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箱庭疗法又称为“沙盘游戏疗法”。它是一种借助沙盘,在治疗者的陪伴下,运用游戏的独特形式,使来访者达到自愈和成长的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式使那些在认知和行为方面不适应或困难的学生处于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内”,通过创造自己的“沙盘世界”,投射内心世界来实现心理自我疗愈。箱庭疗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对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箱庭疗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6-0132-02
一、 箱庭疗法简述
(一)箱庭疗法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箱庭疗法也称为“沙盘游戏疗法”,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来访者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在分门别类放着沙具的架子上挑选自己中意的沙具,在装有沙子(可以是干沙,也可以是湿沙)的特制沙箱中进行游戏,从而產生心理投射,进而治愈。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夫最早提出了箱庭疗法的理论,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把这种治疗方式引入日本,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箱庭”这一富含东方文化底蕴的名称。
张日昇在1998年把箱庭疗法引进到中国来,并开始在国内对箱庭疗法进行推广和应用。箱庭疗法从最早卡尔夫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运用于个体心理治疗。之后开始创新性地将箱庭疗法用于团体治疗的是多曼尼克,他使箱庭疗法的适用范围更加宽广了。张日晟开发的“限制性团体箱庭”治疗方式能够影响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团体中个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并且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治疗验证。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性,其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和发育的高校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因此,箱庭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大有可为。
(二)箱庭疗法的指导原则
1. “无意识”原则
它包括弗洛伊德的“个人潜意识”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沙盘游戏疗法所倡导的“潜意识”工作与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首先需要以接受和接受的态度对待“无意识”。在沙盘游戏疗法的处理中,人们不需要遵守常识规则、合理的价值观、理性的和功利的目的。
这就要求沙盘游戏分析师用更为包容和开阔的胸怀,敏感地捕捉沙盘中的有效信息,来倾听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声音,让“无意识”自发地涌现。并且,面对来访者“无意识”的内容,也要用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更加沉稳的心态去面对。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在“无意识”的引导下,共同迈向治愈和发展之路。
2. 象征性原则
荣格认为,所有事物和事件都是象征性的,“无意识”的语言或表达只是一个符号。在箱庭疗法和治疗分析的实践中,“象征”的本质,是属于“无意识”的自发表现,它是沟通人与社会、自我与原型、意识与“无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心理分析,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析了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即符号中包含的“无意识”信息。对这种“无意识”信息的理解,以及对每种意象所代表的内容的感受与解读,是咨询师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3. “共情”原则
共情,也可以称作共感、神入或者同理心。“共情是能体验他人精神世界,如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共情也就是关怀,是咨询师进入来访者的世界内部,从来访者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他的生活方式和目标方向,就好像我就是他,而不是从外部观察、评价。咨询师是具有专业心理咨询技能的陪伴者,在整个箱庭疗法的过程中,咨询师的共情和陪伴,能很大程度地推动来访者的自愈和成长进程。
(三)箱庭疗法的形式
最早的箱庭疗法只针对个人,即一个咨询师面对一个来访者,来访者在咨询师设计的一定的主题下或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随心挑选和摆放一定的沙具,利用沙盘游戏来分析解决其心理问题。20世纪80年代,团体沙盘游戏疗法由迪·多美尼克开始在实践中使用。团体沙盘疗法在我国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很高,也非常受欢迎。
团体沙盘疗法是指一个集体(通常是4—8人)、团队共用一个沙箱和一套沙具,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进行摆放,共同完成一个沙盘作品。个体沙盘和团体沙盘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体沙盘是针对个人进行心理治疗,而团体沙盘是针对集体,它有助于团体凝聚力和默契的提升。团体沙盘疗法在高校中的治疗优势尤为明显,非常适用。
二、 箱庭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用箱庭疗法干预高校学生的社交焦虑和社会交往问题
社交焦虑也称社会焦虑,是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者恐惧的负性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其表现为害怕社交处境,害怕参加聚会等。有调查结果显示,大约16.26%的大学生有严重的社交焦虑。根据一项调查结果,全国约114万名在校大学生,其中1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而最主要原因是人际关系交往不适应。目前高校中对学生社交焦虑和社会交往问题多采用团体咨询辅导的治疗方式,结合认知改变、行为改变和技能训练等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焦虑心态。但是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并未兼顾到个体无意识层面对社交场合的自动焦虑反应的产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交焦虑,就要从无意识层面进行干预。箱庭疗法是一种既有意识又无意识的心理干预,是缓解大学生社会焦虑的有效途径。
团体箱庭治疗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第一阶段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界限明显;第二阶段开始有协调的成分,也叫调整阶段;第三阶段就完成了理解整合的部分。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从一开始的漠不关心、矛盾分歧、焦虑不安、没有默契感存在的状态转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或者是团队中的不足、不默契之处。在这时应主要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共同讨论、协商、调整,这个重要环节结束之后,再经过咨询师的提示和点拨,往往很轻易就能化解团队中的矛盾摩擦,使团队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就达到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想状态。大量实验表明,用箱庭疗法来干预高校学生的社交焦虑和社会交往问题是很有成效的。
(二)用箱庭疗法干预学生自尊与自我接纳问题
还在成长中的高校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但是自我接纳水平很低。这就很容易形成自我困扰,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采用箱庭疗法干预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接纳问题,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
孙元元等学者以团体箱庭疗法为研究视角,运用心理访谈与团体箱庭相结合的技术,选择六名自我接纳水平较低的高职生进行团体箱庭咨询,在咨询师默默的陪伴下,通过团体箱庭疗法,使被试者逐步开启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的心理,同时也提高了被试者与外部沟通协调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提升个体成长的目的。采用箱庭疗法干预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接纳问题,使学生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自我觉察、自我启发,化无形为有形,将无意识和意识、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交錯的领域投射出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自愈功能,将难以言喻的东西以心象的形式有形化,从而达到有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
三、 箱庭疗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减少学生抗拒心理,增强引导和启发
箱庭疗法是采用沙盘游戏的形式进行的,而游戏本身就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放松自我的形式,游戏的形式会减少学生的抗拒心理,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在游戏的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是根据意象本身进行讨论的,这样就避免了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反而可以促使来访者放下戒心,借助摆放的意象来说明自己的用意和内心真实的情感状态,将一些难以说出口的问题大方地进行表述。这就是心理投射效应。咨询师也可以利用意象来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启发来访者的思考,达到自我觉察和自我反思。在整个沙盘游戏过程中,使来访者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思路的疏通和澄清,同时也得到了启发和心理上的转变。
(二)宣泄情绪,疏通净化心灵
学生通常是被管教被约束的群体,在学校中,有形形色色的校规和准则需要遵守。很多学生不善于或者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压抑久了,就形成了诸多心理问题。而在沙盘游戏中,他们是自己作品的指挥者、决定者和创造者,这一方天地是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发挥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的“一沙一世界”。在这个“充分受保护和自由的空间内”,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摆放任何自己想要摆放在沙箱上的物件,而不用担心被批评或是不符合大众常规,这就可以很好地对自身的不良情绪进行宣泄和释放。而在每次的沙盘主题中,通过摆放物品和变化沙盘作品,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了很好的疏导和净化。通过持续的沙盘治疗活动,那些明显的心理症状,甚至是身体症状均可以得到改善。
(三)使心理状态有形化、可视化,心理问题得到疏导、转化和治愈
沙盘游戏是在“无意识”水平下进行的。每个物体的位置、顺序和组成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压抑情绪、情结和创伤事件等,都会在沙盘游戏中以意象的形式体现出来。沙箱和沙具,能够使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化无形为有形,比较真实地呈现出来。当来访者不再隐瞒或是拒绝沟通的时候,心理问题的疏导和转化就很容易实现。而沙盘游戏的目的就是让来访者通过疏导心灵,达到自愈的效果。箱庭疗法成功地化解了众多流派都棘手的关于来访者拒绝表露自我和隐瞒性沟通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促进“自性化”发展
在每一次的沙盘游戏中,沙盘的制作都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而每一次的叙述都是表达力的锻炼。在沙箱中,学生所创造的沙盘世界是他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能够达到意识与无意识以及本我与内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拓宽视野,使胸怀开阔,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人沟通的能力、责任心、自律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加速其“自性化”的培养,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成为”和“成就”自己。
(五)调整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沙盘游戏分为制作过程和讨论分析过程。在后续的讨论过程中,咨询师可以从多角度对来访者设计的沙盘世界进行点拨、提示和引导,使其反复检验自己制作的沙盘世界中或许还未被察觉的、最真实的感受。指导来访者在沙盘中进行动态演绎,他们会充满乐趣和新奇,并在一次次的动态中,调整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升自己看待问题的眼光,并且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07.
[2]石亚娟,庞丽娟,韩小雨.儿童早期空间非标准测量能力发展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7,2(5):1116-1119.
[3]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82.
[4]彭纯子.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5]孙元元,孙晓霞.团体箱庭疗法在提高高职生自我接纳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高教高职研究,2012,21(14):123-127.
作者简介:
陈路遥,女,江苏南京人,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