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南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展望

2018-09-20 02:26张馨丹
新西部 2018年6期
关键词:监护人心理儿童

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与其他地方的儿童存在一定的差距,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正常小学生的水平,不少儿童精神上存在有焦虑、暴躁、抑郁等情绪。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微观、宏观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区域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经验和对策,是改善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未来生活的重要途径。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调整儿童的心理问题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大部分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性格孤僻自卑、生活焦虑、缺乏安全感、情感麻木、内心迷茫等,而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父母的缺位、隔代亲人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同辈境遇的对比、学校教育和学习环境、区域的生活环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不可小觑。

广西崇左市作为桂西南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中存在着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员。跨国边境的复杂环境及社会问题,致使边境农村留守儿童因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教育而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状况的特殊问题。本文以广西西南边境地区——崇左市龙州县和大新县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通过对两个地方的留守儿童的细致观察,分析该地区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1、因父母亲情的缺失而存在的情感麻木、思想消极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存在的,同时,父母情感的缺失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大的因素。父母不在身边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遗憾,父母外出务工,远在异地,能够保证留守儿童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精神上的缺失只能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来弥补。但长期不在家陪伴孩子的父母,通过电话联系或过年回家的方式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不过是杯水车薪,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提醒,学习上漫无目的,生活中不善言辞,即使有机会与父母交流,但出于长期不沟通的原因,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进而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不少留守儿童在父母面前依然会显得拘束,甚至对父母感觉生疏,存在内心闭塞、拒绝与外界接触交流的现象。留守儿童的内心情感远没有正常儿童的情感丰富。

与父母隔离太久,长期与隔代亲人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活动、思想观念的变化都是很难估测的。大部分留守儿童情感麻木,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的情况还不算严重,而存在有更严重的现象就是少部分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落后,父母能力低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怨恨父母缺席对自己成长的陪伴,怨恨父母提供的条件比其他家庭差。而长期怨恨的积累也容易形成留守儿童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消极性格,渐渐地养成对生活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

2、因隔代亲人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而产生的自闭、柔弱内向的性格

外出务工的父母即使能安排其他亲人履行自己的监护义务,留守儿童能与隔代亲人居住生活在一起,但因为儿童与老人的年龄差距太大,心理代沟太大,儿童与老人的思想观念、交流方式甚至是表达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老人不会与孩子沟通,只能提供身体、饮食、起居上的关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不甚关注,即使发现孩子有心理异常也爱莫能助。同时,老人行动能力、体力不如青壮年,没有能力解决孩子在学习上或生活中出现的困难,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愿求助或选择自行解决;在比较乐观的情况下,这种习惯可以养成孩子坚强、独立的性格,但是也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有认为自己无人过问,得不到重视和关心的心理,变得柔弱内向、孤僻封闭。

即使监护人是与父母年龄相当的亲人,但毕竟与父母的亲疏不同,孩子生活中出现的难题不会自觉向监护人反映或倾诉。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更会知道自己是寄人篱下,认为自己无依无靠,有很大的落空感。寄住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和感情上都很容易被忽略,让亲戚作为监护人去照看留守儿童,精神上的抚慰和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远远小于让隔代亲人照顾时的赋予。这种情况下对留守儿童造成的情感缺失更难以弥补。总而言之,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闭的心理障碍。

3、因同辈境遇的对比而产生的自卑心理障碍和内心失衡

在心理发育完全成熟之前,儿童大多具有攀比心理,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自豪感。未成年的孩子的心性是很单纯的,但很多大人都关注不到的是孩子对生活中一些小事的敏感度。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多出现在与同辈境遇的对比中。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低,父母的关爱少,只能得到基本生活的保障,根本谈不上一日三餐以外的任何物质享受。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衣着、吃住、甚至是学习用具等各方各面的条件都不如同龄的孩子时,存在太大的条件落差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打击。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明白不能祈求父母常年陪伴在身边,就只能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更多的自信。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容易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现实社会充满敌意,造成内心失衡。

即使外出务工的父母有充足的经济来源为孩子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金钱永远都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很多孩子特别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都能有这样的意识:物质上的富足并不能填补亲情的漏洞。当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与同龄孩子的生活条件处于相当水平时,并不意味着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就能得到减缓,因为更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卑的是自己家庭中亲情的缺失,此时留守儿童比的不再是彼此的家境情况是否富裕,而是更倾向于追求情感的慰藉。因为孩子更关心的问题是自己是否有人在乎,是否有人关心,当他們看到同龄人有父母的保护和宠溺,意识到自己是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一员的时候,这种落差就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卑自负的心理。

4、学校教育和区域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

除了家,学校也是留守儿童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相对安全的地方。也惟有家和学校才能让留守儿童真正得到教育。学校等教育机构大多是以群体式来进行教学的,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中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但是到了学校,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不管是学习还是游戏,他们可以依附在集体中,把情感寄托在同龄集体中,在集体中获得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学校教育可以促进留守儿童迅速学会共同生活,同时也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在学校,留守儿童和爱好相同、志趣相投的同龄人相处,能够获得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快乐,在集体中能够大大地减缓缺少父母陪伴时而产生的失落、无助的情绪。但是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中师生素质相对高的情况下才容易实现。集体式教学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不少留守儿童不适应群居生活,在大多数同龄人集体中表现胆怯懦弱,固执自闭,认为自己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甚至偏离集体,从而使自卑的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但是学校等教育机构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是不可否定的。

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学习基础设备,能够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条件,同样也有条件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并且及时地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给留守儿童给予家庭之外的温暖,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会间接性地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作用。在专业、先进的教育条件下,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在学校群体的活动中,留守儿童能够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从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到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端正心态,预防扭曲心理的产生,同时也可以分散留守儿童的注意力,不会让留守儿童长期地被困在留守的阴影中。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与生活条件对于其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和留守儿童所生活的区域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1、国家层面

(1)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农村,是因为他们在本区域无法实现就业而被迫转移至外地寻找工作获得家庭经济来源,因此这也就折射出了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落后,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因此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问题也渐渐明显。新经济的增长使得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农村落后地区劳动力的涌入大大满足了发达城市的发展需求,因此便形成了落后地区更加落后,发达地区更加发达的局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就越来越明显。

从小范围来看,区域的不平衡不仅仅表现为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发展缓慢,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给当地人,劳动人口从农村向发达城市的转移就成了无法阻挡的趋势,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多。为了减少劳动人口转移的距离,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国家必须统筹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加强落后地区的扶贫发展,充分调动各地区的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区域优势,尽可能地促进当地人就近就业。

平衡城乡区域的发展,需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加强农村落后地区的扶贫力度,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这不仅可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减轻留守儿童父母的负担;在经济条件得到提高的条件下,父母或许会选择其中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在家陪伴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缓解便可以得到保障。

(2)完善就业机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留守儿童父母无法实现就近就业,在工作的同时陪伴孩子的成长,而是被迫转移到外地务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发展落后,就业岗位过少,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主要措施就是加强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完善农村就业机制。但是不是每一个就业岗位都要靠国家供给,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利用资源优势、地域优势、政策优势等顺应发展要求。经济建设时期是对劳动力需求最大的时期,而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大,就业岗位也会自然而然的增多,这种形势下的发展对当地人的动员作用和刺激作用就越来越大,有了可以选择就近就业的机会,当地人自然不会远离家庭寻求发展。但是即使是就近就业,也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劳动力和工资分配不协调,务工人员的工作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矛盾问题,因此当地就业管理不到位,务工人员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就业条件都不如外地的就业条件,那也还是会有大部分人选择外出务工。因此,国家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促进地方发展,更要完善地方就业机制,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协调劳动者与雇佣者的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利益,颁布相应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并认真落实。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国家还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开展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让落后地区的务工人员弥补文化缺陷,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多种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务工人员失业后重新就业,适应另外就业岗位的工作能力。让自己适应各个不同的就业岗位,甚至发展创业的能力。同样,国家还需要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地方就业率,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完善的职业培训政策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做好地方性就业服务,引导当地人尽可能地选择在当地就业,让务工人员在工作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体谅孩子,履行监护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2、政府层面

(1)加强社会扶助,认真贯彻落实帮扶救助政策

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村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的力度,广大地区都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留守儿童所在家庭大部分也是政府扶贫对象中的一部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政府必须把扶贫工作做到精准,必须认真按照国家各项扶贫的方针政策,把扶贫工作落实到农村,在农村健全干部驻村工作队、落实干部帮扶责任人制度,让每一位扶贫对象参与到脱贫发展的工作中来。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原则,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责任人。在结对帮扶过程中,驻村工作队依据村情,充分尊重民意,制定帮扶规划,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民居改造、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这样也顺势地增加了农村的就业岗位,充分调动农村扶贫对象参与脱贫的热情。调动扶贫对象参与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现农村地区脱贫的最重要的步骤,扶贫对象真正参与其中才算得上是真正脱贫。

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存在着大量留守儿童的农村落后地区的扶贫和发展,减轻农村户口家庭的负担,让留守儿童从政府、社会中得到慰藉。更重要的是,要普及社会扶贫救助教育知识,让留守儿童所在家庭对政府的帮扶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清楚自己应当享受到的政策优惠。在调查中得知,西南边境地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社会都持积极、认可的态度,但政府的思想工作和关怀仍不可减少,有社会的帮助和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发展情况会更为乐观。

(2)改善留守儿童区域生活环境,丰富群居生活

许多孩子的童年都是需要陪伴的,有父母亲人的关心和照顾,并且还要有同龄儿童的陪伴才算得上完整。让不同年龄段的人出现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提高留守儿童对不同人群的认知能力,扩大留守儿童的交际圈,能够丰富留守儿童的群居生活,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陌生人时产生的恐惧心理。留守儿童除了学习时间在学校,其他时间的活动范围多集中在自己所居住地區的周边区域。但是农村落后地区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不如城市的孩子,要想实现留守儿童群居生活得丰富化多样化,政府就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村地区资金投入,给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娱乐设施,改善留守儿童的区域生活环境,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提高村民的凝聚力,鼓励留守儿童自愿结成成长伙伴关系,结对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鼓励和帮助,充分体验伙伴关爱、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相互督促,以丰富留守儿童学习以外的闲暇时间段的生活。这不仅是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群居生活,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改善留守儿童的区域生活环境,政府需要加强农村的治安建设,加大农村管理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农村地区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治理,让留守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强与学校、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政府、学校、家庭三者合力,为留守儿童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给留守儿童提供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让留守儿童学会在生活中保护自己。改善区域环境,政府要以整个农村地区为对象,加大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并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在留守儿童生活的区域形成健康、和谐的风气,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3、学校层面

(1)改进学校班级管理模式

大部分学校可以做到给受教育者传授正确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实践学习的渠道。但是,不论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不是看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多先进丰富,也不只是看学校给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有多深厚。完整的素质教育,是需要一套全面的、系统的,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的素质、心态和情感的发展教育,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让留守儿童摆脱消极悲观的心理,跟上班级群体同龄人的发展,让留守儿童在班集体当中找到存在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在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任何形式的活动都以群体的方式进行的地方,粗糙传统的群体管理模式并不能让班级管理者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而对于大部分心思敏感的留守儿童,进行单独的特殊对待更不可取。因此,学校班级需要及时地进行管理创新,改进管理模式。即使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但是这并不阻碍班主任个别关注学生,班主任可采取在班级组成小组的方式,将大集体分散为各个小集体,这样就可以从小集体关注到大集体,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就可以做得更精细。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小集体的范围内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学生先在小集体中熟络起来,进而扩大到班级整体。班主任需要多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信念和集体荣誉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团体的荣誉,融入集体中。在班级中组成班委一直以来也是促进老师和学生互动联系最有效的方式,班主任和学生会存在有代沟,并且老师不能花过多的时间插手学生的活动,因此走近学生与有问题的学生做思想工作难度会比较大。但是在学生中组成班委就可以很有效解决这个难题,班主任可以安排担任班干职务的学生从平时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其他学生,将学生的表现反映给班主任,班主任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并对有问题的学生做疏导工作。

(2)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也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工作之一。儿童的情感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以情感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也是多样的,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与父母缺少沟通和交流,因此,学校给儿童进行的情感教育中,亲情和家庭伦理教育是最重要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家,但是不能让孩子产生有没有父母的陪伴都无所谓的态度。父母陪伴的时间越少,就越要教育孩子学会珍惜亲情,学会善待家人。在家庭教育比较欠缺的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任务更重。国家要求每一所中小学都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等教育机构要提高专业心理老师的待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提高学校心理教育的教学条件,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的建设,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恶化,引导儿童在健康的成长道路上发展。

4、家庭层面:监护人自觉提升家庭教育理论和技能

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与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父母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作为监护人,父母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留守儿童父母无法长期在家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情况下,临时监护人除了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作出保障,还承担着给孩子进行教育辅导、开展思想工作的任务。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家长,是学生教育的直接关注者和积极影响者,家长要在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育人效能。大部分留守儿童本身就具有敏感、偏激的心理趋向,而如果监护人过度放任,疏于教导,那留守儿童就容易在成长的道路中走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折射的是整个社会教育的缺失,在这个每时每刻都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提高儿童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技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对社会有用的良好公民,是每个家庭的监护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留守儿童所在的地方多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因此让已肩负有家庭经济重任的监护人再到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已经不可能。监护人可以通过参加地方性教育活动和宣传,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识,同时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深入了解孩子,注意观察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的需求,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做思想教育工作。孩子的心思是难以估测的,特别是大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敏感多变,监护人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孩子出现错误时以试探性教育和劝说式教育为主,杜绝家庭暴力。必要时,监护人还需要主动联系学校,向学校老师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听取学校建议,向留守儿童交往的人群及其家长了解情况,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加强留守儿童学习上和生活上监督。除此以外,监护人还需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认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这同样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给孩子提供精神慰藉,缓解孩子的自卑心理,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信心。监护人家庭教育技能的提升需要不断地学习甚至深入研究。监护人要充分发挥“最亲近的人”的作用,保证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发展。

对留守儿童未来生活的展望和期待

1、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发展

在国家消除困难群众的过程中,留守儿童不用再担心父母为生活而奔波劳累,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农村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能够得到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能得到更大的改善。留守儿童所生活的地区,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生病时得到及时的治疗,能享受到医疗卫生的服务,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生活医疗得到保障,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得到重视,在校能通过多媒体、电视教学用具或其他健全的教育配套设施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知识文化的熏陶,享受文化教育的优厚待遇,在学校的学习中成长进步。在国家强调良好家风建设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在家能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在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中健康成长,生活上有父母的关怀和帮助,学习上也有老师的监督和提醒。在农村或社区中有更宽广的活动区域和更安全的活动环境,在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下,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不会存在困难,不再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

2、留守儿童的心理精神发展

儿童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未来。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时时教导和处处监督提醒,不能长期享受父母的關怀和爱护,但不应该缺少社会的关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践行和中国精神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留守儿童在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途上,一定能在成长中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在健康良好和谐的环境氛围中成长。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留守儿童能够像正常儿童一样,在儿童的年龄段中有其该有的心态,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用纯洁的思想去接受一切事物;在知道自己的境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乐观地看待家庭、学校和社会,有一颗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热情的心。他们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他们会对生活抱有希望,在平衡的心态发展下,成长为一名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理想的社会公民,而不会受扭曲的心理支配,让社会多出一名犯罪分子。他们可以在逆境中发展为强者,可以战胜自己,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和睦的家庭中感受到亲情,和父母和睦相处,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在学校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不懦弱、不胆怯,可以自信地和同龄人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在自我的成长中和社会的帮助下,留守儿童不会再是人们同情的对象,而是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公民得到平等的真正的尊重和关注。

参考文献

[1]沈辉,许远理.中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评价.[J]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5-4.

[2]杨通华,魏杰,刘平,张胜洪,郑勤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的影响.[J]河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

[3] 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J]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

作者简介

张馨丹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监护人心理儿童
为养老如何自行选定日后监护人
选择意定监护人,为养老未雨绸缪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心理小测试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