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发 肖周录
【摘要】培育公民守法意识是在新时代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筑基之举,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以全体公职人员的自觉守法和依法行政,形成全社会守法氛围。并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创新,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使我国公民进一步形成新时代公民的法治风范。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 公民 守法意识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公民应具备更高的法治素养,多渠道培育公民的守法意识,启发公民形成守法自觉,是培育新时代大国公民的必由之路。
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表明了法律要想发挥作用,前提必须是公民对法治拥有内在情感,只有在公民对守法拥有主体动力的情况下,法治社会建设才能够得以实现。
一是公民守法有助于更充分地实现政治民主,公民的守法意识将促使其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理性实现政治参与,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创新贡献力量。二是公民守法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依法经营、理性消费、自觉纳税、诚信合作的经济运行环境,为实现社会建设成果的共享奠定基础。三是公民守法有助于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领生成尊崇法治、信赖法治、推进法治的良好社会风尚,增加公民的生活幸福感与安全感。四是公民守法有益于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以公民自觉守法,避免生态环境被违法破坏的风险,进一步还原清朗绿色的人居环境,真正体现出全面依法治国在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实践价值。
法治素养与道德素养真实地展现一个人综合修养。作为新时代的大国公民,要具备良好的道德能力,加强自我约束,主动将自己塑造成为守法公民。培育公民的守法意识,有助于使公民善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用法理来说理,按照法律去做事,形成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逻辑思维。从而规避生活和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用更加从容的心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用更加坦荡和自信的面貌抓住人生出彩的机会。
第一,党员干部中的“关键少数”在榜样示范方面还有待加强,个别领导干部对法治工作方式转换还需要尽快适应,个别人渎职腐化问题依然存在。“关键少数”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责任主体和积极倡导者,还应该通过身体力行、克己奉公、严以修身来为全体公民树立守法的示范。
第二,社会管理中行政色彩相对浓郁,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实现从行政管理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变,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进行角色的转变,坚持依法行政。但目前来看,法治政府的转型还没有充分完成,依法行政的落实还并不到位。
第三,个别公职人员不爱惜名誉,不守法行为带来消极影响。全民守法不仅包括社会群众,更包括公职人员,公职人员守法将对公民守法发挥直接引领作用。
第四,我国公民的守法意识和法治自觉还有待加强。由于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时间较晚,漫长的封建统治和近代孱弱的社会根基,使我国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较弱,传统思想痼疾根深蒂固,老中青三代的法治意识差异较大,因此通过多元方式加强全民法治意识培育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第一,抓住“关键少数”引领全民守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态度,影响和决定着公民对自觉守法的态度。“关键少数”只有身先士卒、以上率下,才能带动整个社会尊崇法律、自觉守法。要求“关键少数”要自觉守法,摆正角色,加强自我作风建设,增强“红线意识”,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带头守法。要长期不懈地针对“关键少数”加强监督,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形式,鞭策“关键少数”长期守法、自觉守法,真正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出关键作用。此外,对“关键少数”的法治教育要融入干部教育的全程。重点加强法治信仰、法律知识以及法治责任教育,使“关键少数”坚持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先进榜样,以更高的标准、严格的要求展现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引领社会全民守法的新风尚。
第二,推动服务型政府转型,坚持依法行政。在新时代中,培育公民的守法意识必须要坚持依法行政,以依法行政带动全面守法,这是全面推进法治政府构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和基本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要求快速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落实依法行政,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强国家机关的公信力提供科学的法治保障和依据。依法行政也是行使政权的根本要求,这意味着公权的行使必须要在法律“授权”的基础上,一切法律的“不允许”均要在行政实践中剔除。人民所赋予的权力需依法行使,一切行政工作都必须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因此,行政部门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实体法,更要在具体实践环节严格遵守程序法。要意识到没有被法律授权的行政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的观念,建立依法行政的追责机制,使全体行政人员都能自觉守法。只有如此,才能树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形象,从而增强政府工作的说服力,形成引领公民全民守法的积极效应。
第三,发挥公职人员示范作用,引领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对全面守法的要求,必须首先在公职人员身上体现出来。全体公职人员应自觉守法,积极宣传守法,在培育公民守法意识的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一是公职人员的服务工作要守法,坚持依法服务于民,对自我提出更高的法治要求。严格按照本职工作对应的法律规定落实工作的各项要求。二是公职人员在生活中要带头守法。公职人员的守法言行将对公民形成带动效应,一旦公职人员知法犯法,将会严重打击公民守法的情感和信心。因此,全体公职人员都应该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充分认识公职人员的角色作用与影响力。通过自觉守法、宣传守法,引领公民全面树立守法观念,形成守法思维,自觉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而努力学习法治知识,不断提升守法的自觉性。
第四,以多元化法治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一是建立学校、民间组织、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多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建立法治意识培育的多元主体结构,多管齐下全面推进公民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二是依托网络新媒体如微博、微信、贴吧以及问答等互动平台,进一步推送法治意识培育内容。新媒体运营商应在信息推送中增大法治教育比例,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法治教育真实案例,要通过及时的舆论引領,达到教育公民的目的。三是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对守法意识培育的支持,鼓励文化传媒企业设计制作守法意识培育的文艺作品。四是以社区为原点,形成放射状的守法意识培育脉络。建立社区牵头、辖区党员组织、居民响应的常态化守法意识培育模式。鼓励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和从业人员走进基层社区,开展义务法治宣传和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守法教育主题文艺演出、征文、体育比赛等活动,提高守法意识培育的亲和力。五是坚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将守法意识培育融入乡村振兴工程。重点提高农民守法以及维权意识,加强依法维权技能培训。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刑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治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学法风尚。
(作者分别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讲师;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年。
③孙伟:《法治中国建设与“德法合治”的思想渊源》,《重庆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