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冀敏
班级是师生成长的摇篮,更是儿童精神发育的源地。我相信,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依托阵地,一块绿色的“班级软包”就是一首阅读的生命表达;一个班级的书橱,就是一处阅读的交流园地……而作为班级“灵魂”的班主任,在班级这块土壤上,会刻上自己人生的轨迹,烙上自己精神的痕迹;因为,班主任就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者、指导者、呵护者。一个有使命感的班主任,一个将班级作为自己人生事业的教育人,会用自己的身心去经营,去呵护。
我曾经不无嘲讽地对自己说:许多年之后,如果占30%的孩子能想起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想起我这个校长的有一成,那就“烧高香”了;但想到班主任的,估计有九成,甚至十成。我想,一个完美的班主任,必然要求自己和孩子一起生活在一个完美的教室里。而一个完美的教室,往往就是一个平和安静又意蕴深厚的“图书馆”,扑鼻的书香、回旋的书韵,这是一种阅读的气场,让人情不自禁地去亲近读物,去品味、交流文字的浪漫与睿智。
精神引领
完美的教室,首先需要班级文化的引领。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以班级精神文化为灵魂,在班级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形成良好的班风;它旨在确立“我的班级”意识,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有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为生活在其中并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而骄傲。
本学期的第一个班队活动——校园里各个班级就在学校德育处的要求下,进行大讨论,给自己班级起个有个性的名字,起个响亮的口号。
书香墨韵中队:浸润书香,为人生奠基;畅游书海,享阅读快乐。
快乐起航中队:扬帆把舵,奋勇向前!
“萤火虫”中队:提着生命的红灯,飞舞;用自己的色彩,发光。
磐石中队:同心同学同进,坚如磐石。
……
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孩子们通过自己对班级的理解,用简单而极具格言体的语言,对班级未来进行个体理解和集体规划。
当然,仅有班级内在的动力是不够的。要保持完美教室的阅读气场,更需要学校层面的引领,用更大范围的气场来影响各个局部。因此,隆重表彰“书香班级”,就是学校层面最好的促进与引领。让“书香班级”成为学校各个班级的精神追求,让每一位学生都为在“书香班级”中学习而倍感荣幸。为此,我们一起制订“书香班级”的达标条件和考核细则,这既体现了年级特点,又让每一个班感觉只要坚持努力,就能达成。
当班级有了自己的价值追求时,这个班才更有向心力,更能激发成长的潜能,使集体欣欣向荣。
活动建设
一个有丰厚的气场的教室里,需要活动来提供能量。活动是每个班级保持活力的法宝。
晨诵:诵读经典的古代诗文,从李白的《静夜思》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孩子们在古典人文中浸润;诵读现代的儿童诗、哲理诗,从谢尔大叔的《站着太傻》到狄金森《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感受童真的快乐与人生的艰辛。学校师生简单朴素地开启一天的学习,在朗朗的书声中与经典相约。
午读:午间是整个学校、各个班级最为平静的时候,每月同读一本书,师生共读,能让每一人都能默默地享受书香墨韵。学校强调师生共读,是因为我们知道,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只有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才能培养热爱阅读的班级与学生。低年级学生在听与看中感受图画书的魅力;中、高年级学生,则在静读默思中感受文字带来的精神食粮。
读书会:在读中,班内经常开展读书会,交流自己对人物的喜欢与厌恶,交流书中令人感动的精彩细节。在读书会上,学生们不仅说,而且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读书的体验。比如二年级学生用读写绘,中、高年级学生则借助舞台剧表演、读书小报、读书报告单以及读后感的形式,进行阅读分享。尤其是舞台剧表演,学生们在阅读中揣摩人物,在老师的帮助下重新改编成劇本,一起编,一起演,共同成长。读书会,搭建起的一个交流的平台,实现了阅读体验的真正共享。
专题训练:每学期进行一项口头专项训练,旨在利用10分钟的表达训练,锻炼每一个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表达自己的认识与主见。具体操作:一年级“小小辩论家”;二年级“简笔画想象”;三年级“画面场景描述”;四年级“生活自述”;五年级“品评书中人物”;六年级“不得不说的书中细节”。教师用说的方式,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生活中的所得,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真事、真人、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方法的指导、情境的创设和适时的鼓励。
期末自评互评:每学期末,有的教师将成绩报告单上的评语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评,“谈谈我的进步”“说说我的不足”,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有的教师则组织开展同学之间的互评工作,“我眼中的他”,配对评价“你评我,我评你”,最后评比“最中肯的我”“最懂你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扬长补短,增进同学间的情谊。
活动成了班级生活的必需。学校教师努力借助活动的开展,比如“护蛋周”“养蚕经验交流会”“摔不破的蛋”“包馄饨比赛”“创意拼盘”等来营造班级氛围,让班级文化有所依托。当然,在奇思妙想中,班级与班级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形成了年级氛围,形成了学校氛围。用活动丰富学生生活,用文字书写生活的快乐,这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阵地依托
班级文化的建设还需要阵地。
班级图书角建设 班级图书角建设是书香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班级阅读氛围营造的重要载体。为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班级图书角成为学生读书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学生们将家庭藏书带到学校,登记、编号、组建管理小组,将家庭藏书变成为班级图书,在交流中感受分享阅读的愉悦。为保证班级图书的利用率,在完成每月的必读书目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班级图书进行自主阅读;同时规定,每个学生书包里要时刻带着一本书,鼓励随时阅读;另外,在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阅读板报交流 教室后那一块巨大的软包,是学生将阅读物化展览的阵地。谁的作文上墙了,谁的读书小报,谁的读书报告单,谁的读后感……在这块阵地上,学生用语言文字交流着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形式的多样,让学生们都能用自己适合的方式表达对经典的喜爱与感动。交流,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互相促进的过程。对于后面的板报,每个班主任用不同方式去要求,或自由式,或命题式,或男女竞赛式。六年级一个班的板报上,醒目的标题让我驻足,想进去瞧个究竟:童年、苦难、成长——《草房子》的人生启示。我想,孩子们肯定是在老师进行了课外阅读交流课之后,在重读中重新认识这个深刻的主题。果然,有的学生用读后感的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的理解,对成长的体验;有的学生用摘录的方式,将书中表达的苦难摘录展示;有的学生则用人物赏析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认识……从学生们的呈现方式及内容中,明显感觉到女生的细腻、男生的深刻。而二年级的学生,则在板报上贴着一张张自己亲手绘制的图画,旁边写着一两行小字。在窗外,明显能看到那是《小猪变形记》中的小猪,怎么带上了火箭,难道准备进行去探索外太空?那是《大卫,不可以》中的大卫,将调皮带到班级里,把整个教室搞得一团糟……孩子们用手中的笔,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涂抹在人生的记忆中。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呈现,唯一相同的是那种对阅读的热爱,对图书的眷恋。阅读的目的是发现自己,指导自己;交流的目的,是让自己更丰富。或许,这就是“1+1>2”。
绿色软包评比 教室外面那不大的绿色软包,成为了班级主题评比墙。每月一个主题,每月一次评比。老师们将这块软包做成了激励学生努力的荣誉墙。一个月,展示家庭最佳书橱,一张照片,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自我推荐说明,将班级阅读延伸到家庭书香氛围的营造;一个月,展示班级最漂亮的硬笔书法作品,一笔一画,结构匀称,布局美观,那是对方块汉字美的追求;一个月,书签大比拼,或亲子合作,或独立制作,一片片串连在一起的树叶书签——倡导阅读的小熊维尼书签,上海世博会“海宝”书签,甚至一位小朋友与家长合作完成了一套数年前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福娃书签……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作品,展现着每一个孩子的努力,也刻下了他们成长的足印。
人文关怀
老师就是最好的语文教材,是一本最有价值的书。老师,就是一个读书人,能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一个阅读者的姿态,感受到一个读书人应有的气质。
仁善:温柔地呵护 我始终相信孩子是可塑的,关键是用怎样的工具去雕琢。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太阳能比风更快地脱下你的外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一个有涵养的老师,能用春风化雨一般的师爱,化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矛盾。她会用温柔的目光,母性的双手,去呵护孩子阅读的天性。每一个老师,都要学会蹲下来,去了解儿童,体察儿童,用自己的生命力、亲和力、感染力,让孩子能与老师亲近。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教诲,才愿意以师为榜样,才会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仁善之心,仁善知心!
智慧:无声地引领 教材的价值就是引领,教师的最大价值也是引领。早晨,当你走进教室的时候,手捧一卷,默默閱读;中午,当学生奋笔疾书,做着作业,你手捧一卷,悠闲阅读;傍晚,当你陪伴学生等待家长来接时,你手捧一卷,静静阅读;当你利用空闲时间,在班级中手捧一卷……你会发现,教室会静下来,学生的心也会静下来,他们也会手捧一卷,静坐默读。只因为你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告诉学生,找点空闲的时间,读读书吧!“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你呈现给孩子怎样的你,他们就会用怎样的姿态呈现给你看。所以,教室里那强大的阅读气场,就是你带来的。”很多时候,身教胜于言传!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