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9月秋季开学,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开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与此前的几种语文教材相比,“部编本”语文教材偏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倾向一目了然。那么,今后的高考会发生哪些变化?该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高考在阅读方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等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对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也就是说只看《读者》杂志和四大名著,只看所谓的课内教材,别说高考语文,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最后,温主编语出惊人:“语文高考改革,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今后的语文中考和高考会变成什么样?阅读能力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除了考试抓分,阅读对孩子的成长还有哪些好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展开了新闻采访。
阅读乃全科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对“部编本”语文教材不甚了解,对教材的设计侧重更是不大关心。
四川省成都市家长张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好像在家长会上听老师说到过‘部编本,没怎么在意。不管怎么改,总之是语文课本,让孩子好好学就是了。至于几年后的中考,还有更远的高考,到时候再说嘛,反正这门课拿不到满分,也不会得零分。”
记者在广东省珠海市一所小学的门口采访时,尹先生苦笑着对记者说:“我看不大懂政策,就知道听老师的。孩子平时需要看课外书,什么四大名著啊、外国名著啊、美文啊,只要老师列出书单,我都会尽量满足。不过,我觉得读课外书耽误学习,所以经常提醒孩子,看看就算了,不必当真,考试还是考课本内容。我可能落后了,跟不上形势了。”
说到家长的冷漠,陕西省西安市某中学语文老师严女士情绪激动起来。她说:“家长不关心孩子的课外阅读,不是自身文化修养问题,也不是跟不上形势,依我看,纯属犯懒!好像把孩子送进学校,交给老师,家长就没事了,可以当甩手掌柜了。殊不知,这种不负责任的观念会耽误孩子一辈子!阅读,从来就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学校一直在呼吁家长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但没有真正引起家长的重视。现在的教材改革非常严厉,就是倒逼家长修正教育思路。我认为这次教育部是动真格的,随着考试政策改革的逐步深入,如果孩子没有从小进行大量的阅读,注定要被时代无情地抛弃。”
严老师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记者了解到,“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是在悄悄地改。比如高考卷面阅读量,以前大概有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0000字,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是无法应付的。同时,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题量比2016年悄悄增加了5%~8%。温儒敏透露:“高考在阅读方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对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也就是说,只看《读者》杂志和四大名著,只看所谓的课内教材,别说高考语文,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紧跟小学、初中教材变脸的是接下来的高中语文教材。即将在2018年秋季开学启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会证明这一变化。编委曹文轩接受采访时说:“新的语文教材要对教师学生有制约作用,比如文章后提供书目。这个书目上列的书不是可看可不看,而是必须看,因为要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评估直接挂钩,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北京的教育观察家杜先生接受采访时说:“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正式拉开序幕,重点就是提高阅读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的地位。不只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将考验阅读水平。这次教改前后酝酿了整整4年时间,经过了10多轮讨论,之后又分别通过了国务院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最终经中央常委会议、政治局讨论,才最终确定了下来。语文为王时代已经不是口号,而是真的来临了。今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查。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都增加了!原来可能所有的试题题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的题面阅读量也许会有5000多字甚至是9000字以上。阅读少、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有的考生甚至连题都没时间做完。”
河南省郑州市高中语文老师唐先生认为,阅读是一切学科的重要基础,如果家长仍然说自己的孩子没时间阅读,那就等于说自己的孩子要放弃所有学科。他说:“以后,家长不要再说自己的孩子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时间阅读了,因为孩子不阅读,根本无法应付考试。对那些平时课外书读得少、不思考、写字慢、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
山西省大同市语文老师孟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可以肯定的是,教改后的考试,一定会有大量的超纲内容,所以,临时抱佛脚没有指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在平时下功夫,而且是苦功夫。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只顾眼前,看得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家长应该赶紧抬起头看看远处,别走错了方向,选错了赛道,耽误了孩子。我和同行交流时一致认为,高考全面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说实话,高中生如果现在才开始关注阅读,可以说已经来不及了,初中生还有救,小学生或者是更小的孩子,正当时!”
警惕数字化阅读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研究员董先生认为:“教育部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用心良苦,意义深远,对提升全民阅读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不考虑生存环境的巨变。”董研究员认为以下三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第一,工具理性成为支配性的价值观,会将阅读引入歧途。所谓工具理性,就是追求效率,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报。“中学应试教育明显具备这样的特点,那么现在强调阅读也有可能是功利性的,即阅读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不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工具理性主宰中小学生的阅读,那种不计回报,仅仅出于信仰和兴趣而阅读的价值理性就被边缘化了。如果这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与教育部的教改初衷显然是相违背的。”董研究员强调。
第二,快餐式阅读要不得。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速度文化”产生了,高铁、快递、秒杀、闪婚、快餐……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这些“热词”足以说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特色。“在这样的文化中,阅读的取向也随之改变,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快、泛、短、浅、碎。”董研究员说,“很显然,这样阅读不可能领会阅读的真义,不可能获得阅读的快乐,更不可能把阅读养成终身的习惯。”
第三,数字化阅读正在渐渐取代纸质图书阅读,对阅读习惯的养成有深刻的影响。“我并不反对数字化的浏览式阅读,数字化阅读有其明显优点,但它的缺陷常常被其优点所掩盖,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有选择地运用数字化阅读。这里,我要特别提醒的是,必须对数字化阅读的局限性和问题有所省察,并注意加以提防。这么做才能维系长辈们几百年来所养成的沉浸式的阅读习性。”董研究员说。
谈到数字化阅读的缺陷,研究学者蔡博士忧心忡忡地说:“我认为,数字化阅读正在制造人类阅读史上前所未有的鸿沟!”他解释道,“人类有两种注意力模式:深度注意力和超级注意力。深度注意力是传统的人文研究认知模式,特点是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单一目标,例如《红楼梦》或莫言的小说,其间忽视外界刺激,偏好单一信息流动,在维持注意力时间上表现出高度忍耐力,其对应的阅读模式是沉浸式阅读。超级注意力的特点是焦点在多个任务间不停跳转,偏好多重信息流动,追求强烈刺激,对单调沉闷的忍耐性極低,其对应的阅读模式是碎片式阅读。年轻人热衷于超级注意力模式。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对每个网页浏览的平均时间只有19~27秒。其中,德国人和加拿大人浏览时间是20秒,美国人和英国人是21秒,印度人和澳大利亚人是24秒,法国人是25秒。伦敦大学的研究者专门考察了专业人士对英国图书馆和英国教育协会两个网站的浏览情况,发现专业读者阅读学术期刊论文,普遍的阅读状况是一目十行,通常只读前一两页,只关注标题、页面、摘要等。这种强力浏览式的阅读多么可怕,却已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它对印刷文化传统的深度注意力模式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由此产生了深刻的阅读认知代沟。”
既然数字化阅读是发展潮流,那么能否抛弃纸质图书呢?武汉心理学家冯德林先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说:“我们都处在这样的数字化阅读状况中,但也许并没有自觉到其问题所在。美国语言学家贝伦对此做过研究,得出的数据颇有说服力:在那些酷爱数字化阅读的学生中,有91%的人抱怨说,他们在屏幕阅读时很容易分心,很难集中精力专注于文本;当问到喜欢阅读纸质文本的学生时,78%的人反映说,他们很容易凝神并沉浸在阅读之中。数字化阅读正在构建一种全新的阅读习性,而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目标的能力正在快速衰退。这一阅读习性的改变是全球的普遍性问题。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做了一个网络问卷,调查‘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的排行榜。根据读者3000多条微信回复统计,排行榜的前10名依次是《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赫然在列。这说明数字化阅读的弊端在中国年轻人当中表现得更明显,一切为了考试,阅读也不例外,功利主义至上,工具理性盛行,后果不堪设想。我认为,抵抗这种时代病症的方法,就是回到由文字主导的沉浸式阅读。”
提倡批判性阅读
2018年秋季开学,全国高中将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该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被纳入必修课程。总体要求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许多家长发现,在新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批判性思维”一词显得格外突出。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上海教育专家何先生告诉记者:“一般而言,现代批判性思维最为通行的定义出自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其定义为: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用来决定信念与行动。通俗地讲,有点近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独立思考。即通过自我反思、判断与完善,来保证我们的思考运行在合理的、符合逻辑的轨道上,让我们的思考与行动更合理,更合乎规律。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带着批判性思维阅读更显重要。使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有以下三个好处:第一,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有助于学校形成理性的总体氛围,为公共意见的讨论和表达提供前提和保障;第三,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土壤。”
湖南省长沙市特级教师伍先生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阅读对象的多角度、多层次阐释、分析、推断、理解乃至反思。从阅读角度看,所谓‘批判,不过就是边阅读边评断、边理解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批判性阅读,强调的就是阅读者独立的姿态、质疑的眼光和思辨的过程。”对于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伍老师深有感触,“中国人不缺阅读,手机上的阅读量也许是全球第一。相对而言缺乏的是思考,而思考其实就是批判性阅读。在急功近利的应试训练下,我们往往不是从文本出发,而是从现成的关于作家与作品的知识出发;不去认真体验、思考与判断,而是借助文本信息来印证已有的概念与判断,在‘知人论世的幌子下,给文本贴上各种相宜的标签。比如辛弃疾,抗金英雄、壮志难酬、悲愤压抑……几乎在每一首辛弃疾的诗词解读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堆辞藻,给人的感觉,辛弃疾这一生,除了抗金以及随之而来的‘悲愤压抑,其他都是空白。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就这样变得伟岸但苍白。所以,我们需要批判的阅读态度,不是跪着读,而是站着读!”
广东省深圳市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语文老师佟女士认为,在中学生当中提倡批判性阅读非常重要,至少有两个好处是其他文化行为无法取代的。“第一,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考工具。比如,你看到的叙利亚战争是什么?要纠缠于生化武器,用的是人道主义的工具;要是看到了美国与俄罗斯的博弈,那采用的是国际关系的工具;看到的是石油结算用不用美元,采用的是金融或货币政策的工具。批判性阅读可以自由转换思考的维度,尽可能减少盲区。所以,广泛而大量的批判性阅读能让人擦亮眼睛。第二,优化思考习惯,让人变得更清醒。任何人都可能被集体无意识绑架,而批判性阅读能让人跳出‘庐山去认清‘真面目;任何人都可能被当下语境影响和异化,批判性阅读能让人返璞归真,找回初衷,避免走弯路。”
甘肃省兰州市中学语文老师马先生接受采访时说:“教育部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列为必修课,我举双手赞成!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在阅读中有批判性思维作支撑更显重要,尤其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关于如何有效地引导、培养学生养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马老师的建议是有意识地训练,“教学生对同主题的多篇文章进行集中阅读,然后进行相近概念、正反立场的思辨;此外,对一整本书以批判性阅读的模式进行逻辑链条、讨论前提的思辨;再加上利用辩论、模联等批判性表达方式促进学生生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等等。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丰富。”
本刊认为,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能力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地位,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实,而培养阅读能力应该从娃娃抓起,而且不能依赖学校和老师,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关于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教育界、心理学界的专家和一线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家长也应该主动参与,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同时,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把阅读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家里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气氛,给孩子做出好榜样。欢迎家长来函分享阅读心得和教育方法。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