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2018-09-20 10:41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胆碱能肉毒素生物反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上海 201600)

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ladder and bowel dysfunction,BBD)是指解剖及神经系统正常的儿童出现的同时合并排尿、排便异常的一种疾病。排便异常表现为便秘,伴或不伴大便失禁。排尿异常表现为:尿急、尿频、尿失禁、排尿次数减少、排尿困难、遗尿、漏尿等。临床上一部分尿急、尿失禁患儿往往合并便秘,或者便秘患儿治愈后其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s)亦自愈,膀胱与直肠功能的相关性由此引起重视。此前,国内外对该综合征描述不统一,如膀胱直肠综合征(bladder and bowel syndrome),排泄功能障碍综合征(excretory dysfunction syndrome,dysfunctional elimination syndrome)等。2013年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 ICCS)将该综合征命名为膀胱直肠功能障碍[1]。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排尿排便日记结合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B超等常规检查,可初步诊断BBD[2]。对于复杂病例或难治性病例,需进一步检查,如行为评估了解有无合并多动症或自闭症,腹部X线检查发现隐匿性脊柱裂,排泄性尿道造影(VCUG)排除膀胱输尿管返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脊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小于6个月查脊柱超声)排除脊髓栓系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等。

BBD治疗包括:排尿排便管理、药物治疗、神经刺激疗法、肌注肉毒素、手术治疗等。BBD诊断治疗流程图见表1。本文现综述儿童BBD的主要治疗方式。

注:LUTS为下尿路症状;OAB为膀胱过度活跃症;UB为膀胱功能低下症。

图1 BBD诊治流程图

Fig.1 Flow chart o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BD

1排尿排便管理

排尿排便管理是BBD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2]。排尿管理是指非药物、手术手段治疗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symptoms,LUTS),包括标准治疗和特殊干预。特殊干预包括各种盆底肌肉锻炼方法(生物反馈法)、神经刺激疗法、间断清洁导尿、心理辅导等。至少50%的BBD患儿仅仅通过排尿排便管理及便秘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鉴于大多数患儿对排尿排便管理反应良好,建议在行尿流率等侵入性检查前,应先对患儿排尿排便训练至少3个月。

标准治疗(standard therapy):①患儿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教育内容应当包含:膀胱尿道解剖结构、动力学等基本的介绍,BBD的病因,正确的排便排尿姿势,行为纠正如定期排尿排便、避免憋尿憋便等。教育有助于患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理解并学习盆底肌肉的锻炼方法。②补充足够水分。适当补充水分可以帮助膀胱排空,增加排尿次数。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的不同,推荐的液体摄入量也不同。一般建议患儿每次排泄后喝一杯水。③定时排泄。鼓励患儿在定时器的帮助下每2~3小时排泄一次。定时排泄建议在患儿觉醒的状态下进行。如:每2小时去小便,然后喝1杯水,记录排尿排便日记并打分。④避免咖啡因摄入。⑤便秘治疗。几乎所有LUTS患儿都合并有便秘,因此首先应治疗便秘,或同时治疗LUTS。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适当饮水,应用大便软化剂。6个月以上儿童可用聚乙二醇。因为聚乙二醇可引起脱水和低血糖,婴幼儿应用有一定风险,婴幼儿可改用乳果糖。建议患儿饭后定时排便,每天两次,每次15~20分钟蹲坐马桶。

2生物反馈法

李维礼主编的《实用理疗学(第2版)》对生物反馈法(biofeedback)定义为:用专门的仪器,将人体的生理变化或动作转变为信息,再通过一定的程序将信息整合处理,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999年McKenna等人首次将生物反馈法用于排尿功能障碍(voiding dysfunction,VD)的儿童,证实通过特殊的电子游戏锻炼VD患儿盆底肌肉,可以显著改善尿失禁、便秘、大便失禁等症状,增强盆底肌肉收缩力,降低残余尿量。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该方法有效。VD患儿膀胱不完全排空导致残余尿增加,细菌繁殖,因而泌尿系感染反复发生。规律的锻炼可以增加膀胱感受器的敏感性[3]。

生物反馈法的训练内容有三方面:①通过膀胱感受器的再训练及腹壁、盆底肌肉的放松锻炼,增加膀胱对尿充盈的感受敏感性。Ladi-Seyedian等[4]将50例膀胱功能低下症(underactive bladder,UB)患儿分为A组(生物反馈法+标准治疗组,n=25)和B组(标准治疗组,n=25),随访1年。结果显示,生物反馈法+标准治疗组较标准治疗组患儿排尿次数明显增加[(6.6±1.6)次/天vs.(4.5±1.0)次/天,P<0.001],残余尿量及排尿时间明显下降,最大尿液流速明显升高,提示生物反馈法可提高膀胱敏感性。②通过放松腹壁、盆底肌肉来下调膀胱出口阻力。VD患儿常有特殊的抑制排尿的动作(如交叉腿站立,男性患儿用手抓住阴茎,女性患儿下蹲用脚后跟抵住会阴部),以抑制逼尿肌收缩,因此膀胱容量远远大于该年龄段的正常值,久而久之,膀胱收缩力逐渐减弱。通过生物反馈法,使患儿学习放松腹壁、盆底肌肉,而不需要增加腹腔压力来启动排尿。③增加盆底肌肉的收缩力。生物治疗仪输出低频电流刺激盆底肌肉,促使盆底肌肉规律协调收缩,同时抑制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4-5]。

目前的研究多将生物反馈法应用于UB。UB指患儿逼尿肌收缩力受损,需要增加腹腔压力来完成排泄。常见表现有排尿次数减少(一般2~4次/日),排尿费力,尿潴留,挤压腹壁启动、维持、完成排尿。该类患儿白天的首次排尿一般是放学后回到家里进行。生物反馈法同样适用于膀胱过度活跃症(overactive bladder,OAB)。OAB表现为尿急、尿频、尿失禁。Tugtepe等[6]将标准治疗无效的OAB患儿纳入研究,经过3个月的生物反馈治疗,患儿症状(尿频、尿急、尿路感染发生率)及排尿参数(包括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均明显改善,且症状改善更为明显。该研究推测生物反馈让患儿直观地感受盆底肌在排尿过程中的活动,反复练习收缩和放松盆底肌,在练习收缩外括约肌的过程中,由于保护性反射及会阴逼尿肌抑制反射,引起逼尿肌松弛,从而改善OAB患儿尿频、尿急的症状。

生物反馈法治疗成人功能性便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7-8],一项涉及44名儿童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生物反馈法可显著改善便秘症状,便秘解除有效率为86%,但肛门直肠压力参数没有显著改变[9]。生物反馈法是无创治疗方式,目的是锻炼盆底肌肉,类似的还有Kegel练习操。Kegel练习操对于低龄儿比较难以学习,适用于年长儿或青少年学习锻炼盆底肌肉的收缩与放松。

3神经电刺激

神经电刺激(electroneurostimulation,ENS)在成人BBD获得良好疗效,随后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儿童,目前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3.1神经电刺激的作用机制

神经病变时,电流刺激直接作用于神经肌肉,得到即刻效应;非神经病变或功能性病变时,电流刺激不会引起即刻效应,而是通过神经调节改变神经传递通路。ENS被证实可引起BBD患儿体内一系列化学改变:增强β-肾上腺素能活性(松弛膀胱逼尿肌),减弱胆碱能活性,升高脑脊液中内啡肽、脑啡肽等,其他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一氧化氮浓度亦有改变[10]。ENS对下尿路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Goodwin等于1998年研究发现:ENS对下尿路的调节过程,大脑、脊髓上行通路及下行通路、膀胱扩约肌均参与其中。可能理论包括:①通过电刺激影响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重建神经兴奋与抑制的平衡;②给予重复刺激,下调膀胱反应性,抑制逼尿肌不自主收缩,促使逼尿肌快速收缩继而缓慢持久松弛;③兴奋盆腔骶神经传入,抑制盆神经传出,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④膀胱空虚时兴奋下腹部交感神经纤维,膀胱充盈时兴奋脊髓阴部神经元。ENS同样影响肠道神经传导。ENS通过调节肠道神经或相应脊髓平面反射通路,增强直肠敏感性,改善肠道压力及动力,治疗便秘或大便失禁。

3.2神经电刺激分类

ENS分为非侵入性和侵入性。非侵入性ENS临床应用更为广泛,有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功能性神经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FES)等;侵入性ENS有膀胱内神经电刺激(intravesic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IVES)、经皮胫神经电刺激(percutaneous tibial nerve stimulation,PTNS)、骶神经调节(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等。非侵入性ENS将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孔表皮处,作用于该神经支配区域。侵入性ENS将刺激电极置于膀胱或植入神经孔。值得特别提出的是PTNS,PTNS起源于中医,最早应用于成年女性OAB。PTNS取针灸针在内踝处进针至胫神经周围,通过针灸针将电流导入。

3.3神经电刺激临床应用

2001年Bower等最早将TENS应用于OAB患儿。Bower等于2001年发现,经过1个月的TENS治疗,73%的尿急或急迫性尿失禁得到改善,平均排尿量显著增加。TNES治疗OAB接受度高,依从性好,其副反应有不适感、复发等,暂未观察到严重副反应。一项针对儿童急迫性尿失禁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显示:TENS联合奥西布宁治疗优于奥西布宁单独治疗,其治疗反应概率更高(P<0.05)。同样,与单独使用TENS相比,联合治疗在减少每周遗尿天数(均数差为-2.28,CI:-4.06~-0.49)、降低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均数差为-3.11,CI:-5.98~-0.23)和减少每日排尿次数(均数差为-2.82,CI:-4.48~-1.17)方面效果更为显著。ENS治疗便秘、原发性遗尿、神经源性膀胱也被证实有效[11]。一项研究显示:SNS可减少严重便秘儿童对顺行灌肠的依赖,SNS治疗后1年内灌肠频次中位数从7次/周减少到1次/周(P<0.0001)[12]。Veiga等[13]则认为,TENS对 BBD患儿OAB和便秘症状的改善是平行发生的,并非先解除便秘后改善OAB症状,也并非先改善OAB症状后解除便秘。IVES临床治疗效果则存在争议。1992年Boone进行首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将IVES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儿,发现IVES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尿动力学参数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经IVES治疗后,逼尿肌过度活跃症患儿膀胱容量增加(P=0.019),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失调患儿症状改善率为55.6%,而逼尿肌无收缩患儿其收缩力增加48%,膀胱容量无增加[14]。IVES疗效存在差异可能与治疗对象的选取有关。IVES对功能性病变疗效优于神经性病变。

4药物治疗

经过6个月的排尿排便管理联合生物反馈法,BBD症状无改善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对于OAB患儿最重要的是抗胆碱能药物。抗胆碱能药物能缓解OAB患儿尿急、尿频、尿失禁引起的不适感。目前市面上有7种抗胆碱能药物:奥西布宁、托特罗定、索利那新、曲司氯铵、达非那新、丙哌维林、非索罗定。这些抗胆碱能药物可治疗成人逼尿肌过度活跃症。目前没有研究显示,这7种药物疗效有显著差异。奥西布宁作为M1、M2、M3受体拮抗剂,因为有液体配方,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DA和加拿大卫生部批准的儿童用药[15]。近年来欧洲已开展索利那新Ⅲ期临床研究,证实了索利那新治疗儿童OA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6]。抗胆碱能药物儿童常见不良反应:便秘、口干、恶心、视力障碍、头痛。此外,超过40%的OAB患儿对抗胆碱能药物无反应。选择性β3-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因作用机制不同,对儿童难治性OAB安全有效。对于儿童难治性OAB,单独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疗效欠佳时,推荐米拉贝隆作为索利那新的辅助用药。米拉贝隆副作用报道极少。在成人,米拉贝隆的副作用有高血压,但儿童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未观察到高血压的副作用[17]。

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如多沙唑嗪,可以协助VD患儿放松外括约肌,也可协助OAB患儿排空膀胱,从而改善OAB患儿尿失禁、反复尿路感染、残余尿增加等症状[18]。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OAB合并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此外,丙咪嗪治疗难治性尿失禁患儿也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19]。

BBD合并VUR,尤其是反复发热的UTIs或肾实质畸形,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BBD合并VUR,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4~6个月。经过排尿排便管理,UTIs仍反复发生,建议手术治疗VUR。BBD合并UTIs但不合并VUR,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目前仍存在争议。BBD患儿存在恶性循环:持续性UTIs,痛苦的排尿排便,憋尿憋便。个性化药物治疗包括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可打破该恶性循环,巩固疗效。

5肉毒素注射

BBD经过排尿排便管理、抗胆碱能药物、间断清洁导尿后仍疗效欠佳者,需要进行膀胱扩大术。膀胱肌注肉毒素作为微创治疗,可避免手术创伤。肉毒素注射(onabotulinumtoxin)最初用于治疗成人难治性逼尿肌过度活跃症(detrusor overactivity, DO)、膀胱间质炎、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等,现亦有临床试验治疗儿童逼尿肌过度活跃症和排尿功能障碍[20]

肉毒素通过裂解分子量25kDa的突触体相关蛋白,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前囊泡中乙酰胆碱的释放,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21]。此外,肉毒素作用于感觉神经传导系统,减轻尿频症状。与胃肠道Caja1细胞功能类似,成纤维母细胞在膀胱尿道上皮下聚集,发挥感受器的功能。肉毒素对感觉神经调节可能发生在脊髓水平。对猪的背根神经节肌注肉毒杆菌毒素,可检测到P物质、谷氨酸、蛋白激酶C等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22]。肌注平滑肌比横纹肌作用效果更久,但机制不明。

一项针对22名儿童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难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抗胆碱能药物无效或不耐受,接受肉毒素300IU肌注后随访1年,首次注射后54%的患儿尿失禁得到改善,膀胱容量增加46%,最大逼尿肌压下降43%。首次注射后平均效应持续4.6个月,4例患儿接受了重复注射[23]。

目前,对于儿童肉毒素注射的剂量、方式、间隔时间仍有争议。现儿童剂量一般为5~12.5 IU/kg,于膀胱颈部注射。肉毒素效应持续6~9个月,有证据表明反复注射有长期效应[24]。肉毒素注射暂未发现全身性毒性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有泌尿系感染、血尿、少尿等。注射时需要全麻,因此在伦理方面限制了安慰剂对照试验的开展。

BBD是儿童除过敏性疾病之外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但无论是患儿父母还是医生对该病的重视远远不够。早期识别并合理治疗,对BBD患儿健康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胆碱能肉毒素生物反馈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首套完整胆碱能神经元全脑图谱问世
内侧隔核胆碱能神经元维持慢性炎性痛的神经通路机制
打了肉毒素之后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打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靠谱吗
A型肉毒素在美容整形外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