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宝鸡光伏扶贫现状的调查,分析光伏扶贫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多渠道筹措资金,找准各方定位;“软件”、“硬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立完善光伏扶贫体系,增加制度保障;因地制宜,走“光伏+”特色道路。
【关键词】 光伏扶贫;问题;对策
在近几年的扶贫工作中,各地都在探索新的扶贫模式,光伏扶贫作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在一些貧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光伏扶贫既符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又符合国家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宝鸡光伏扶贫的现状
宝鸡地处西部地区,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既有大面积山区,又拥有较好的光照资源;从精准扶贫实际上看,很多贫困户处于无资源、无产业、无劳力的状态。光伏扶贫作为“一次投资,长效受益”的帮扶方式非常适合本地实际。
1、自然条件适合
宝鸡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之间,年平均日照1860~2250小时,总辐射量104.8~114.7千卡每平方厘米,属光照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在麟游、太白、陇县、千阳、凤县等山区覆盖较多的县,光辐射量远超平均值,光照资源则更加丰富,很适合开展光伏发电。
2、政策支持给力
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国家能源局等印发《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光照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光伏扶贫,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新的力量。宝鸡市积极创新扶贫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农户参与、市场运作、收益分成”的原则,采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和扶贫对象、投资企业共同参与等筹资方式,充分利用空地、荒山荒坡,使贫困户通过集体分红、投资参股、工程劳务等途径增加收入。目前,光伏发电产业已经成为千阳县、扶风县、麟游县、太白县等日照资源较好地区贫困人口的一项稳定收入来源。
3、成功经验丰富
针对“无资源、无产业、无潜力”的贫困地区,以及“无能力、无资源、无收入”的贫困户,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实现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可持续产生稳定收益。如,千阳县围绕“两年脱贫、三年摘帽、五年小康”的脱贫攻坚目标,成为全省政府注资建设规模最大的光伏扶贫县。截止2017年3月,完成了龙槐塬、邢家塬、丰头3个地面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任务,安装光伏组件6135块,总装机容量1606.8千瓦,完成投资1390.95万元。全县5座光伏扶贫电站已经全部建成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到170万度,总收益160多万元,贫困户年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
4、市场需求巨大
从能源利用本身来说,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长远利益,光伏发电清洁环保,技术可靠,模式多样,收益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如,宝鸡首个光伏扶贫试点太白县,既有大量户用型光伏电站又有村级小电站,既有大规模的集中式电站,还结合农业、林业开展“光伏+”应用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据阿波罗光伏云数据显示,宝鸡年度累计辐照1231千万时每平方米,所有光伏发电总量占比远不到总发电量的10%,市场挖掘空间巨大。随着光伏发电收益的不断升级,不仅户用型电站大大增多,许多知名企业也强势进入光伏产业,其中不乏格力、海尔、美的等实力企业。
二、存在问题
光伏发电和光伏扶贫正作为一种新的能源产业、新的生活方式存在和发展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肯定其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光伏扶贫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所需资金缺口较大
国家对可再生资源的项目大力支持,每年的补贴近200多亿元,但与水、风等能源项目相比,分配到光电的资金所占比例最小,用于光伏扶贫的资金远不够实际需求。光伏扶贫虽然有国家试点项目,但尚没有充足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光伏扶贫,都是占用其他的扶贫项目。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是光伏扶贫出资的主力,一般情况下投资的70%为政府资金,30%来自于企业或者银行贷款,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调节。这样主要依靠国家补贴或地方政府补贴的方式不是光伏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2、帮扶主体定位不准
扶贫本身是一项公益事业,光伏扶贫则是尝试采用市场的手段去解决扶贫的问题,很多光伏企业都在进行一些慈善捐赠、开展一些扶贫的小项目,或者以部分捐赠或接近零利润的方式来开展项目,但并不能认为企业就是扶贫的主体,更不能认为企业必须去做扶贫公益。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贫困地区政府都是采用搭送商业电站建设配额的方式去吸引企业投资,使光伏扶贫似乎变成了企业的公益项目,几乎没有盈利,甚至还存在轻微的亏损现象。这必然会导致企业参与率下降,影响光伏扶贫的效果。
3、基础设施跟进缓慢
基础设施主要指“硬件”和“软件”。“硬件”是指在光伏发电中涉及到的如土地、环境、电网质量等。一是建设大型光伏发电站受国土和林业用地等政策限制,办理程序复杂,费用相对较高。二是参与光伏扶贫的贫困户不少都是“五保户”、“低保户”,他们的房屋质量差,加大了投资成本,不利于光伏扶贫全面开展。三是电网接入、并网存在困难。贫困地区电网架构薄弱,电网改造不及时,供电可靠性不强,用电负荷相对较低,变压器容量不能满足光伏扶贫的总容量要求。“软件”是指实施光伏扶贫的人才和技术。贫困地区没有光伏发电的专业设计、施工、运维人员,无法对电站质量进行准确判断和后续运维管理,影响发电量,造成贫困户收益损失。
4、制度保障有待加强
光伏扶贫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在具体实施中,只有省、市及县区结合当地扶贫工作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才可以使国家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光伏扶贫项目涉及地方各级政府、村委会、贫困户和投资企业、电网企业等多方利益,后期的利益分配和协调也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拿出具体的制度作为保障。而目前绝大部分的地方政府都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和文件,也没有形成相关的保障机制。
三、对策建议
积极建立和完善光伏扶贫体系,立足地方实际需求,结合地域特色,解决目前发展光伏扶贫所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多渠道筹措资金,找准各方定位
实施光伏扶貧必须拓宽资金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采用“扶贫资金+”模式,帮农户解决初始资金,再用发电收益还清贷款或企业垫付资金,之后就可获得每年3000元以上的收益。首先,政府应当全面引导“光伏+金融”模式的创建和开展。促进“产融合作”,建立银企交流机制,强化信息交流共享,搭建产融信息合作平台,使产业和金融有一个健康互动、良性共赢的生态环境。其次,加大宣传力度,统筹社会力量。成立“光伏扶贫合作社”,加大“光伏+金融”在群众身边的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入股的积极性。成立类似“希望工程”、“母亲水窖”等专项基金,接收慈善捐款,不足部分由政府兜底。这样既可以使广大群众了解新能源扶贫和光伏发电前景,也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再次,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深入推进PPP模式。2015年,安徽岳西县光伏扶贫引入了PPP模式,是全国首个采用PPP模式运作的光伏扶贫项目,为解决光伏扶贫项目融资问题开拓了新路径。
2、“软件”、“硬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光伏扶贫是“造血式”扶贫,要源源不断地为贫困户带来稳定收益,“质量”和“技术”是关键。首先,严把质量关。对光伏扶贫项目实行项目法人制、公开招投标制,“高门槛”设置质量关,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其次,做好技术服务。在项目村建立服务网点,对各村选派的管护运维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服务,提供设备维修及非常规故障的无偿检修服务,确保贫困户长期受益。再次,配套设施到位。配备预留设备,以便坏旧设备更换。采用远程智能监控系统,第一时间进行故障排查。协调电力部门对项目的输电线路、变压器进行优先改造,以保证及时并网发电。
3、建立完善光伏扶贫体系,增加制度保障
设立光伏扶贫工作小组,制定完善光伏扶贫工作体系,明确职责要求,统筹协作,共同推进。首先,落实好精准识别制度。对“三无”贫困村和“三无”贫困户,按照“自愿申报、严格审批、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信息登记确认,避免多报、漏报、瞒报等现象。其次,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在镇、村一级也成立光伏扶贫投资、收益、分配监督委员会,结合如阿波罗“光伏云”、PVtrade光伏交易网、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创新监督形式,确保各个环节公开、公平、公正。再次,建立完善光伏扶贫考核和评价体系。规范和细化光伏扶贫考核机制、引进第三方考核机制、深化干部驻村帮扶考核机制。采取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互评、实施企业与贫困村互评、社会考核与群众满意度互评的机制,实现光伏扶贫工作常态化、长期化稳定运行,贫困人口切实脱贫。
4、因地制宜,走“光伏+”特色道路
一方面,根据地区地貌特征、地域特色、气候特点,结合农业温室大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走“光伏+大农业”的特色道路,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光伏+”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为农户增加多项收入。另一方面,利用整村连片的规模进行光伏发电,打造出示范工程,借鉴类似“海宁光伏特色小镇”等,开发“光伏+旅游”的特色模式,带动产业融合,促进综合发展,快速致富,真正走出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黄炜,刘健,魏昊.分布式光伏电源极端可接入容量极限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
[2] 刘莉莉,方敏.安徽31个扶贫县将建光伏电站96万千瓦[N].中国建材报,2015.
【作者简介】
王李琳,任职于中共宝鸡市陈仓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