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的多样促“学”的质量

2018-09-20 10:52杨海林
新课程·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物品苹果教学方式

杨海林

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师就要在“教”的形式上多下工夫,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也是,它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习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更是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切实、真正的感受,从独特的角度去领悟数学。

一、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真切感受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一些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对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体会。正如教育家皮亚杰所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操作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它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进行“认识克”的学习时,笔者就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克”相关的情况,学生提到了物品的包装,一般是在他们吃的零食包装上会看到“克”,这样学生就能对克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明白“克”这个单位很小,它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然后笔者让他们说说,1克有多重?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还是不太清楚的。有的学生说,要把50克的薯片分成50份,每份就是1克。这个思路虽然是正确的,但是操作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亲手触摸1克的机会,使他们对一定的量产生较为切实的感受。笔者将课前准备的一些物品,如卡片、绿豆、小米、花生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物品中,哪些的重量是和一克最接近的。笔者还为学生准备了天平,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物品进行称量,称完之后,再用手去摸一摸、掂一掂,感受一下这些物品的重量。最后,笔者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谈谈自己对1克的认识和感受。很多学生都说:“原来1克这么轻啊!”本来他们认为1克至少有一粒绿豆那么重,但是在称量过程中才发现自己的认识完全是错误的。

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抛弃了以往那种“纸上谈兵”的做法,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这样,他们很快就能对“克”形成一个立体而丰富的认识。这种“原生态”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了数学知识,他们的学习更有价值,所收到的效果也更好。

二、在交流中产生深度感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激发,他们的灵感也会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火花来。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交流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他们不断克服困难,鼓起勇气面对一次次的挑战,从更深的层次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

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被一道拓展题难住了:假设有一根与赤道长度相同的绳子,我们给绳子又接上了15米,将绳子环绕于赤道上空。如果有人身高两米,他能够从绳子下自由通过吗?学生对于这道题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笔者就让他们展开集体讨论。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可以拿一个小点的圆球来实验一下,因为假设地球是一个圆球的话,我们只要看赤道那里的圆环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说:“如果身高两米的人想要自由通过,将地球看作是一个圆,它的半径就要比原来多出两米。”这句话一下就激活了众多学生的思维,他们都将解题思路集中到了“半径相差两米,周长应该差多少”上。经过了一番讨论、验算、假设,学生得出:只要周长比赤道大4π,身高两米的人就能够自由穿过了。

在本次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科学、合理、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还对数学模型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能将自己的经验储备调动起来,合理解决,收获经验。

三、在变化中产生思维冲击

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因此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思维能力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核心要求。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时,教师可以通过变换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变化中产生思维冲击。

如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笔者就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明有5个苹果,10个橘子,你能提出与分数相关的问题并解答吗?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了,他们很快就能说出答案:“求苹果是橘子的几分之几?”“橘子是苹果的几分之几?”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都明白了,要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来解决。本来教学进行到这里就可以了,但是笔者并不满足,而是对问题进行了变化:苹果是水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发现,要想得出答案,就要先求总数,之后再用除法来解决。当学生完成计算后,笔者又把问题改了一下:小明又拿过来一个苹果,现在苹果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有的学生说是“五分之二”,但是很快就有学生反驳:“五分之二是错的,因为苹果增加了,总数也增加了,不能是6除以15,而是6除以16。”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有了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峰峦叠嶂”的感觉,他們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数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总之,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以“教”的多样为学生带来更为立体的数学学习感受。教师也要从学生的视角入手,思考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收到最好的效果,全面推进数学的艺术化发展,促进学生“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平.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1).

[2]李双得.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多样化研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6(12).

猜你喜欢
物品苹果教学方式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