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 要: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关系到新一代青年的思想认识与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实践活动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 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
一、社会实践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必要性
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意在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的方式,使优秀团干部、青年党员及知识分子等优秀青年在思想政治觉悟、思想道德修养及创新实践等各方面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带动周边的广大青年共同提升思想认识境界,把新一代青年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广大青年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1]。
笔者很荣幸成为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的一员,在“青马工程”的两年间,我有幸担任了青马班委的实践砥砺环节负责人,专门负责青马学员社会实践的相关工作,从事工作期间组织并参与了多项社会实践,有较为丰富的活动经验。虽然不够专业,但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为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所有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实践性的。将理论带入神秘主义的城堡里的所有那些神秘,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在对实践的理解中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因此一切理论学习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地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反映在大脑中的。人的认识均来源于实践,实践为人的认识提供了物质材料,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会不断发展。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来说,学生在理论教育中难以理解的问题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找到答案,并进行深刻理解。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总会遇到新事物、新问题,而这正为认识提供了新材料;而后随着问题的解决,也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了经验和工具。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源于实践,而认识又要回到实践中满足实际的需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实践的真正作用。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又需要把这种“三观”付诸行动,更好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这才是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不能依靠人的主观臆断,而必须把客观的实践作为衡量的准绳。如果在实践中这个观点站不稳脚跟,那么这就一定是谬误[3]。
(二)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树立正确“三观”。
回顾大学生的成长历程,部分学生只是与家庭和学校接触较多,而对于社会环境却接触较少,即便对社会有所了解,也只是通过媒体与网络等渠道了解,对于社会问题和国情并没有深入的体会、全面的了解,不利于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根据华南农业大学发起的关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的调查报告》显示,在191份调查问卷中,只有3%的学生对政治非常感兴趣[4]。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供更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其通过观察社会现象进一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进一步明确自身进入社会后建设社会和祖国的任务,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我们在慰问敬老院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少孤寡老人,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当我们要离开时,一位老人竟然恋恋不舍地哭泣。这说明我国“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空巢老人大量出现,并伴随着物质匮乏和思想空虚的生活状况。因此如果我们将来从事社会工作,要完善我国的养老体制,并健全养老志愿服务体系,改善老人思想空虚的状况,避免出现物质提升而思想孤独的情况出现,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服务社会,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学习理论知识提供动力。
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的实践活动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必修式志愿服务和菜单式志愿服务,菜单式志愿服务包括支教助教,帮贫扶困,社会服务和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旨在培養学员不同的人格品质。支教助教可以利用师范生的优势培养学生关爱幼儿的品质,提高师德品行,成为有耐心,细心和爱心的人民教师。帮贫扶困是指通过爱心义卖、募捐等方式帮助患病人群、贫穷农村脱离困境,可以培养学员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社会服务包括尊老敬老、担任重大社会活动志愿者等活动,同样可以使学员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勇于了解社会并承担社会责任。文化宣传可以把学员掌握的优秀社会主义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到社区、学校等社会领域,既有利于学员们内化自己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又有利于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
重走抗联路是“青马工程”实践砥砺模块的重要活动,属于必修式实践活动。在重走抗联路的过程中,除了有讲座汇报等理论学习外,还包括大量的实践教学,例如杨靖宇殉国地讲解,红歌演唱,参观东北抗联纪念馆等活动。学员亲临现场感悟东北抗联英勇无畏打击敌人的爱国情怀,亲自演唱《露营之歌》体会将士们战斗的艰苦环境,聆听靖宇司令殉国的悲壮故事,这都使学员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抗日将士的爱国情怀,对将士的优秀事迹有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员认同和养成献身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并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革命精神,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理论提供理论基础。时隔一年笔者调查了二十名参与重走抗联路的青马学员,其中这20名学员均反应能回忆起实践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而很难回忆起理论讲座中的内容,这也是实践教学所起作用的不争事实。
二、实践砥砺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从思想认识上看,一些学员主观能动性低。
主观能动性低在任何一个集体中都会出现,在“青马工程”中也不例外,虽然部分学员比较积极,但仍有部分学员不重视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思想认识不够。他们参加实践活动大多是从获得更多考核分数出发,而不是主观想去参加,想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二是课业时间紧,无暇顾及实践活动。一些专业课时很多,课余时间很少,而实践活动恰恰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这就与学员的学业产生冲突,从而放弃参加实践活动的想法。
这两种原因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最常见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向学生宣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理解实践活动在理论观点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次学校可以把理論学习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现在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如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优化政治思想的学习,而且可以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实践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相应解决学业与实践活动时间冲突的问题。
例如在长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制剧的拍摄,使学生在拍摄中无形地掌握了法律知识,也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到道德的力量,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古板的说教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相应开设了“青马杯”演讲比赛和毛泽东诗词朗诵大赛等实践教学环节,使热爱朗诵和演讲的学生在舞台上一展风采,使观众在欣赏中领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髓和毛泽东思想与文学结合的美妙。
(二)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刻板的现象。
现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领队发通知组织一批人赴校外进行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其内容一般为看望老人、辅导小学生等,比较刻板,势必会影响学员的积极性和活动质量。当然这些传统的活动宗旨依然有很重要的价值,但如果想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更有活力,必须创造出新颖的实践活动形式,使服务范围更广,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相对于传统实践活动,社会调研是一种形式新颖的活动形式,它的选题由学生确定,既可以关注社会热点,又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活动的内容、方式均灵活自由。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相关方面。例如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济南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调研团队等20个团队的优秀调研报告就被推荐参加“调研山东”优秀成果评选,调研成果推动了社会相关领域的发展。
此外活动形式还可以结合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比如我们之前举办过“缅怀先烈志,共筑中华魂”的清明爱国活动,活动中避免了刻板的听讲式教育形式,志愿者亲自当起了讲解员,学生自己动手画画写字缅怀先烈;此外,由于活动期间不少同学上课无法参加,我们还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直播并形成录像供后期观看,这就满足了想参与又不能参与的学生的要求。这次活动就充分体现了“人人知道,人人参与,人人关注”的新型活动形式。
(三)从制度保障上看,尚水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1.缺乏开放交流的长效机制。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展“青马工程”都比较封闭,都是学校内部师生组织并参加活动,鲜有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这样不利于学校之间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以笔者见解,应建立校外“青马工程”交流学习基地,与其他学校交流,互派学生参与活动,或共同参与某项活动,在活动中不断了解对方、互相促进。
2.社会关注度较低。
目前社会人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理解都相对较低。笔者之前发起过一项课后辅导小学生作业的活动,与一位小学教导主任取得了联系,主任听后勉强同意。但经过一天的活动,主任以不需要辅导教师为由拒绝了我们志愿者继续助教,因此活动不得不中止。此项活动失败后我们进行了自我反思,其中之一就是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无法与在职教师相比,尽管我们在活动前进行了大量的演练,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客观问题。此外从主任的态度来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关注度低,并没有正确认识。笔者之前与一位敬老院工作人员探讨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他反映说社会不认同是认为大学生没有社会阅历,到社会做服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不会对社会起到太大作用,反而为有关单位造成麻烦,因此社会有部分人并不太认同,也不太关注大学生实践活动。
这是我们在开展活动时遇到的最大问题,要改善这一状况,就要加大对社会实践的社会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可能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做的贡献远不如专职人员做的贡献,但任何一点付出都值得尊敬。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也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经验基础。此外,高校教师也要为实践活动提供平台。
3.缺少教师指导,社会服务不专业。
这是导致上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部分高校没有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对于较专业的领域仍难以驾驭。比如对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讲课教学方面还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活动前排练时有专业教师前来指导评价可能效果更好。
(四)从组织上看,考核监管不够完善。
部分学校有自己的一套青马学员考核办法,以此作为奖惩依据,调动青马学员的积极性。但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却无法时时处处监管,其考核主要依据学员自己所写的服务时长或服务次数。因为不少活动是学员自发参与的,所以在记录活动参与情况和服务时长时都要依靠学员的诚信品质。基于目前对诚信品质无法完全信任,因此在考核时设置了时长上限,并辅之以照片为证,但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助长了形式主义。这是在短时间内无法避免的矛盾,要彻底解决,仍需要增强学员的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学员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三、完善实践活动的对策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实践动机。
笔者在这里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但脱离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时,要积累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开展实践活动是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条件,提高学员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对实践的深刻认识,也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机。
(二)充分调动民意,发挥民智,创造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要办好学生满意的实践活动,必须立足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结合网上直播、植树造林等新兴内容与形式,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积极性。
(三)贯彻“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活动理念。
举办实践活动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审批与支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举办活动中也应努力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当然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活动全程都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使每位学生有所收获。
(四)重视顶岗实习、创新创业等深度实践。
这两种实践形式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实践活动,是与社会接触更加深刻,更为广泛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与某些企业或社区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稳定的实践内容。这不仅更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熟悉社会,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所习得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青马工程”[EB/OL].https://baike.so.com/doc/6590480-6804259.html,2018.4.2.
[2]汪培伦,编译.马克思箴言[M].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71.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哲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4-46.
[4]符颖茵,袁巧怡,黄裕森,郭洁蓉,莫咏诗,等.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调查报告[R/OL].公管管理学院第73期党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