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恒
★★★★★ 四两拨千斤 ★★★★★
小朋友,读读下面这几段话,你会觉得,外貌描写也很有趣。
我的脑袋比一般人的大,用上比喻就是“虎头虎脑”。听爸爸说,我小的时候,好多人叫我“大头娃娃”呢。可惜,我没有“小头爸爸”——我爸爸的头也很大。嘿嘿,我这大脑袋,是用来装智慧的。
我胖乎乎的圆脸和大脑袋挺配套的,它呀,曾受到好多人的青睐。姐姐就是“粉丝”之一,她总是捏着我的脸笑着:“很有手感哟!”
小平头是我固定的发型,也是為大脑袋量身打造的。乌黑的短发硬硬的,像一根根钢针。宽阔的脑门上有一个类似酒窝儿的小坑,据爸爸说,这是我出生时让医生夹的。唉,也是大脑袋惹的祸。
我的眼睫毛又黑又长,姐姐曾经把一根火柴放在上面,硬是没有掉下来!
一双大眼睛,惊讶的时候,眼珠子圆溜溜的,像要蹦出来;遇到高兴事儿,我就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思考时,我的眼珠骨碌碌乱转,像荷叶上的露珠。鼻子下方那张大嘴巴除了吃,作用不大,因为我从来不让它随便发言,即便老师提问,也是点到为止。
我的胖脚最让我遗憾,因为一般鞋子太瘦,它用尽力气也钻不进去,用上巧劲钻了进去,没几天又被它给鼓捣破了。唉,每次买鞋都要转悠很多商店才能找到合适的。(郭怀鑫《小胖娃》)
小作者的“外貌”,从头写到脚,有点面面俱到。这可是作文的大忌啊!但是,细读,你会发现,文中描写的不仅仅是外貌,外貌和人、和事儿、和物互动起来了——外貌只是一条线索。哈哈,妙哉!
外貌描写,简约为上。走进作文情境中的外貌描写,一般情况下,把最能代表人物个性的两三个“点”写进去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称之为“貌不过三”。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脸红得好似熟透的大苹果,小嘴巴不住地抖动着,口中念念有词:“在哪儿呀?”
这个语段中,小作者只抓了人物的脸和嘴巴,但内心的“急”已经非常明显了。
李老师的脸比我的脸还黑,像块煤。小眼睛瞪得溜圆,眉头皱着,眼睛躲在老花镜后面,却把一把把刀子扔出来,直往我脸上戳。(景骞《牛皮剧》)
这个语段中,只用“脸黑”“小眼睛”两处外貌,就写出了李老师的厉害。
写外貌,是为了突出人物特点,突出人物的什么特点,选取外貌的“点”也不一样。你想,如果想表现同学的耳朵灵敏,一定得写耳朵的样儿;写同学的嘴巴会说,那就得描写描写嘴巴喽。
瞧瞧李老师穿的衣服,灰不拉叽的,一天到晚就那几件。哪一点也比不上罗老师和任老师。老李为什么那么抠门呢?百思不得其解。
这处外貌,作者表现的“抠”,所以只选择了“灰不拉叽”的衣服。但“抠”的特点却非常醒目。
外貌描写自身不能构成细节,但是能参与到细节描写当中去。
天气变暖,同学们都换上了夏季校服。衣服一短,曹子昂的腿就暴露无遗了。哟,他那腿能算作腿吗?又长又细,像两根细树枝斜撑着身体。要是没了脚,他走过的地板一定遭殃。一只小手就能轻松地握住。这就是传说中的“筷子腿”吧?再看他的胳膊,似乎因为细,长了许多。要是演梅超风的“九阴真经”,哈哈,不用特技处理就可以。
这处外貌描写,目的是表现曹子昂的“瘦”,抓住腿和胳膊两个“点”,通过内心想象辅助,感觉这外貌就很细致;但是,没有内心的参与,仅剩下“腿和胳膊又细又长”,还能算作细节吗?
你学会了吗?也来试试吧。
★★★★★ 思维做体操 ★★★★★
走进下面的情境,想一想,你该选择人物的哪些外貌,怎么描写呢?
(一)我有一位爱说的同桌,一下课,就像小麻雀一般叨叨开了。
(二)这家伙,一上课就发呆。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