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敬 林
汉语医籍中还真存在着指“握、把”的量词“掘”
刘 敬 林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1)
对近代汉语医籍中指“握、把”的量词“掘”,有学者认为是“握”字形近误讹,并论定“汉语中并不存在指‘握、把’的量词‘掘’”。文章对此进行了新考释,结论是以“掘”指“握、把”的量词在汉语中是存在的;“掘”的本字应为“掬”。
掘;握;掬;考释
范崇峰(2007:187-188。以下简作“范文”),将敦煌医方残卷P.3930“取葱白两握掘”、“韭一掘”中两个“掘”字释作量词。之后不久,史文磊(2008:281-284。以下简作“史文”),对范文予以驳议,结论是“汉语中并不存在指‘握、把’的量词‘掘’,P.3930二例‘掘’实为‘握’字之讹。”方一新、刘哲(2015:73-86)将范文作为编辑部审稿“失误”的三个例证之一举出,支持史文观点,在再次指出范文“‘掘’,都是‘握’的讹字”基础上,肯定“在古代医书中”“并无‘一掘’或‘两掘’的用例”。
拜读上述三文,获益良多。然笔者以为,就字形而论,“握”与“掘”因形近而致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若仅因汉语中有“握”讹作“掘”,而推论范文所举之“掘”亦为“握”之讹,进而论定汉语中不存在指“握、把”的量词“掘”,则恐未当。而实际情况是,在汉语中还真的存在着义同“握、把”的量词“掘”。《苏州方言词典》(叶祥苓1993:293):“掘:量词:一~锁|一~御麦(玉米)。”《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1980:47-48):“把:[量]1.用于有柄或有类似把手的器物。三~锁(钥匙)。2.可用一只手抓起来的数量。一~炒面(小米、土、砂子)|两~柴禾。”比较是二书释义及书证,不难看出,“一掘锁”之“掘”,与“三把锁”之“把”的词性、意义、用法相同;而“一掘御麦”之“掘”,与“一把小米”之“把”亦同。
那么,《苏州方言词典》用同量词“把”的“掘”,会不会也是“握”之讹呢?回答是否定的。与量词“掘”同一字头且注音全同的“掘壁洞”可作力证:“贼进门的一种方法。乘夜深人静时将砖墙挖个洞,然后偷偷进入作案。”《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主编2002:3594)“掘”下亦收有“苏州。量词”及“掘壁洞”,注音、释义、书证与《苏州方言词典》并同。
《苏州方言词典》所载为吴语词,其相当于量词“把”的“掘”,使我们联想到范文所举书证之第七例(照录于范文):“老要劲风吹,满把留长蒂。(宋·陈舜俞《诗山中咏橘长咏》)其下注:‘采橘必留枝蒂,成一掘三指,所以养橘,否则易干。’”其中“掘”,史文以《全宋诗》注“掘疑当作握”为据,认为就是“握”之讹。我们认为,《全宋词》注在不明“掘”有“把”义情况下而有“疑”,不足怪,而史文在没能提供新证的情况下,就断定此“掘”为“握”之讹,恐失之确当。陈舜俞,北宋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其诗文注用“掘”来表示“握、把”,或正是吴语“掘”义。这里再举一个或是吴语的书证。南宋周弼《冬赛行》诗:“去年田家五分熟,更饶三分百事足。大茧千棚丝满窠,栗犊两掘角出肉。”此“掘”显然亦是量词。周弼一生生活于江南,而从诗文“大茧千棚丝满窠”看,此或是写盛产蚕丝的江浙一带的农民生活。准此,则此“掘”亦或是吴语词。“两掘角”指小牛头上初长出的两个长短手可把持的角。
此外,在现代汉语中亦见一例,附录于此,以供参考。《陇南日报》2013年6月18日《米仓山三章》:“我看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穿着已看不出颜色的破棉衣,吃力地拉着一个猪八戒用的八齿钉耙,钉耙深深插进红色的泥土,拉动好远才在钉耙上积攒一小掬草根。”此“掬”似与《现代汉语八百词》“两把柴禾”之“把”同。
从语音看,“掬”读见纽鱼模韵,“掘”读溪纽鱼模韵,见、溪为牙音旁纽,鱼模鱼模叠韵,有通假的语音条件。《西游记辞典》(曾上炎1994:172):“掬:掘。(例)①他只把那金箍棒往山腰里搠个窟窿,连山都掬了去。(四十二·538·)②只见两个太监,拿两根红漆杠子,往那空地上掬起一块四方石板。(六十九·885·)”实际上,此二“掬”是“掘”的音近俗写即通假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安徽南陵县商人罢市乡民聚众滋扰》“今闻该处饥民,至掬草根树皮以为食。”“掬草根”即“掘草根”音近借字。皆“掬”“掘”音近同可通假之证。
弄清了“掬”的“把”之常见义,及“掬”“掘”音近同可通借,就有理由认为《苏州方言词典》表“把”义的量词“掘”应是“掬”的借字。再由《西游记》及“掬草根”例,可知“掬”“掘”通借并不限于吴语。以此为基础,来讨论《普济方》、《医心方》、《证类本草》及敦煌医方残卷等书里用作量词的“掘”,就容易说清楚了。史文对他所认为的《普济方》里的“仅8例”“掘”③,及《医心方》、《证类本草》二“掘”,以其他文献表类似事物的量词多作“握”“把”为由,而论定它们都为“握”之讹。我们则认为,对象《普济方》这样的方剂书中的量词用法的“掘”仅采用“从众”以定正误,似欠稳妥。汉语量词丰富,与“把”义近同的量词有“握”、“掬”、“搦(掿)”、“扼”、“掘”等,在古医籍都有使用。由多人汇编的《普济方》是明人对前代各种医剂方书的集大成之作,共收剂方近六万二千首,其文字因各有原因而多有异。就表“握、把”的量词来说,除“把”、“握”外,还有“掬”、“掘”、“束”等④,对如“葱白一把”、“葱白一握”、“葱白一束”、“葱白一掘”及“葱一掬”之类,正确的理解似应是,或因编写者不同,或所自底本有异。而从《本草纲目·葱》下所汇集之“附方”中“葱白一握”、“葱白一把”、“葱一束”异文看,当是从底本所致⑤。不独《普济方》,即《医心方》、《证类本草》及敦煌医方残卷书所收剂方,也都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医家剂方的汇集,其中某一使用量词“掘”的剂方,或是所本就是音近同俗写。同一书或不同书的“一把”、“一握”、“一掬”、“一掘”之类异文,从共时平面看,应属同义语换说,而不可轻以某一字为准而定其它异文为误。
总之,将汉语医籍及其它文献中用作量词的“掘”,解作量词“掬”的记音俗写字,而与“握、把”为同义语,既有大量的语料实例,又有语言学依据,完全可以成立。
范崇峰 2007 谈敦煌卷子中的量词“掘”,《中国语文》第2期。
方一新、刘哲 2015 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国语文》第1期。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 2010 《汉语大字典》,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
李荣主编 2002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主编 1980 《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罗竹风主编 1997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史文磊 2008 汉语中真的存在量词“掘”吗?——《谈敦煌卷子中的量词“掘”》读后,《中国语文》第3期。
叶祥苓 1993 《苏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曾上炎 1994 《西游记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
[清]张玉书总纂 《康熙字典》,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1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② 比较宋周邦彦《解语花·上元》“看楚女纤腰一把”、清乐钧《耳食录·樊黑黑》“纤腰一握”。
③ 范文认为《普济方》中用作量词的“掘”为12例,史文则说“核文渊阁《四库》仅有8例此类用法”,而实际情况是,不会少于14例。范文示4例,史文示8例(其中4例同范文)。此外6例为:卷九五“桑枝一掘”、卷二三六:“葱韭白各一掘”、卷二八八:“新蔓菁根一掘”、卷二八九“龙葵根一掘”、卷二五八“橙叶二掘”、卷三一五“薤白两掘”。
④ “束”作量词相当于“把”的用法,自明至今都可见到。明陶宗仪《辍耕录·九姑玄女课》:“折草九茎,屈之为十八,握作一束。”王小波《万寿寺》第22章:“薛嵩俯下身去,在她脑后搜索,终于把所有头发都拢了起来,在手中握成一束。”比较:柯云路《新星》第30章:“她把盘在脑后的头发一松,甩了一下披在肩上,左手在脖颈后把头发理着握成一把。”
⑤ 这也可从其“附方”下“葱白二十根”、“葱白二十茎”、“葱白二十枚”等异文看出。
The Practicability of Chinese Quantifier(掘) meaning(握) and(把)
LIU Jing-li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Anhui 246001, China)
Some researchers regard(掘), a quantifier believed to mean(握) or(把) as a corrupted form of the word(掘) because of its similar appearance and even decide that there is no such a quantifier meaning(掘) or(把) as(掘). This paper re-investigates this issue and finds that the quantifier does exists in Chinese and its original form is(掬).
(掘);(握);(掬);Investigation
H134
A
1000-1263(2018)03-0102-0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二十年海外回归之宋元明清医籍俗字研究”(14Byy103)
刘敬林,男,1957 年生,河南南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汉字学和训诂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