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丹
摘 要: 本文结合吉林省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将英语专業人才培养面向职业实践、服务地方和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学生就业方向的改变,及时改造拓宽专业的适应性,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将外语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作为学生三个核心能力培养,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相连接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英语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外对于高等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直接研究成果较少,主要体现在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大学校长等办学主要因素方面,从办学过程的这些主要因素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大学对办学特色与个性的追求与超越。奥尔特加在《大学的使命》中表述,大学应该重新认识其使命,使大学活动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他认为大学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与新科学家的培养。大学建设要以学生为基础,大学的中心内容是把一个普通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内容作为大学的核心。
国内学者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多集中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配套等方面。王娟指出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本文结合吉林省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将外语人才培养面向职业实践、服务地方和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多样化,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将外语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作为学生的三个核心能力培养,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相连接的应用型人才。
一、研究目的
本文在对吉林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结合吉林省实际区域发展现状,立足区域经济,以需求为目标,构建出适合地方民办高校办学规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正在处于转型期的民办高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吉林省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的共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亦是民办高校当前面临的最根本、最核心且最迫切的问题。在民办高校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是培养模式的新探索,迄今为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模拟,没有成功的范例可参照。因此,探索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有较大较新的理论价值。通过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提高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从而高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及应用性。因此,探索对于吉林省,乃至全国正在面临转型且积极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高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吉林省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作为外语人才的基本供给者,民办高等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是吉林省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保障,大多数企业正在逐步与国际化接轨,贸易洽谈、商贸谈判、合同拟定等需要应用型外语人才。因此,本文立足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为正在转型中的地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吉林省新一轮的振兴发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吉林省民办高校学生特点。通过调研,总结吉林省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生源分数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弱。探索民办高校大学生外语应用型教育的特殊性,针对其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进行有的放矢的人才教育工作。
吉林省民办高校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民办高校的可持续性生存与发展,在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适销对路”人才,充分考虑区域经济或行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或行业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或行业需求设置和调整教学内容,主动开展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研究,进行需求分析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学生就业方向的改变,及时改造拓宽专业的适应性,努力办出自身的特色。
发挥课堂教学基础作用,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是教育改革中最能彰显其教育理念转变、教育实践转化的场所。本文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外语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作为学生三个核心能力培养,明确提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坚持“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原则,抓好教学改革与研究。
建立核心课程群。包括综合英语课程群(综合英语初级,综合英语中级、高级英语);英语基础应用课程群(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实用写作等);翻译实践课程群(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口译等);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群(英语语法、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英美文化与阅读课程群(英美概况、英语泛读等);商贸英语课程群(剑桥商务英语初级、中级、商务英语听说、国际谈判与贸易、国际商务与信函等);综合素质拓展的选修课程群(公共交往语言艺术,社交礼仪,影视赏析课程等)。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能。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针对较高年级学生,课堂上采用“模拟实验课”的形式,将课堂模拟为商务谈判、经贸会谈、现场口译等口语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做好教学效果测评、反馈工作,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在学校行政层面有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领导干部评教等;学生方面有生评教、学生座谈会、不定期的意见收集和反馈;教师方面将有不定期所组织的听课、说课、评课等公开教研活动。学校通过这些不定期的教学秩序检查、定期的教学质量评价及检查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帮助老师了解和找到自己上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革。
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有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又要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二者互为补充。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训(在每一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既要有理论学时又要有实训学时)、独立实践课(针对行业需要,单独设立一些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实训)、学生活动(校内、校外的专业比赛)。校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校内实践的质量。除此之外还应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争取把尽可能多的合适的单位发展为学生实践基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双赢。为了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民办高校可积极开辟校企合作渠道,联系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平台。英语专业的学生可去翻译公司、双语幼儿园、涉外小微企业、涉外建筑工地等实习基地学习锻炼,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践锻炼中得以提升。
本文结合吉林省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向职业实践、服务地方和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多样化,主动开展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研究,进行需求分析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学生就业方向的改变,及时改造拓宽专业的适应性,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将外语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作为学生三个核心能力培养,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美芬.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4).
[2]刘春燕.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跨学科课程设计[J].外语界,2010(04).
[3]宁强,付刚.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0(35).
[4]庞敬春.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级英语阅读讨论式教学实践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2).
[5]徐竹青.通识教育背景下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