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海敏 班胜 沈小平
【摘 要】 目的:挖掘瑶医药治疗月经不调的常规用药数据,分析特色用药理论。 方法:对《中国瑶药学》中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的药物进行收集分析。 结果:收集到常规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的药物共147味,其中植物药146味、动物药1味;植物药多以鲜用为主,且多全株入药,常配以鸡肉、鸭肉、鸡蛋、瘦肉等食物;药性分温、热、寒、凉、平性五类,但收集到的药物药性主要是温、寒、凉、平、四类,分别有45味、27味、27味、49味;药味繁多,多以辛、苦为主;药物绝大部分无毒;药物功效多以清热解毒、调经为主。结论:多以鲜药全株入药为主;注重药食同补,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药味繁多,以辛、苦为主;平性药物居多,温、寒、凉性药物均占一定比例。
【关键词】 瑶医药;月经不调;中国瑶药学;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4-0001-03
瑶医药是瑶族人民为保障健康和民族繁衍,在长期与疾病、虫兽及恶劣的自然灾害斗争和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结晶[1]。瑶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及复杂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据20世纪80年代初对广西大瑶山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报告显示,其区系植物约有2335种,其中药用植物1392种[2]。瑶医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拥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地域特色及民族传统特色鲜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中国瑶药学》全书180万余字,是目前最全面、最权威的系统整理了瑶医用药理论的书籍。瑶药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杂等各科疾病,笔者主要收集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的藥物。
1.2 资料管理 从《中国瑶药学》全书中收集到147味药物,按种类分为植物药和动物药,其中植物药146种,动物药1种;药性分温、热、寒、凉、平性等五类,但收集到的药物药性主要是温、寒、凉、平、四类,分别有45味、27味、27味、49味。药味分为苦、甜、麻、锥、辣、涩、淡等八种,其中多数药物间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性。有毒药物6味,皆为小毒。用法分内服与外用,内服法又分浸酒内服、碾成粉冲服、水煎服、水煎酒调服、猪肉顿服、其他;外用法又分为水煎外洗、熏洗、沐浴、佩挂等。入药部位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皮以及全株入药八类,以全株用药为主。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统计软件对《中国瑶药学》中收集到的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的147味药,按分类后进行频次统计,并结合《中国瑶医学》、《实用瑶医学》中所记载的药物频数相关瑶医药理论,分析其用药规律与特色。
2 结果
2.1 药物频数 在所收集的147味瑶药中,植物药有146味,所占比例最高,为99.32%;动物药有1味,占0.68%,见表1。
2.2 29味瑶族经典用药 瑶药种类丰富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是“五虎”“九牛”“十八钻”及“七十二风”等共104种,瑶族医学尊称为“老班瑶”,老班药的分类有独特的民族特点,蕴含瑶族医学文化内涵。在收集到的147味瑶药中有,治疗月经不调的瑶族经典用药有29味。见表2。
2.3 药性频数 在收集到的147味瑶药中,平性药物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3.33%,其次是温性药物30.61%,其中寒性药物中包含11味微寒药物,温性药物中包含6味微温药物。见表3。
2.4 药味频数 在所收集的147味瑶药中,药味繁多,以辛、苦的药物为主,所占比例最高,为21.09%,其次是苦味,所占比例为13.61%,其余各类均占一定比例。见表4。
2.5 用药部位 在所收集的147味瑶药中能全株入药的所占比例最高,为58.50%,其次是根和茎,所占比例分别为10.20%和7.48%,其余所占比例较少。见表5。
2.6 毒性 在收集到147味瑶药中,绝大部分药物为无毒,有毒药物仅有6味,且为小毒,占4.08%,见表6。
2.7 功效作用 在收集到147味瑶药中,56味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占38.10%;49味具有调经作用,占33.33%,44味具有散瘀或祛瘀作用29.93%,20味具有行气或理气作用,占13.61%;还有部分药物具有凉血止血、补血等作用。见表7。
2.8 在收集到147味瑶药中,大部分药物为鲜药内服,内服分为水煎服、浸酒服或配瘦肉炖服。
3 讨论
月经不调,即瑶医学中的“等孕身毋抵”(瑶名:nziaamh jaan mx zunv),妇女等孕身毋抵,皆因血虚、气滞、血瘀、忧郁伤气等所致[3],是妇女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上有异常改变,或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病证。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与疾病伤痛作斗争以及抵御虫蛇猛兽的侵袭实践过程中,逐渐熟悉和掌握动植物的属性和功能,积累经验,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瑶医药理论。
在所收集到的瑶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比例最高,可见在瑶医治疗月经不调中,清热解毒药是其最常用的药物,也是瑶医用药的一大特色,而这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瑶族生活在“五岭以南,逶迤延展于岭西,南濒海滨”,地处亚热带,山林茂盛,气候湿热,动植物易腐败产生瘴毒。周去非在《岭外代答》[4]云:“盖天气郁蒸,阳多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疟”,岭南多山,少风多雨,雾露难散,湿热蒸郁,加之瑶民嗜酸食跗,酸性收敛固涩,易致湿热毒邪留恋而发病。但《本草拾遗》[5]称:“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岂天资乎?”解毒则是重要治则,毒邪祛则正安。月经不调的根本治则是调经,通过活血、凉血、升阳、理气等治法以达到调经的目的,恢复正常月经,因此瑶医在治疗月经不调的疾病中,多数药物具有调经作用。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6]中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瑶医亦如此,“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瀛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瑶族人民早期无意识的应用草药外敷逐渐发展到受伤后有目的的寻找草药治疗,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医药理论体系,在长期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用药规律。
第一,鲜药为主,多以全株入药。根据整理结果可知,瑶族用药,基本上采用当地盛产的草药及动物药,药物以鲜用为主,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并且瑶医用的植物药,多以全株入药,如《岭南采药录》[7]序云:“百粤地濒热带,草木蕃殖,中多可才以治病者,是生草药亦医者所不可轻视也”,瑶医用药符合其“简、便、廉、验”的用药特点。第二,注重药食同补,善用血肉有情之品。鲜药药力势猛,常与动物的肉、骨头、内脏或鸡蛋配合,以缓和药力,降低毒性,增强疗效。而瑶医有“虚可致百病”的说法,在应用解毒祛邪之药,配以补益之品,可达到平衡盈亏的效果。第三,药味繁多,以辛、苦为主。辛能行能散,偏走经络,能搜收经络中的风、寒、湿、痰、瘀等病邪,祛邪外出;苦寒祛湿,符合月经不调的治疗原则。第四,平性药物居多,温、寒、凉性药物均占一定比例。《医学源流论》[8]记载:“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东南地湿,当用清凉之品,然或有气邪随散,则易于之阳,有以辛温为宜。”岭南气候潮湿闷热,湿热邪毒致病较常见,寒凉能祛湿热、清热降火、消炎灭菌;温能祛风散寒,也能够祛湿气;平性药物所占比例大,可能与瑶医的盈亏理论相关。
綜上,瑶医在治疗月经不调的妇科疾病上极具特色规律,重视药物鲜用,配以血肉有情之品,讲究性、味,理论特色鲜明。由于瑶医药源于民间,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笔者的整理结果可能有所欠缺,且较多特色用药经验尚未挖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覃迅云.中国瑶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
[2]黄东挺,庞声航,梁琼评,等.广西瑶药资源的现状调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3:68-69.
[3]李彤,唐农.实用瑶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425.
[4][JP3]周去非.岭外代答[M].北京:中华书局,1999:26.[JP]
[5]陈藏器撰. 尚志均辑释.《本草拾遗》辑释[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6.
[6]刘恕.通鉴外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
[7]萧步丹.岭南采药录[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3.
[8]徐灵胎.医学源流论[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9.
(收稿日期:2018-05-15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