。

参考文献:

[1]周鼎武,张云翔,李文厚.地质学高年级野外教学的创新教育尝试[J].高等理科教育,2004(4):91-93.

[2]沈玉林.基础地质实习野外实践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2):66-68.

[3]袁晏明,赵文霞,章泽军.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J].中国地质教育,2008(2):61-66.

[4]王毅,叶润青.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地质实习教学探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4).

[5]孙春萌,文才新,薛保红.拓展训练破冰课程在高校体育准备活动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1):103.

[6]刘文中.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7]李蓉.如何提高《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的质量[J].全国流通经济,2010(11):97-98.

[8]黄润秋,许强,陈礼仪.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地质工程创新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8(4):17-21.

[9]王家生.“普通地质学”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9,18(2):79-82.

[10]丁浩,邓雁希,杜高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7(3):116-118.

[11]赵鹏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地质教育新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8(4):1-7.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201710361121)。

通讯作者:张坤

猜你喜欢
文化元素综合素质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