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徐琤颖 ,薛静 ,张世辉
1.2.3.4.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300350
“双元制”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实践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它最早起源于德国,主要通过学校与企业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使其成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通常学生入学前需要同用人企业签署雇佣培训协议,入学报到后,以职工和在校学生的“双元”身份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双元”机构中学习。德国这种新型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德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技术人才,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培养模式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探索、创新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即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并将其本土化,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通过“麦格纳双元制班”对其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合作育人、定岗就业”的培养机制,完善教学文件、相关制度及标准,推进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互聘互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工学结合、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该培养方式已在天津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麦格纳双元制班”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该培养模式建立的前提是用工企业与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相近的理念、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签署联合培养协议,通过这种长期 (四年以上)稳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固化,形成双方的责任和利益共同体,开展“双主体”的双元制办学机制。
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依靠该协议建立长久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战略进行融合,使培养方案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贴近实际生产需求并与时俱进;在企业参与下,学校可以对培训学员的筛选、考核标准、双师师资匹配、培养质量监控等制度方案进行优化,从而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双主体”办学机制的产生。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即“双主体”办学机制的产生源于企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一般情况下,企业依据生产发展规划和技能型人才市场供给情况,提出未来4年的岗位需求。为保证培养质量提出与学校共同培养的要求。
2.企业遴选合作院校。企业由人力资源、培训和生产等部门人员组成考察组,依据自身人才培养理念,对高等院校进行考察。通过与学校交流职教理念,考察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情况等形式,了解学校是否具备现代化职教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校企合作经验等情况。
3.企业确定合作院校。企业根据考察结果,通过对比遴选,最终确定合作院校,并邀请学校访问企业,确定合作意向。
4.“双主体”办学机制的建立。在校企双方互访和达成合作共识的基础上,校企双方签署联合培养协议,通过这种长期(四年以上)稳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固化,形成双方的责任和利益共同体,开展“双主体”的双元制办学机制。
5.“双元制”模式的产生。 “双主体”办学机制下的培养模式主要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例如:“双元制”模式。
1.企业说明会。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组织企业的工作组到学校对相关专业的新生进行企业相关的说明会,主要对企业的创建、发展历史、企业文化、主要产品、人才发展战略、人才和岗位需求,以及员工在企业中的职业发展规划等进行介绍;学生和校企之间可以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与解答;收集有意向参加“麦格纳双元制班”学生的简历并告知相关测试内容,做好准备。
2.学员遴选。企业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其提交的简历以及所报专业等进行资格遴选,并确定一轮笔试人员名单;根据一轮笔试结果,筛选技能考试和最终面试的学生名单;最后,综合初试、技能考试和最终面试的成绩,确定并公示双元制班名单。
3.入选学生访问企业。相关企业邀请入选学生对其进行访问,访问期间组织学生与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见面交流,对企业情况进行介绍、对生产车间以及生活设施等进行参观,让学生对企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4.企业与学生签署培养协议。“双元制学徒培养”协议是在学生完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的,该协议对企业和学生相关责任和义务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学生毕业后服务期限以及奖惩等相关办法;最后,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和企业共同签署该协议。
5.组建“双元制班”。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以公司冠名的双元制班,例如:“XXX双元制班”等。
6.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企业教学团队包括6~20名培训师,其中,学生的企业培训由6~10人为专职培训师负责,其他为负责岗位培训的技师、工程师、主管等;学校师资团队由12~20名专任教师组成,其中,12人为专业教师,负责学生在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其他人负责公共课程教学。
7.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引入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校企双方有针对性地制定“双元制班”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求,紧跟技术发展。
8.教学条件准备。企业建立培训中心并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和设施例如:钳工台、车床、铣床、钻床、磨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工具、夹具、量具等和培训讲习室等。学校整合现有资源,为实施联合培养提供便利。
9.开班仪式。校企双方共同为组建的“双元制班”举行开班仪式,开班仪式可以在学校或企业举行。
10.“双元制”教学组织形式(见下表)。
11.建立过程监控机制。校企双方建立过程监控机制,以便监控双元制班学生培养质量。
学校企业特派员与企业考评人员定期互访,实现对双元制班学生培养质量的全过程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学期 “双元制”教学组织形式学校 企业时间 授课人员 学习内容 时间 授课人员 培训内容第一学期 3天/周备注2 天/周 专项技能训练第二学期 2天/周 3天/周 专项技能训练第三学期 2天/周 3天/周 专项技能训练第四学期 2天/周 3天/周 在岗实习第五学期 1天/周 4天/周 “麦格纳”培技师、主管、工程师“中德”教师理论、实验课程“麦格纳”培训师该年四月参加AHK中期考试轮岗实习、毕业设计第六学期 0 5天/周 该年六月参加AHK毕业考试校企双方全过程质量监控
12.毕业要求。在校3年期间,完成学校教学进程表中规定的理论课程,全部课程合格;完成企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训课程,全部课程合格;完成AHK模具机械工毕业考试,成绩合格,方可毕业。
13.学生毕业并入职工作。学生在获取高职毕业证书后,企业根据各个岗位需求以及对学生能力的了解,为毕业学生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
企业的培训中心和学校项目组负责跟踪和搜集反馈意见,为后续不断修订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并积累经验。
该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解决了多年来诸多令高职办学困扰的例如: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不符合企业需求,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等诸多问题。
“麦格纳双元制班”从2008年开始举办至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国际高端制造业知名企业——麦格纳(Magna)和集团公司紧密合作,成功地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应用到“中国高职教育”中,并将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实现了高职教育的本土化,培养出一批符合高端制造业要求的技术型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麦格纳双元制班”为我国高职教育中遇到的有关教学内容改革、校企合作、如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
通过多年探索,该培养模式取得了以下成果:
1.至今为止,麦格纳双元制班的学生在全部取得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高职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全部通过了“AHK毕业期考试”并取得了“AHK证书”。
2.许多毕业生于毕业当年被派往麦格纳上海公司、麦格纳重庆公司工作,与众多硕士毕业的员工一同从事模具设计研发工作。其他毕业生也已成为天津工厂骨干力量。
3.由于企业从始至终参与到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真正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中的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顶岗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的诸多问题。
4.学生一入学就以准员工的身份与企业和学校签署了三方协议,并且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有近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参加培训和实习。因此,真正实现了技能人才培养就业的“零过度”和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通过对该培养方案成果进行充分梳理、总结与提升,充分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推动其他校企合作关于双元制培养项目的开展,先后与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 (天津)、春保森拉天时钨钢(天津)、施洛特汽车零部件(天津)、西门子机械传动(天津)等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在双元制培养项目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该培养项目推广过程中存在对口企业难找、对口企业对学生培养方案不认同以及学生课程安排与企业需求不符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通过增加调研企业、与企业协调沟通以及适当修改学生培养方案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