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发
【摘 要】 本文从写生对象和语言认识两方面谈了对脱胶版画技法写生的认识体会。认为,脱胶版画技法的展现,使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得以深入探讨,对于版画技法原理的追问得以深入。在技术成熟的状态下,艺术家进行的理性失控探索,促成了艺术趣味的进一步延伸。这其中对于作为一个鲜活的人而言,使自己的情绪、个性、意志流淌进入画面,“手”的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含着人的原始冲动。
【关键词】 脱胶版画;写生;技法;痕迹
相较于木刻,脱胶版画显然是很年轻的一个版种,它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杨锋先生倡导的综合材料版画概念下得以深入探索及普及。
脱胶为独幅版画技法,其制作技术是利用水油相斥制造漏印的原理。所谓脱胶,是以胶形成胶膜为版,用胶膜封出图形,再用油墨、油画色等油性颜料擦入胶膜封漏处后,再用水冲画面。这样,胶膜被水溶解后,随水冲走(也造成了毁版,成就了独幅),油性的颜料就自然地留在了印纸上。……这个技法没有更为科学的方法确定名称,就约定俗成为“脱胶版画”。[1]
一、写生对象
1、实物对象
从脱胶版画的角度来看,我们仅仅只关注作品描绘的对象,这对于艺术表现的版画显然是无法容忍的。视觉的版画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美。顺理成章的结论是:我们不认识不知其用途的物或人作为版画的特征都是可以确立的。版画家们未必要弄懂他们的实用意义才能取得写生及欣赏的资格。在作品乍一出现的一刹那时,一切视觉上能吸收到的空间、形式、色彩、黑白灰关系便足以打动人。所以写生作品中,对象的陌生或隔阂不能推翻我们对版画的欣赏活动。
但版画中写生对象究竟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对版画创作和欣赏产生影响。当我们对写生中对象的重要性公然藐视,规劝版画家把注意力集中到艺术表现上时我们却无法否认一个严峻的事实:作品中写生对象的可识性。只要是可识,“识”得部分就一定在版画欣赏中发挥作用。很多的欣赏者对版画先识后赏。先问画的是什么,再问画的怎么样。面对实物对象进行写生练习,这种形式在多个画种中都有应用。实物对象与画家共同“在场”。满足了艺术家在写生时的杂性需求。但我們更看重写生对象的重要性还是画面形式的重要性呢?实则二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是实物写生的魅力所在。
实物写生的“场”域。画家在不同场域环境下进行艺术写生,会将不同时空作用给人的综合影响带入画面。特别是参杂有技术制作的脱胶版画,脱胶版画在不同环境中进行制作,其材料属性的相互作用将有别于主体在熟悉环境下的操作,进入一种材料体验的陌生状态。在此状态下,以往的材料经验显得不那么可靠,这时,会激发艺术家带来新的材料体验感。促成创作面貌向着个人的边界突围,进而达到作品新面貌的产生。在艺术家捕捉写生对象方面,写生环境会随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对写生者带来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的话,这样的干扰也使画面有了生动的气息。一种人介入的鲜活感。
2、图像对象
如果说约瑟夫·库索斯(Joseph Kosuth)1965年的作品 《一把和三把椅子》 明确把语言学中的概念作为艺术问题提出后,对于对象不同的视觉形态转化,进一步推进了人们对于同一对象在不同艺术手法呈现后的视觉心理体验。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的图像大多用机械手段采集,然后再通过丝网版画技法进行印刷。它是机械时代催生的艺术作品。而作者将图像作为“对象”进行创作。这是一次惊险的尝试。这样的尝试将写生对象从自然对象转变为图像对象。这种形式不同于以往艺术家通过绘画作品的演绎转变为新的绘画作品。而是将机械图像作为绘画对象。从当下最新的工业成像技术形式转换成原初的手工印制来体验语言转换下的艺术创新。这在美术史中已经发生过,但对于以实物写生的美术学院来说,图像写生这种思维的转变有助于开拓艺术家对于艺术转换带来的“对于对象真实的思考”。
获取照片的“信息”不同,从而使绘画产生不一样的意味。摄影术诞生以来,和绘画关系错综复杂,一度有画家认为摄影的诞生会取代绘画,迫使绘画走向消亡。但客观的来看,摄影的出现并没有代替绘画,可以承认,绘画的一部分功能是具有记录性的,摄影刚好运用机械的手段,客观的满足了人们对于日常记录的诉求。这时,绘画将记录功能提出来交给摄影之后,其绘画性得以解放,这也在客观上促成了20世纪众多艺术流派的产生。
用脱胶版画的手法来面对照片,这对于一个新版种来说,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要获得照片的那些因素,这是一个新命题,照片随着照相机械技术的普及,已进入我们的生活,相反,运用绘画的眼光来审视照片,则彰显出了更多的艺术价值,如: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画家查克·克洛斯的巨幅人物肖像;德国画家里希特的虚化照相写实绘画;美国画家爱德华·霍伯对于照片的参考式描绘等等,将作者对于照片的认识转化为脱胶版画的痕迹语言,这需要建立在艺术家个人的认知立场上。
二、语言认识(综合概念下的版画延伸)
1、原理认识
漏版原理:在传统丝网版画的制作中,“漏”作为版画制作的重要手段,传统绘制壁画时,应用粉本向处理好的墙壁过稿所用的技术手段;夹缬,也是用雕刻好的木版将布料相夹,将需要附着颜色的区域和其他区域相互隔离后形成漏的基础;丝网版画更是将“漏”推进到与平、凹、凸相同的位置。
水油相斥原理:通过胶水隔离制造痕迹,这种方式在其他版种也多有应用,在铜版画制作时沥青与酸液、石版画中的水与油墨的关系,并且在民间蜡染工艺中的水性染料和防染的油性蜡之间的关系。而脱胶版画正是在水性胶液和油性颜料之间形成的丰富材料关系基础上成立的。
通过以上原理的认识,逐渐清晰对于层次的把握。脱胶版画是逐层擦色、封胶完成制版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胶层与色层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把对象转换成为脱胶版画,所建立对于对象新的观察方式。
这里呈现了版画史中的一个历史问题,版画版种的命名,如果以材料来认知版种,大体会分出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但如果按照印刷原理来定义的话,则分为平、凹、凸、漏及综合。这样就使版画的版种命名变成一个复杂的历史命题,但我们秉持开放的格局,这种多义的版种定义方式也催生出版画技术及材料方面的进一步演进。印刷原理的构建及梳理,促成新的艺术语言产生,而规避作为材料概念下的版种认识所造成的局限性。
2、偶然性认识
脱胶技法的痕迹语言是通过综合技法,运用胶水、纸张、油彩、水等材料制作痕迹。每种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微妙变化,将会影响最终的痕迹呈现效果。这就要求画家对每种材料属性的认识、综合的能力及对材料的控制力,有了较高要求。对痕迹语言有效的控制,才能进行流畅的表达。因为其脱胶版画在制作过程中的间接性,其多种材料的运用在综合的过程中,“失控”的画面痕迹使作品有了意外的视觉体验,这样的“失控”也促成了艺术语言延伸的可能性。也使其具有“实验性”的艺术自觉。在对材料语言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后,“控制”与“失控”成为艺术家在语言应用中新的课题。
版画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偶然性的作用,尤其是脱胶版画技法,因其在制作过程中色彩层次之间的不断覆盖,造成艺术家判断力的模糊和不确定。往往在最后脱胶的环节才呈现视觉的“一惊”。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一刻才完全呈现出來。
3、动手能力
版画制作中“手”的介入,“手”将人本身所具有的多元素带入了画面,冷热、快慢、轻重、软硬、高低、干湿、利涩等等,使画面具有了“个人”的味道。这也是画家应用材料所带来的艺术趣味。如果放大来看,也是一位艺术家风格面貌的内在支撑。
画家的基本状态“动手”,他可以直接使艺术处在“过程”的状态。并激发作者的思维向“现实性”推进。画家杨锋在《综合材料版画技法》一书中提到脱胶版画技法“指画”所说的对于画面的触摸性,对当下版画朝技术演进改变其版种形态的发展方式,提供了一次逆向的探索,使版画的制作及对材料的认识进入一种“活性”的状态。而催生这一切的是当下版画发展所具有的“综合”精神。
艺术在一定状态中论的是手艺,手法的高低。艺术家用手完成艺术品时,满足了人的基本参与感,触觉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艺术家通过和材料之间建立的触觉关系,将人对于材料的处理变得复杂且私密。继而在此基础上张显了艺术的独特性。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材料的处理,考验着人的智慧,也张显着浩瀚的人性世界。
三、结语
版画方向的版种概念,由于对版画印刷原理的认识,建立在此认知基础上的对于版画形态的拓展,催生了综合材料版画技法,及对于印刷原理的综合性应用。脱胶版画成为其中一个方向,艺术家在掌握其技法原理后,将其运用到写生艺术表达,将痕迹语言和写生对象之间关系的深层次问题呈现了出来。作为被艺术家手工参与的脱胶版画,这个问题一直在被演绎着,它没有一个终极答案,而是随着操作主体的变化而生长变化。永无止境,这体现着艺术的价值,也体现着人本身的“可能性”。
【注 释】
[1] 杨锋编著.综合材料版画技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82.
【参考文献】
[1] 杨锋著.综合材料版画技法[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 [法]福西永.陈平译.形式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德]雷德侯.张总等译.党晟校.万物:中国艺术中的规模化和模件化生产[M].北京:三联书店,2012.
【作者简介】
柏 发(1983.7-)男,陕西泾阳人,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从事版画专业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