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广府庙会文化的传承创新

2018-09-20 10:35黄琛渝谭秋月林建玲陈馨琦方嘉宇王其良
文教资料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

黄琛渝 谭秋月 林建玲 陈馨琦 方嘉宇 王其良

摘 要: 岭南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广府庙会是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呈现形式之一,是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倡导“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本文以探究广府庙会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为基础,发现和分析传承创新广府庙会文化中存在的文化价值挖掘不充分、举办模式弊端、宣传力度不够、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进而给出在文化自信、一带一路等大背景的革新举措,即政府重点关注,积极搭建平台,学校、企业、民众等全面参与的“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这是广府庙会文化重新走向繁盛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广府文化 广府庙会 传承与创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自信的战略布局,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一种广普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类的灵魂,也是信仰、信念的底气和支撑。文化自信历来就伴随着国家、民族、人类、个人从事的一切活动,成为弘扬和激励奋斗者取得胜利的精神食粮”[1]。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优秀传统文化、近代红色革命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文化。因此,弘扬文化自信需从作为文化之根和魂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历经千年历史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文化精华。广府庙会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广府庙会以传统文化展示、民俗年俗、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集中展现出广府独特的文化魅力,彰显着广府人的文化自信。而且在广府庙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创新和发展,夯实了中华文化生态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一、广府庙会的渊源以及发展现状

仰五祖之佛光,辟市圩之大道。汉唐时期,佛教、道教等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逐渐兴盛。为了广纳信徒,增置香火,修建寺庙,传播教义,各自在其宗教仪式上添加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大多是作为祀祭神明之余引人眼球的噱头。宋元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的庙会逐渐商业化,发展成为“庙市”,成为我国传统市、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庙会文化,自汉唐肇始,宋元兴盛,一直延续至民国,已然成为广府文化的符号之一,是广府人的千年文化的根和魂,其多于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时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其一度停办。新时期以来,广府庙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重新成为广府人品味年俗、品味乡愁的去处。2011年元宵节,首届广府庙会复办,以“广府庙会,幸福相约”为主题。但此时的广府庙会摒弃了传统庙会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迷信活动等保守落后的因素,形成了有“会”无“庙”的亲民、积极且充满文化和乡愁味道的格调。

为期七天的广府庙会,丰富的年俗娱乐活动成为独特的亮点。醒狮舞龙的开幕震撼人心,与剧院合作的演出古味韵存,快节奏喜剧表演让人捧腹。通过各式各样的形式展现了广府风情独特的魅力,让群众能零距离体验广府文化的韵味。“从第二届广府庙会开始,每一届广府庙会都划分出专门的非遗展示区,而广府非遗则占非遗展示的主体”[2]。精湛的剪纸艺术,巧夺天工的“三雕一彩一绣”,栩栩如生的草编,炉火纯青的传统岭南打铜技艺等无不是广府文化靓丽的名片。广府庙会的发展紧紧跟着时代、社会、科技的发展,除了“地面”庙会外,“水上庙会”同样丰富精彩,古香古色的珠江夜景一览无遗。而在2018年举办的广府庙会中,首次开辟了“空中庙会”游览航线,水陆空全方位近距离体验式的观览方式更是让市民印象深刻,可谓是一个“看时惊、听时迷、摸时触、品时香”的广府文化聚集地。这不仅吸引了广州本地市民参观游览,还有许多外地游客因此慕名而来。

二、关于广府庙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府庙会已经逐渐得到市民的认可,“广府庙会形式上迎合大众心态,且广府地区人性格开放包容,所以获得广泛认同”[3]。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其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一)筹办广府庙会的模式尚需改进。

筹办广府庙会的资金来源以政府支持为主,面向社会招商引资共同参与为辅。这种政府主要“出资又出力”的筹办模式,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模式一方面加重了政府和文管等相关部门的财政负担,不利于其可持续、连续性的举办,另一方面由于引进的商业资金缺乏审查筛选、监督引导而出现一些与广府庙会主题不符的现象,如过多的商业广告植入严重冲淡了广府庙会的年俗味道。而且很多不恰当的广告植入,让广府庙会的文化品位降低。政府和文管部门在服务監管和方向引导等方面的缺位,导致诸如游览秩序混乱,引发交通拥堵,更有甚者由于游览线路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景点人员过于密集,而有的景点人头寥寥,由于这种不均衡性的存在,造成庙会资源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此广府庙会对市民的吸引力自然下降,其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二)广府庙会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现代广府庙会作为广府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之一,在广府民系内部没有应有的认知度,粤语区以外的人群能够了解广府庙会的更是屈指可数。广州地处“珠三角”的中心区位,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均在全国处于领跑位置。因此汇聚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求学的学生。这些潜在的广府庙会文化的受众却对其不甚了解,是广府庙会文化的损失,不利于其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虽然每年广府庙会都会在广州越秀区的繁华地段举办,但还是缺乏宣传推广,受众范围受到局限,不利于广府庙会文化的延伸推广。在宣传手段上,未能把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书刊、海报和网络新媒体如微信、QQ、公众号、APP等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线上线下双互动的立体宣传模式,以便更广泛地吸引市民参与广府庙会文化活动。如果要增强广府庙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就必须在宣传推广和方式方法上寻求突破。

(三)筹办广府庙会的创新性存在不足之处。

以李克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思想为指引,广府庙会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但是创新绝对不是新理念、新科技、新模式的简单堆砌,尤其在传檄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应特别注意保留、发扬传统文化精髓,否则只会不伦不类,被人诟病。如在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中,部分城市“拆古建新”,视觉效果好了,但是古建筑里蕴含传统文化精神没了,只能是留下一堆“仿古”的形象工程。因此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批评,也引起市民和舆论的谴责。此种行为与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要求可谓南辕北辙。广府庙会文化是用现代人的眼光、现代科技、现代模式还原原汁原味、广府风情的年俗,让市民有一个回味旧时光、致敬老传统的平台和窗口,因此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拿捏好分寸。归根到底对于广府庙会文化而言,创新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三、关于广府庙会传承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传承广府文化,探索其蕴含的丰富人文要素,进而拓展创新广府庙会文化的内涵,让现代人以更容易引起共鸣的方式参与其中回味年俗、消遣娱乐,“是市民比较容易用来承载记忆与认同的文化符号”[4]。针对以上广府文化传承、创新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梳理规范各方职能,政、商、民共商共建共享。

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探索广府庙会筹办模式的新路径,关键在于理顺政、商、民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职能。改变原来的“又搭台,又卖票,又唱戏”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模式。政府和文管部门作为广府庙会的发起者和主办方,应把着力点放在“平台搭建”上,重点通过政策规范完善、准入标准制定、品味格调把握、组织协调、市场监督、管理服务、宣传推广、民意征集等方面掌控全局。而作为主要筹办资金来源的商家则需经过主管部门的筛选审查,过滤掉与广府庙会文化主题不相符的部分。商家在宣传、展示、买卖、服务的整个过程都要与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相一致。坚决杜绝滥用新科技等破坏和削弱广府庙会文化精神的行为。广大市民作为广府庙会的重要参与者,有权利和义务向主办单位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积极主动参与庙会筹办。观览时则注意文明出游,树立现代市民新形象,展示社会新风貌。共商、共建、共享的模式是广府庙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抉择。

(二)构造传统与现代媒体的立体体系,充分发挥宣传的教育引导作用。

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现代通信手段不断更新,涌现出诸如QQ、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介,而且被迅速普及,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因素。他们在广府庙会的宣传推广上不应该缺位,而是要积极地挖掘其利用价值。这是否意味着对于广播、电视、书刊等传统媒体弃之不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传统媒体拥有固定的受众和优势,新媒体拥有巨大的优势。宣传平台的选择非常重要,广州拥有丰富的地铁、公交、广场、公园、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场所。只有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建立立体的宣传推广网络,才能覆盖各类受众,最大限度地强化宣传效果。另外,要根据各类媒体的优势量身打造合适的宣传内容和形式,如广播的受众多为老年人,则应根据老年人的偏好编制编排节目。而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深受年轻人喜欢,如何吸引年轻人,则是新媒体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宣传推广到位意味着了解广府庙会文化的人群的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参与度提高,其参与规模也会随之扩张,有利于广府庙会文化的传承弘扬。

(三)倡导传统粤文化进讲堂,发挥学校教育阵地的优势。

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教育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探索以广府庙会文化为代表的粤文化与教育相结合是破除现在其认识度不高囧境的一剂良药。我国的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引进粤文化的相关教育内容,并设置恰当的培育方式。但是要注意不能不顾学情“一刀切”、“一风吹”,这样只能起到揠苗助长的消极作用。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展粤文化相关内容朗读、写作训练。在高等教育阶段,更关注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思维的培育。高校可以借此开设粤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供大学生选择修读,还可以设置广府庙会文化专题讲座。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在学校统一部署下,设立“白云文化大讲堂”,定期邀请粤文化专家学者到场为白云学子讲授粤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不仅宣传推广了地域传统文化,而且对白云学子人文素养的培育大有裨益。

(四)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5]为我们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其中有一个前提,就是尊重、致敬、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广府庙会就应该是体现原汁原味的年俗。创新的着力点应该是利用新理念、新科技、新模式、新文化去表达、展示、弘扬传统庙会文化,并增强市民的参与度、体验感、归属感。具体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规划设置观览舞臺、景点、线路。二是融合汇集全息影像、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现代时尚要素,增强视听体验。三是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传统主题文化活动的组织筹办先进经验,如南京借夫子庙庙会之机,展示南京明清街市文化的风貌。广府庙会也可以成为广府民系千年文化积淀展示的舞台。传统与现代恰如其分的结合,必能让广府庙会呈现强劲的生命力,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会千年不衰。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广府庙会文化千年不衰,主要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广府人不断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也为现代广府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了强大的底气。广府庙会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模式和不断创城创新的精神继续筹办定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广府市民乃至更广阔的人群,品味广府年俗,致敬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化基因。珠三角地区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是“一带一路”的起点和“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的中心,广府庙会以此为契机定能成为新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靓丽文化名片,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王君,任丽.四个自信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07.

[2]洪文静,曲安弈,曹玥,党晋云.广府庙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5(11):69.

[3]刘博,朱竑.新创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建构——以广府庙会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04).

[4]梁凤莲.从广府庙会看新创民俗的文化价值与地方政府的角色作用[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29).

[5]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01/c1001-23994334.html,2014.01.01.

基金项目:本项目是广东省2017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计划项目(201710822065)。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