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对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肿瘤相关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2018-09-20 05:59伍家彬谢晓海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异氟醚丙泊酚外周血

伍家彬,谢晓海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起源于肝脏上皮或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每年PLC死亡人数约有60万,仅次于肺癌[1]。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酒精中毒、微量元素缺乏和肝硬化等因素相关。PLC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出现肝区疼痛、消瘦、乏力、腹胀、低热等现象[2,3]。手术切除是治疗PLC的有效方法,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PLC患者机体免疫力普遍受到影响,不同麻醉药物也会对免疫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施行肝部分切除术时,选择合适的麻醉药显得十分重要[4]。丙泊酚是一种外科常用手术麻醉药,麻醉起效快且平稳,恢复也快[5]。研究显示,丙泊酚不仅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具有抗癌作用,其在体外能抑制乳腺癌细胞、PLC细胞、食管癌和肺癌细胞生长和迁徙能力[6-9]。本研究旨在探讨丙泊酚对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P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肿瘤相关标志物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92例,男49例,女43例;年龄41~62岁,平均年龄(50.4±6.8)岁。按照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标准诊断,体质量48~73kg,平均(59.3±11.3)kg。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级 50例,II级42例。纳入患者无严重的心肾肺功能障碍,未接受过化疗和放疗治疗,近期未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治疗。排除有饮酒史、近期感染、存在免疫缺陷、精神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给出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与手术方法 术前8 h,常规禁食禁饮,开放静脉通道,监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和心电图等。在异氟醚组,行气管插管,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3%异氟醚 2 μg·kg-1、芬太尼 0.1mg·kg-1、咪唑安定 0.1mg·kg-1和维库溴铵0.1mg·kg-1诱导麻醉,接着给予4%异氟醚维持麻醉;在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2mg·kg-1、芬太尼2 μg·kg-1、咪唑安定 0.1mg·kg-1、维库溴铵 0.1mg·kg-1诱导麻醉,再给予丙泊酚5~6mg·kg-1·h-1静脉泵入,维持麻醉。在麻醉满意后,两组均行肝叶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 使用贝克曼库尔特Vi-CELL XR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钙蛋白(e-cadherin,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水平(上海吉泰依科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3 a生存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比较 在手术麻醉前,两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 d,丙泊酚组血CD3+和CD4+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异氟醚组(P<0.05,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肿瘤相关标志物比较 在麻醉前,两组血清EC、VEGF和MM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 14 d,丙泊酚组血清 EC、VEGF 和MMP水平均显著低于异氟醚组(P<0.05,表2)。

表1 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s)的变化

表1 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s)的变化

与异氟醚组比,①P<0.05

例数CD3+(%)CD4+(%)CD8+(%)CD4+/CD8+细胞比值丙泊酚组 麻醉前 46 60.7±5.0 39.8±4.6 25.6±3.4 1.6±0.4术后1 d 46 56.3±4.8① 36.8±5.7① 24.3±2.7 1.4±0.3异氟醚组 麻醉前 46 60.9±5.1 39.7±4.4 25.6±3.4 1.6±0.3术后 1 d 46 52.5±4.5 34.2±4.2 24.4±2.7 1.4±0.3

表2 两组血清肿瘤相关标志物(±s)比较

表2 两组血清肿瘤相关标志物(±s)比较

与异氟醚组比,①P<0.05

例数 EC(ng/ml) VEGF(pg/ml) MMP(ng/L)丙泊酚组 麻醉前 46 2628.4±184.6 411.8±71.3 128.7±12.7术后14 d 46 1763.3±112.7① 201.9±36.9① 32.4±4.2①异氟醚组 麻醉前 46 2632.5±188.5 408.2±70.6 129.0±12.9术后14 d 46 2318.1±153.9 369.9±56.8 72.5±7.2

表3 两组不良反应[n,(%)]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丙泊酚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显著低于异氟醚组(P<0.05,表3)。

2.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3 a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4)。

表4 两组生存 [n,(%)]情况比较

3 讨论

PLC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常伴有免疫促进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免疫功能下降等现象[10]。手术为根治PLC患者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手术介入以及麻醉药物的应用会进一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的可能性。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用于手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免疫功能的不良影响,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预后。丙泊酚是一种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药,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镇静效果好、作用时间短等优点。除此之外,它还有抗氧化、抗焦虑、止吐和神经保护等非麻醉作用[11-14]。近些年,有文献报道丙泊酚在体外对食管癌、宫颈癌、肺癌等细胞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15]。在PLC细胞体外实验,发现丙泊酚通过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下调MMP9蛋白表达水平,抑制PLC细胞生长和侵袭能力[16]。

免疫功能是机体发挥抵抗疾病能力的重要防线,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免疫系统最重要的细胞群,能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17]。根据细胞表面标志不同,将T细胞分为CD4+T细胞亚群和CD8+T细胞亚群。CD3+细胞参与T细胞激活的早期过程,可反映T淋巴细胞成熟情况。CD4+细胞参与细胞因子分泌和表面分子表达,可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弱和免疫启动过程。CD8+细胞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其比例过多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CD4+和CD8+细胞在正常机体内保持一定的平衡。当CD4+/CD8+比值下降时,表示免疫功能降低[18-20]。本研究在给PLC患者进行手术时采用丙泊酚和异氟醚麻醉,结果两组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变化略有不同,丙泊酚麻醉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对较低,提示手术和麻药对机体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但丙泊酚较异氟醚影响小,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21]。

EC是钙依赖性跨膜蛋白,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以及细胞粘附性调节,大多数研究表明,EC水平与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分化程度成正相关。VEGF是血管生成和发生的调控因子,通过作用于糖基化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增强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转移,是评价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指标。MMP包括MMP1-26,是一类锌、钙离子依赖性肽链内切酶家族,参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降解过程,使受到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屏障受到损害,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22,23]。可见,EC、VEGF 和 MMP均与肿瘤细胞的转移密切相关,是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血清标志物。本研究在丙泊酚组患者术后14d,血清EC、VEGF和MMP水平显著低于麻醉前和异氟醚组,说明丙泊酚可有效抑制EC、VEGF和MMP等肿瘤相关标志物表达。研究指出,丙泊酚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其作用机制为下调ERK-VEFG/MMP-9信号通路[24-27],支持本文的观察结果。另外,丙泊酚组患者白细胞下降22例(47.8%),显著低于异氟醚组的32例(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丙泊酚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或许丙泊酚能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抑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28-32]。

综上所述,丙泊酚可通过减轻对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的影响,降低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下调血清EC、VEGF和MMP水平,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可能,从而达到即治疗了肝癌患者,又最大限度地不影响患者的抗病能力,改善患者预后。尤其对于术前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的PLC患者,使用丙泊酚麻醉较异氟醚可能更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异氟醚丙泊酚外周血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现状
七氟醚与异氟醚低流量吸入麻醉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异氟醚抑制Notch-1通路诱导小鼠神经干细胞凋亡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
丙泊酚联合异氟烷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小儿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七氟醚和异氟醚麻醉吸入术后苏醒效果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