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祥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要求读要为写打基础,要为写练就基本功。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表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语文活动,这方面,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写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写,在读中融入写,在读后能仿写,不断反复,不断实践。
仿遣词造句,积累词汇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读写脱节的通病,把阅读课上成问答课,只注重讲解故事情节、篇章结构,而疏忽了教语言、导写法、练表达,作文教学也只是每学期八个单元的作文要求。这跟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的观点相去甚远。要在阅读中贯穿写的训练,笔者觉得应重在一个“仿”字。综观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一篇有一篇的写作特色,一篇有一篇的内蕴和读写要求,篇篇都是语言大师的优秀作品,语文优美隽永,用词精确生动。小学阶段所学文章有300多篇,但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无话可说”和“词不达意”的通病,使阅读教学所花时间为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成为最大的浪费。因此,要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词语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认真体会作者如何遣词造句。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这课时,文中出現了一个新词——“爱慕之心”,如果单独教学这个词语,学生难理解,即便查词典找出词解,而死记硬背,学生将来在具体的环境里也难以懂得运用。所以,词语教学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理解。
师:人们见到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会产生什么感情?
生:会产生爱慕之心。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挂在枝头的果实很美丽,好吃,使人喜欢,很想得到。
师:对。凡是美好的事物,都会让人喜欢,羡慕,就会产生爱慕之心。那么,你对什么产生过爱慕之心?它好在哪里?
生1:开学前,我和爸爸去逛商场,有一个书包色彩明丽,图案上画着聪明的蜡笔小新,我一见,便生爱慕之心,要爸爸给我买下来。
生2:这件衣服很漂亮,真让我生爱慕之心。
生3:他聪明活泼,使人见了便生爱慕之心。
……
一下子,学生们便说出了许多句子,并能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这个词语。这说明他们也理解了这个词语。如此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库就会越来越丰富,也就不会出现冰心所说的“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的情况了。
仿片断描写,锻炼连句成段能力
在一篇文章中,有时某些有特色的段落也可让学生仿写,这对学生连句成段、发展语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仿写的过程中,只能是借鉴别人的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别人描写的对象是彼时彼地的人、事、物、景,而自己所写的是此时此地的人、事、物、景,各有各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黄河象》这篇文章时,第二段中作者假想黄河象的来历,为黄河象的出现设置了一个炎热的环境,作者通过写栎树、荒草、鸵鸟、羚羊这些事物,间接描写了远古时代黄河流域一带闷热的夏季天气。在教这段时,针对学生平时作文写得不具体、往往只用“好看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简单模糊的句子一笔带过的毛病,笔者告诉学生,作文要用形象来表达,才能写得生动感人。于是,要求学生仿写一个具有家乡特色盛夏景象的片断,里面不能出现“闷热”这个词,而又让人觉得热。由于是学生身边的事物,感受深刻,平时的积蓄便涌向笔端。其中有位同学写道:“夏天,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晒得水泥路泛着白光,街道上的行人少了许多,两旁的树木呆立不动,屋里的风扇转个不停,但人们还是叫‘太热了,太热了。”可见,从仿写入手,写自己熟悉的事物,一个个片断逐个击破,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
仿篇章结构,学会连段成篇之法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如何安排材料,使他们在作文时能构造文章的架子,笔者十分注意篇章结构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其结构形式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别从桂林的山和水两方面写出山、水的特点,最后山水相连,给人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本课在描写山水时,想象非常丰富,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学生在读中明白了本课的结构特点和写法后,笔者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山水,题为《家乡一景》。很多学生由于新学课文,自然摹仿起来得心应手:在写家乡的水时,套用了课文的排比句;而写家乡的山时,又根据观察所得,把家乡的山喻为绿色的大馒头,绿毛乌龟在喝水……最后总写山水相连,水中倒影,赞家乡风景如画。这样仿写,使学生不仅增加了一次写作经验,而且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仿写,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学生在无数次的练习中巩固、积累词汇,积累写作经验,是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可行而又十分重要的途径。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周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