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森林城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直接体现,目前正在各地蓬勃兴起。《半月谈》记者在多省采访发现,部分地区森林城市建设有所跑偏,存在奢侈化、媚外化和景观化等问题。
所谓“森林城市”,顧名思义就是要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这是国家践行新发展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但曾几何时,森林城市建设却在部分地区的具体实施中走形变味,沦为脱离当地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政绩工程”,只图表面光鲜,罔顾生态效益,背离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初心。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比拼城市颜值的形象工程,而是要让城市居民切实获得更多生态环境福祉的民生工程和可持续举措。其要义就是要通过森林植被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碳,以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让居民仿佛生活在绿色充盈的“天然氧吧”里。森林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城市一个清洁、健康的“肺”。
但在一些地方的城市主政者眼里,干什么都离不开对自己的政绩盘算及仕途考量,丝毫不顾及当地的实际和民众的感受,于是,搞创建不计管理成本,选树种不虑当地环境气候,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大搞南方热衷草原风光、中部沿海风情的反气候移植。有的甚至不惜对自然地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头换面,并采用以灌木、草坪等地被植物为主的规整式配置,以达成预期的景观效应。这不仅有违生态优先、师法自然和乡土树种为主的创建原则,也让许多城市的市花市树呈现雷同现象。
森林城市建设虽为绿化工程,但仍旧不能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主官,既要抓好对城市外化于形的大地植绿,更要注重对民众内化于胸的心中播绿。而奢侈化、媚外化和景观化的行为倾向,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也无助对政府形象的政绩加分。只有彻底破除这种损公不利己、出力不讨好的政绩思维,森林城市建设才有望矫正乱象、走入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