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华
早在徽班进京后由徽调皮黄向京剧皮黄转变之际,京剧南下江苏最早传入赣榆。1872年,赣榆创办第一个、也是全省最早的京剧科班“庆盛班”。之后,先后办过5个京剧科班,共培养专业京剧人才近千人,并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京剧演员和教师。不仅是赣榆人,连整个淮海地区也将赣榆视为“京剧摇篮”和“京剧之乡”。
青口镇前宫大戏台
说到赣榆京剧,就不能不提及王得胜和他的京剧“庆盛班”。据《江苏文化艺术志》记载:“清。同治十一年(1872)赣榆籍江西总兵王得胜返乡创办庆盛京剧科班,它是江苏最早的京剧科班。”其实,王得胜的籍贯是山东沂州兰山县朱樊村,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市东海县南辰乡西朱范村。他家境贫寒投身行伍,因作战勇猛,曾代理海州营参将。后剿捻有功,被清廷补授江西南赣镇总兵。王得胜有三大嗜好:舞刀弄棒、放鹰架鸟、唱曲听戏。他因病告老还乡后,即派管家王武涛进京从“三庆部”请来名角姚庆祥担任总教习,以及赵蓉芝、孙伯子、关庆喜等科班教师,在赣榆县欢墩埠的朱范村创办了“庆盛京昆科班”,是赣榆的第一个京剧科班“庆盛班”,也为全省最早。
王得胜从时任赣榆知县、儿子王佐良的欢墩恒聚油坊拨银280两,买下5间瓦房、12间草房,添置了练功罩棚、靠腿架子等设备,首次招收了“庆”字辈学童40人。半年后,又继续招“盛”字辈学童30人。两科学到一年,学员即初露锋芒。科堂新置办了衣、把、盔箱等,边学艺边演出。
总教习姚庆祥(1840~1928),原籍安徽,京剧、昆剧名角。青年时带艺投奔北京三庆班,工文武老生兼红净,得程长庚、卢胜奎诸前辈名家教益,艺业精进。他掌班时,挑选学徒极严,不合条件者一概拒收。他为人耿直,身体力行,亲手制订十大班规,防止陋习,奖罚分明。每日鸡鸣即起,亲到练功场说身段并陪着学徒打把子,一招一式分毫不爽,乃至学徒们登台演出亦必亲临把场。作为文武老生兼红净教师,姚庆祥传授了“三斩一碰”(斩黄袍、辕门斩子、斩马谡、碰碑)、《战太平》、《铁笼山》、《关羽显圣》等。经他教授的学徒成名者甚多,如其子姚增禄,成京剧名家;徒弟李洪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人称“活关公”;武生兼红净谢庆喜,红遍鲁南苏北。“庆盛班”期满后,其部分弟子受聘于当地商人继办的德义、长胜、同庆、金堂等科班中任教,姚庆祥不辞八旬高龄又在同庆科班任总教习。民国十年(1921)赣榆县青口镇成立京剧研究社,他每周三次去票房为票友说戏。先后传授了《六部大审》《太白醉写》《烧窑封官》《梅龙镇》《普球山》《祥梅寺》《摘樱会》等。他文武昆乱不挡,技艺精深,在赣榆县历时50年,培养出180余名戏曲人才。
文武花旦教师赵蓉芝,传授了京昆《白蛇传》、昆曲《乾坤福寿镜》、京剧《水淹四洲》等,如亲授弟子文武花旦朱盛桂、孔庆梅、正工青衣陈盛风等,皆名噪一时。铜锤花面教师关庆喜,传授的戏码主要有《敬德装疯》《探阴山》《战宛城》《九江口》等,出名的弟子有以架子鼓见长的花面田庆祥、赵盛和,韵味醇厚的铜锤苏庆利、汤盛之等。武戏教师孙伯子,传授的短打有《嘉兴府》《塔子沟》《铁公鸡》,长靠戏有《长坂坡》《收子都》《挑滑车》以及软硬见功的“八大拿”,即:霸王庄——拿黄龙基、独虎营——拿罗四虎、任丘县——拿毛如虎、一枝桃——拿谢虎、黑海坞——拿狼如豹、北皇庄——拿拿花得雨、叭蜡庙——拿费德功、淮安府——拿蔡天化。
在家颐养天年的王得胜,先后与其子王佐良,投巨资、兴庄园、购田地、置产业,成为苏北鲁南声名显赫、巨富一方的豪门旺族。新建的“王家大院”,共有三大建筑群落组成:家居宅院、休闲花园、宗族祠堂,而他的戏园子就坐落在宅院内。每遇儿女婚嫁、育子庆生、寿诞祭祖以及重大节日,王得胜都会把“庆盛班”召来演出。光绪二十六年(1900),恰逢王得胜76岁寿辰,仅“庆盛班”演出,就近一个月之久。
正因赣榆京剧薪火相传,名声远播,以至于竟被当成赣榆的“地方戏”。
一是科班多。继兴办全省第一个京剧科班“庆盛班”,之后又陆续办了“德义班”“长胜班”“同庆班”等5个科班。其中,“德义班”,由沙河镇驻地榨油作坊老板王克全,邀请“庆盛班”出身的老艺人赵盛和、汤盛之等,于1918年1月合资创办。地点设在镇西门外进香庙15间瓦房,招收学童40多人,坐科6年,培养了金德会、陈德义、吴德同、丁德美等一批京剧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大都加入外地剧团。1924年,科班期满告终。“长胜班”,由沙河镇驻地榨油作坊老板朱时麟,出资60两银子,邀请“庆盛班”老艺人赵盛和、苏庆利相助,聘请旦角教师朱盛桂,于1919年1月兴办,招收学童20人。开科3个月,朱时麟因生意萧条财力不济将科班折价转给本家朱秦宜。朱秦宜在沙河驻地有两座磨坊、一家店铺,接受科班后增聘教师胡秀义、荆顺福,续招学童10多人,并置办了全套衣帽把箱。“长胜班”办得风生水起,苏北鲁南争相邀请。可朱秦宜因家务缠身无心打理班务,只办了5年,于1924年腊月告终。培养的学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加入赣榆县京剧团。“同庆班”,1920年在青口镇北朱家圩成立,由朱三麻子发起,邀请庄二黑、张玉林等筹资500块大洋作为开班费,所聘教师都是“庆盛班”艺人,掌班兼摔打花脸田庆祥,老生徐盛春,旦行孔庆梅,小生唐庆奎。该科以6年合同招50名学童。总教习姚庆祥虽八旬高龄,但凡文武行当课必临场示范。因该科教师均为他亲授弟子,师徒合作授课,学童课业扎实。至1926年科班期满,田庆祥、谢庆喜另组戏班,邀请连科40多人,去上海虹口三官堂、南市光隆戏院营业演出,“同庆班”告终。“金堂班”,1921年,沭阳行商陈胜太见赣榆京剧发展势头好,便从庆盛、德义两科班礼聘关庆喜、孙伯子、朱盛桂、金德义等5位教师,在赣榆招收40名适龄儿童,带回沭阳后又续招10人,在庙头村成立金堂京剧科班。本来学制6年,无奈,不足半年,科班解散。5位老师便带着原来的40名弟子返回赣榆,并将学童并入德义、长胜、同庆3个科班。赣榆“戏校”,1960年3月,由县政府投资1.1万元在青口镇成立,孟宪华、姜志超分任正副校长,另有业务、文化、行政兼职教师6人,由出身于长胜、同庆、金堂3科班的王长杰、舒畅、石松樵、江秀玉、冯亚竹等任艺术教员,经试唱、五官、形体、政治等项测审,招收男女学员35人。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美术、音乐、书法、戏曲常识。到1961年底停办,共办学22个月。除5人被推荐到徐州戏校深造、4人被县京剧团录用,其余学员送回本县各中学插班继续学习。
二是剧团多。赣榆既有专业剧团,又有业余剧团。著名的有西张夏剧团、抗敌演剧队、芦阳区剧团、黑林乡农民剧团、班庄农村剧团、古城票友班、海头渔民剧团、赣榆县京剧团、青口镇柳琴剧团、夕阳红剧团等。如金山乡西张夏剧团,其前身为1920年由乡公所所长仲兆坚等创办的京剧票友班,40多人,但只能清唱。后东张夏村票友李玉树出资100大洋、乡公所出资200大洋,从上海购置戏装及把子响起,组建西张夏京剧社,聘请山东桂字科班艺人徐桂香、陈桂花任教练,从县城请来名票杨明祥打鼓。到1940年,又邀请原长胜班老艺人曹长泰、同庆班王同喜任教,遂改名西张夏农村剧团。爱国县长朱爱周于1938年成立的抗敌演剧队,有张伯扬、田韵秋、王同乐、张健喜、王奎英及5大科班50多艺人参加。芦阳区剧团、黑林乡农民剧团、班庄农村剧团、古城票友班、海头渔民剧团等皆为抗战时期成立。
三是自创剧目多。如抗敌演剧队排练了《反徐州》《生死恨》《忠烈图》,西张夏剧团根据八路军23团的事迹创作了《喜报耀门庭》《侦察英雄赵大胆》《反巫婆》《小仓山起义》《除奸记》,芦阳区剧团创作了《光明与黑暗》《送郎上前线》《光荣灯》《桐柏山民变》,黑林乡农民剧团创演了《胜利果实哪里来》《送郎参军》《一网打尽》,海头渔民剧团创演了《海上英雄是渔家》《乘风破浪》《渔家姑娘爱海洋》等。新中国成立后,赣榆县京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汗马城》《山乡平叛》《家庭公案》《海州湾》和古装戏《孽海狂澜》《梦中魁元》《徐福》等20多个创新剧目,其中,《汗马城》参加1979年全省京剧汇演并获奖,《徐福》1996年参加省首届青年戏剧节演出并获奖。
四是演出场所多。赣榆古戏台多为庙宇戏台,如洪福寺戏台、重光寺戏台、城隍庙大戏楼、前宫大戏台、地藏王庙戏台、孔庙戏台大吴山庙会戏台、古城村香火戏台、镇海寺庙会戏台等,均为公益性。至于营业性戏院,最早的露天戏院为1930年,由“庆盛班”艺人田庆祥会同青口人张昌林合资,在青口镇北圩子根建的“后戏院”。赣榆首座现室内营业性戏院,则是建于1934年青口镇中大街翟家巷的朱乾泰戏院,由朱乾泰酱菜厂少东家朱荫棠出资,可容纳600多人观看,直到1952年才被拆除。新中国建立后,县城先后兴建了京剧院和影剧院,其中,京剧院建于1961年,可容纳1000人观看,2002年拆除。影剧院建于1984年,有座位1500多个,为全省首批明星剧场,2016年拆除。
赣榆京剧团,是全省目前唯一仅存的县级京剧团。1950年初2月,“同庆班”老艺人刘同山会同赣马镇城里村名票世家子弟杨少奎,邀请“同庆班”刀马花旦王同喜,“金堂班”丑角孙金洪、武生孙金芳,“长胜班”武花王长杰、二花曹长太、花旦杨长贵、司鼓朱金奎、琴师许学富,以及徐州的旦角李韵秋、老生杨韵笙、小生杨韵良等,共计40多人,组建了胜利京剧团。10月,县政府接管,更名赣榆县京剧团。
成立初期,剧团一方面调动老艺人的积极性,组建艺术研究小组,另一方面整理、编创上演新戏。如结合土改、抗美援朝、三反整风等,分别赶排了时装剧《贫女泪》《唇亡齿寒》《将相和》等,并先后编演现代戏《老君炉》《大麻子连长》《红色风暴》《金山巨变》《铁骨红心》《牛门贵婿》等,古装戏《双合莲》《中秋烽火》《杨乃武与小白菜》《朱门孽债》《武松与潘金莲》《大闹无底洞》《三侠五义》等。1964年8月,文化部下达禁演传统戏和古装戏指示,剧团即赶排《飞夺泸定桥》《刘四姐》《赵一曼》《箭杆河边》《三月三》《柜台》《芦荡火种》《革命自有后来人》等一批现代京剧。1965年10月,剧团解散大部分人员,仅留18人成立文工队。1970年7月,重新恢复京剧团,并于1988年7月组建黄海艺术歌舞团,到苏鲁浙皖辽等地巡回演出,深受好评。2007年12月,赣榆京剧入选连云港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月菊》演出(上);赣榆选手参加全省京剧小票友选拔赛(中);《大树成荫》演出剧照(下)
更难能可贵的是,赣榆县京剧团还结合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先后创作了大型现代京剧《徐福》《海州湾》等,尤其是将当地的典型人物搬上舞台,如2016年以全国劳模法官姜霜菊、2018年以全国师德模范柏纪荣为原型创排的现代京剧《九月菊》《大树成荫》等,全市公演,好评如潮。
为真正实现百年赣榆京剧的涅槃重生,进一步培养新生代京剧人才,赣榆京剧团还在实验小学等学校成立京剧兴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