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三师共管”保障居民健康

2018-09-20 09:05:14
中国卫生 2018年9期
关键词:家庭医生全科医疗卫生

“多快好省”便民利民

近年来,具有厦门特色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扎实推进,分级诊疗改革有序开展。2017年,全市基层诊疗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6.3%;签约居民对签约机构服务满意度达到94.28%;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45岁,孕产妇死亡率9.53/10万、婴幼儿死亡率1.93‰,人口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人民共建共享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逐步形成。

这得益于福建省厦门市创设的由大医院专科医生与基层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组成服务团队的“1+1+N”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居民可以享受慢性病长处方、提前预约大医院专家门诊、个性化的医疗健康管理、下调医保起付线等“多快好省”的优惠,可以享有长期、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80.41万人,户籍人口签约覆盖率达36.33%;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覆盖率达73.09%。2017年,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达69.27%。厦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作为国家医改五大典型经验之一向全国推广。

一体化卫生与健康服务

为强化基层专业力量,厦门创新设立了“健康管理师”专岗,职数单列,全市已有754名国家健康管理师。近年来,开展健康管理师沙龙、全科医生与“三师共管”分享会30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在全市卫生系统中实行单列,最近两年累计为基层机构新招聘医务人员557人。

同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点,提高就医便捷性。重新组织编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15~2020年)”,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2016年共完成新增6个社区站点建设;2017年再完成新增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站点建设。

厦门市为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和水平,制定了多系统、十大类核心病种为主的基层病种目录,明确临床路径和转诊标准,通过系统培训,让基层常见病的诊疗质量和大医院看齐。从大医院选拔“医疗总监”派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助管理和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让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质量可控、安全规范。

通过鼓励专家下社区,引导病人下沉,带教全科医生。将三级医院医生职称晋升和下社区相挂钩,同时对专科医师下社区培训、带教给予专项补助。大医院积极开展人员下派、业务指导等多种帮扶,通过“传、帮、带”,全面带动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2016年~2017年全市共有245名专家下社区,共带教全科医生310人,增强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此外,2016年,厦门设计了 “糖尿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改善了病人的就医体验。目前厦门39家社区,已有19家社区启用人工智能糖尿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截至目前,已有超过7万人次接受了临床决策辅助诊疗。

实现健康管理信息化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搭建区域内市民信息平台。厦门市2007年建立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厦门市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目前,已为市内95%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全方位全周期的终身电子健康档案(约448万份),每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20万人次以上。通过利用电子健康档案进行治疗用药提醒、检验检查结果共享,让不同医院的医生方便地从信息系统中调阅患者在其他医院就诊时的历史报告,实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联互通,患者就诊信息区域共享,减少重复检查,为市民节省医疗费用支出。

同时,利用云机房,将市民健康系统、基层卫生服务、妇幼健康系统、公共卫生系统数据整合至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整合。建立了全市3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分级诊疗协作信息化平台和“远程视频会诊系统”,通过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的方式,让群众便捷就医,省钱、省时、放心。信息化还搭建了区域影像、检验、心电云平台,为患者提供就诊信息与健康档案共享、重复检查检验智能提醒、诊间预约、基于诊间预约的双向转诊、检验(检查)转检服务、区域心电协同等多项服务,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纵向流动,共享普惠。

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建立“家庭签约”系统、手机App“厦门i健康”,搭建了医生与居民互动交流管理平台,实现刷卡签约和电子化管理。便捷开展咨询交流、预约挂号、健康教育、数据管理、质量控制等电子化服务,让百姓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健康服务,也大大减少了家庭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的工作负荷。

建设慢病管理系统,在患者确诊为慢病时及时进行登记上报,实现医院—社区—专业机构一体化管理,实现了治疗、预防一体化,为病人提供全程医疗、保健、康复等一体化服务,还利用可穿戴设备、手机App等智能服务,方便患者就诊、转诊、自我监测,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猜你喜欢
家庭医生全科医疗卫生
家庭医生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人大建设(2018年12期)2018-03-21 06:00:30
家庭医生签约理 想照进现实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09:54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0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14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4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2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