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畅 冯世德 时启宏
【摘 要】 建设高校创业园是高校深化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效支撑。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创业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创业园功能区的设计以及管理模式,以期高校的创业园能够成为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培训等为一体的大学生综合创新实践基地,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创业园;功能区;管理模式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各个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1]。高校的创业园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场地、设施与服务,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条件有空间,并能够有效的规避创业风险 [2]。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园是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聚集地,在这里,大学生可以分享创意、学习创业相关知识、获得最新的创业咨询、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尝试创业,使创业团队实现“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训练过程[3]。近几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园、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场地,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研究初期,高校创业园的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创业园的功能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 高校创新创业园存在的问题
1.1 定位目标不明确
高校创业园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保障,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很多高校只追求创业团队数量、注册企业数量而忽视了人才培养,导致创业园建设追求“大”而“全”,而不符合学校实际,导致创业园闲置情况。
1.2 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各省教育厅都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高校建设创业园,并且定期开展检查。是否有创业园、创业园的面积等指标也被列入示范基地等评比标准中。因此很多高校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快速建设了创业园。一些高校选择与政府、企业合作,创业园的选址距离学校较远,并不方便在校大学生创业企业入住。一些高校的创业园功能不健全,资源有限,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创新创业实践孵化的需求,对学生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因而无法满足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需求。一些高校的创业园管理不够科学,仅仅是由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牵头部门负责,导致创业园入驻率和利用率不高,很多创业园在运营了一段时间后成了“空园”。
1.3 缺乏专业的创业导师队伍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大多以管理类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匮乏,人员不稳定,既没有较好的创业理论体系支撑,也缺乏真实的创业实战经验。尤其对创办公司的流程、相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等信息一知半解,因此校内创业导师在指导、项目孵化、技术指导和服务方面水平不高,尽管很多高校都聘请了很多校外兼职创业导师,但是多数校外导师事务繁忙,很难定期到学校进行指导。影响了创业学生的积极性,而由于学生无法得到有力的指导,导致学生创新活动质量不高创业风险加大。
因此,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使高校创业园成为集创新活动、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生态体系,并通过科学的管理,使创业园充满生命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
2 高校创业园功能区设计
学校应首先明确高校创业园的定位。创业园是学生能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场所,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意识,提高学生创业水平和能力。因此高校创业园选址应尽量选择在校园内,便于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特点做好设计功能区。常见的创业园的功能区有如下几类。
2.1 创新区
高校的创业园不能仅容纳创业团队,也应该为创新活动提供空间。此区域应为全开放区域,是一个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培养合作态度、解决问题,为有创新想法、想开展创新活动的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场所,能够促进不同专业的同学间的交流与学科交叉融合。
2.2 培训区
此区域以大中小型培训室为主,学校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与创业相关的金融、管理、法律等课程。
2.3 竞赛区
此区域为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团队提供准备比赛、项目打磨和路演场地。创新创业大赛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最好的训练形式。学校应做好宣传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同时组织各类的校内创新创业大赛。
2.4 创客区
此区域以独立的创客空间为主,学生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校向全校征集项目,通过组织专家评审项目,通过评审的项目可以入驻创客区。为初创团队提供固定的至少一年免费的场地、设备、水电、物业以及其他服务。
2.5 服务区
此区域又分为三个功能区。一是创业服务区,为入驻的企业和团队提供政策咨询、会务宣传、成果转化、创业实训、工商注册流程、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学校也可以尝试与市政府合作,工商、税务、社保等相关部门定期在此办公,为师生提供便利服务。二是管理区,主要为创业园管理部门所在区域,管理人员除了对创业园的日常管理外,还要组织策划创业园的各类培训、活动等。三是创业导师工作区。为外聘和本校的创业导师提供工作区,方便指导帮扶学生团队。
3 创业园管理
高校创业园的管理按照投资方不同可分为“高校自主管理”、“校企合作管理”、“政府共建管理”“聘请第三方负责管理”等多种模式[5]。本文仅讨论高校自主管理模式。
3.1 成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从学校层面上应该建立创业园的领导机构,由负责创新创业工作校领导任负责人,形成由教务处牵头、招生就业处、学生处、财务处、科技处、财务处等多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多部门协调配合,有利于创业园的发展。牵头部门应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创业园的日常管理与运营。面向全校学生招募学生管理团队和学生服务团队,学生团队在接受培訓后,能够配合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创业园各个功能区。
3.2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
创业园的管理与运营是一项复杂而的工程。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入园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聘请专家团队对项目的可行性、风险进行评估,选拔科技含量高、前景好的项目团队入驻[6],入园后的团队需严格遵守创业园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部门需完善创业项目退出机制。学校要制定扶持政策,通过创业基金或者项目立项等形式,对初创企业进行资金上的帮扶。
3.3 组建创业导师团队
除了外聘企业家、孵化器负责人等作为校外导师,需遴选本校教师组成创业导师团。导师团需接受系统培训,能够结合专业对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帮扶。学校需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校内教师成为创业导师,不仅对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对学生创新活动和竞赛也进行指导,形成创新创业指导长效机制。
3.4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加强宣传,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创新创业资讯。要有计划、不间断的开展创新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创业知识讲堂、企业家论坛、周末创业咖啡等丰富多彩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4 结语
高校创业园必须要有效的与学生关联起来,需要源源不断的有充满创新想法的学生团队入驻。高校要注重顶层设计,规范科学管理,不断创新,使创业园充满生命力,真正成为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王学颖,于锡金.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7,(5):123-127.
[2] 白冰,王怀忠.大学创业园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北华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53-156.
[3] 葛涛.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大学生创业园结构与功能审视
[J].教育评论,2018,(01):71-75.
[4] 周芹,马蓉,李永前.大学创业园建设研究—以云南農业大
学为例[J].高教研究,2014,(04):104-105.
[5] 王涛,顾璕佶.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现状和对策[J].教育
评论,2015,(08),82-85.
[6] 兰华,杨宏楼.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现状与对策[J].教育
与职业,2016,(10),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