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釉为表 紫砂为里
——从两件清代“葛明祥”款宜均器说起

2018-09-19 03:17刘东
收藏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窑变博物院橄榄

□ 刘东

“宜均”是指江苏宜兴生产的一种带釉陶器,一般认为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清代继续发展,其中以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山的葛明祥、葛源祥两兄弟所烧造的最为著名。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两件“葛明祥”款宜均器,本文略作介绍,以与同好共赏。

一、“葛明祥”款橄榄瓶与象耳瓶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两件“葛明祥”款宜均器,分别是橄榄瓶和象耳瓶。其中“葛明祥”款橄榄瓶(图1)高20、口径4.5、底径8.4厘米,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歙县城关区政府拨交,瓶小口,无唇,瓶身作橄榄形,中部腹径最大,上下对应渐收,器型相当规整,器身通体施深蓝色窑变釉,釉面光润、匀净,底部不施釉,露紫红色胎体,底部正中有阳文“葛明祥制”四字楷书印章款(图2),字体清晰、遒劲。

“葛明祥”款象耳瓶(图3),高25.8、口径12.3、底径11.5厘米,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界首城郊合作社拨交,此瓶广口,圆唇,鼓腹,腹下渐收,浅圈足,瓶体肩部贴塑一对象耳,象耳塑作长鼻、大耳。瓶身施深蓝色窑变釉,釉面光润,色泽优美,口沿施酱色釉,瓶底不施釉,露紫红色胎体,底部正中有“葛明祥造”四字楷书印章款(图4)。

《中国陶瓷史》在介绍宜均器时,重点提到葛明祥,并说:“其制品有‘葛明祥’或‘葛明祥造’等款式。但这种带款的器物,目前所见到的大多是晚清的仿制品,比较能肯定的,只有一种类似橄榄式的瓶。” 安徽博物院藏“葛明祥”款橄榄瓶多次经专家鉴定,均被确认是葛明祥真品;“葛明祥”款象耳瓶制作精致,釉色绚丽,也应为葛明祥真品。

图1 清代 宜均“葛明祥”款橄榄瓶安徽博物院藏

图2 橄榄瓶“葛明祥制”底款

图3 清代 宜均“葛明祥”款象耳瓶安徽博物院藏

图4 象耳瓶“葛明祥造”底款

图5 明代 宜均月白釉山形笔架故宫博物院藏

二、宜兴宜均器溯源

江苏省宜兴地区有着悠久的陶瓷烧造历史。从已有的考古材料看,宜兴地区发现过十余处汉代釉陶窑址和六朝时期青瓷窑址,唐五代时期窑址多达数十座,仅宜兴张渚一地就发现宋代龙窑遗址四五十座,这些充分说明宜兴陶瓷业发展脉络清晰,窑火不断。

明代中期是宜兴窑辉煌的开始,明清文献多有对宜兴紫砂器和宜均器的记载。宜兴古时也称“阳羡”,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便是已知最早的宜兴紫砂壶专论,清乾隆年间吴骞又据此增润为《阳羡名陶录》,据此二书记载:宜兴金沙寺僧人从制陶缸瓮者处习得陶艺,并加以改进,始造茗壶。后来,一位名叫供春(也作龚春)的书童跟随主人吴颐山读书于金沙寺中,闲暇之时访寺中老僧,学得制茗壶的技艺,后成为宜兴紫砂第一位名家。吴颐山,宜兴人,明正德甲戌(1514年)进士,所以一般认为宜兴紫砂壶创始于明代中期正德朝前后。

图6 山形笔架底款

图7 明代 宜均天青釉莲花洗故宫博物院藏

宜均器是以宜兴本地陶土制胎,大多也是紫泥胎,只是在紫砂陶胎外加施了釉,成为一种釉陶器,而其釉似钧窑窑变釉,故称“宜均”或“均陶”。宜均器知名度虽比宜兴紫砂器略低一些,但也见于明代文献记载。明代谷应泰《博物要览》中介绍“均窑”时有记载:“近来新烧此窑,皆宜兴砂土为骨,泑(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耳。”这被认为是关于“宜均器”的最早记载,清代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就已引用了这段文字。

明代嘉万时期的书法家王稚登在《荆溪疏》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宜兴制陶业:“蜀山(宜兴制陶的发祥地)黄、黑二土,皆可陶。陶者穴火负山而居,累累如兔窟。以黄土为坯,黑土傅之,作沽瓴、药炉、釜、鬲、盘、盂、敦、缶之属,弼于四方,利最薄。近复出一种似均州者,获直稍高,故土价踊贵,亩逾三十千。” 这里所说“似均州者”即指宜均器,此器一出,比一般陶器价格高出很多。根据这条记载,也可以推断宜均器出现应早于明代万历时期。

图8 清代 宜均“葛明祥”款双铺耳瓮厦门华侨博物院藏

图9 双铺耳瓮“葛明祥制”底款

明代烧造宜均器的名家是“欧子明”,或称“欧窑”。清嘉庆年间成书的《景德镇陶录》卷七“古窑考”中专列“欧窑”一条,记述说:“明代烧造,为江南常州府宜兴人,以其姓欧,皆呼为‘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均窑色者。彩色甚多,俱花盘奁架诸器。其红蓝纹釉二种尤佳,昌南唐窑曾仿之。”这里所说“昌南唐窑”是指乾隆年间唐英主持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众所周知唐英所仿皆为历代陶瓷名品,欧窑在仿烧之列,可以想见其在清代人眼中地位之高。

图10 清代 宜均“葛明祥”款梅瓶

图11 宜均梅瓶“葛明祥制”底款

图12 清晚期 宜均白釉风灯安徽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多件明代宜均器,可惜未见“欧窑”或“欧子明”款的实物。不过,其中一件清宫旧藏宜均月白釉山形笔架(图5),底部刻楷书“万历乙未(1595年)岁九月望日制于万玉山房,大彬”款(图6),是极为难得的确切纪年的明代宜均器,而且还是名家时大彬款。而另一件宜均天青釉莲花洗(图7),器型典雅,釉色绝美,代表了明代宜均器的最高水平。

三、清代宜均陶名家葛明祥

葛明祥是继欧子明之后又一位宜均陶名家。清末寂园叟《陶雅》将欧、葛二人相提并论:“明人欧子明所制宜兴花盆之属,每有阳文‘子明仿古’字样,是曰‘欧瓷’。亦犹之葛明祥也,葛乃乾嘉时人。欧、葛瓷釉略相似,在灰墨蓝绿之间……日本人美之,以为海鼠色,且谓四时花光,皆与之相宜。”

葛明祥在继承“欧窑”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釉色与欧窑相仿,但品种更加丰富,也更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所烧造的宜均器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畅销海外,时人称之为“葛窑”。日本人对其评价最高,誉之为“海参器”。

其他博物馆馆藏中也有一些“葛明祥”款宜均器,如厦门华侨博物院藏清代宜钧“葛明祥”款双铺耳瓮(图8),高51.6、口径13、底径21.5厘米,底部有阳文“葛明祥制”四字楷书印章款(图9);浙江省博物馆藏清中期宜均“葛明祥”款梅瓶(图10),高27.7、腹径15厘米,底部正中有阳文“葛明祥制”四字楷书印章款(图11)。此两件宜均器胎、釉、款都与安徽博物院所藏的两件“葛明祥”款宜均器极为相似,均为紫砂胎、深蓝色仿钧窑窑变釉、楷书印章款,应同出于清中期宜兴制陶大师葛明祥之手。

宜均器多为仿均窑的窑变釉或乳浊釉,但也有白釉等单色釉品种。正如1982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给出的定义:“宜均指宜兴生产的一种带釉的陶器”,并说:“品种甚多,釉色以天青、天蓝、云荳居多,此外尚有月白等……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白胎用宜兴白泥制成,紫胎用宜兴紫泥制成。”实际上,清代宜均白釉陶器确实是比较多见的,如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清代晚期的宜均白釉风灯(图12)。

总之,“宜均”从字面意义理解是“宜兴仿均釉陶器”,但实际上其外延要更广一些,包括了宜兴生产的所有带釉陶器。

猜你喜欢
窑变博物院橄榄
博物院寻兔记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橄榄林中的乡村酒店
特色窑变组壶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视觉
参观河南博物院
福建:2017中国·福州橄榄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