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整体论视角看日本教育模式特点

2018-09-18 07:34王茜
世界家苑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科书礼仪传统

一、文化整体论视角概述

文化整体论问题基于下面这个问题:“这一观念或行为,是如何与这些人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联系在一起的”。其目标是,让你把所研究的东西,跟其他与之互动的文化因素放在同一背景下。提出整体性问题,就是要探究联系。在整体论的要求下,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互动的结果,不存在所谓的A直接导致了B。

整体论追寻的联系,不光是简单的因果联系。还包括部分-整体联系、过程联系、隐喻联系、主题联系和并列联系。要探究这些复杂有趣的联系,我们必须求助于考古学、语言学、生物学和人类学多方面的知识。

整体论视角也有其挑战。一方面在于这些联系可能十分微弱,以致于不会影响到我们认为的必然产生的后果。另一方面,这种联系与研究者的研究力度和研究的精巧度密切相关。

二、日本教育模式特点

(一)日本礼仪教育

日本小孩子从会说话起就要开始接受家庭的礼仪教育,父母按惯例总要教会孩子说一些最简单的礼仪用语,并手把手地教会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进入幼儿园、小学后要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礼仪是日本中小学的必修课。在小学的礼仪守则上,有关接人待物的规则均写得清楚明了。走上社会后还要接受社会的礼仪教育,工作单位对新职员要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和礼仪训练,从发型、衣着、坐立姿势、鞠躬角度、打电话和接电话的口气用语与表情到怎样带路和开门,以及如何奉茶、如何与主管谈话等都有一定的规矩。许多单位还将厚达数百页的礼仪手册发给新职员,以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提高礼仪水准。此外日本还有不少团体和个人积极提倡和组织开展礼仪活动。

日本重视礼仪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从思想渊源上看,日本礼仪教育发端于两千多年前的贵族时代,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学对日本的礼仪教育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说,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自古就崇尚儒家文化,并十分热衷于对我国文化典籍的学习,儒家文化所传播的思想逐步成为日本道德和礼仪的理论基石。

其次从日本人的文化传统来看。日本人注重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保持其优良传统。以明治维新为例,一开始的“全盘西化”后被日本人摈弃,在延续传统还是走向西方的关键转折时刻,日本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维护传统,传承文化,保持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关键所在。

第三是政府层面。在政府层面,日本的天皇家族历来都有重视传统文化的传统。明治天皇父亲孝明天皇在给明治天皇的告诫中曾言“人君当以仁为本,仁孝为百善之本,仁则忠孝。当记仁德为处事之本,人君当以仁德为第一要务,人君所学之书当以论语为首的儒家典籍为主。以身为后,天下万民为先,昼夜不忘仁德之心。当以此铭记于心。”

第四是有识之士的推动。在遭遇西化冲击的明治时代,日本人选择了维护自己的传统、传承本国的文化血脉。维护传统礼仪的社会舆论一直没有间断,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向传统的回归,以小笠原流为主的传统礼仪流派纷纷挖掘礼仪精华使之得到弘扬,并积极参与到学校与社会礼仪教育活动中。

第五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主要表现在一系列的维护传统的教育政策的出台,学校传统礼仪教育迅速开展起来。政府层面为主要抓手,编写礼仪教材。政府层面邀请礼仪大师做礼仪普及。

最后是社会的礼仪教育氛围。在日本,不光是家庭、学校,社会上也广泛推行礼仪教育。传统礼仪流派深感自身历史使命的重大,纷纷著书立说,面向社会开设礼仪教室,致力于传统礼仪文化的推广。

(二)日本磨砺教育

日本的教育模式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者淘汰,故孩子在适当的时候,会参加夏令营,在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交通的无人岛上,生存一周,在这一周内,什么事情都必须自己干,包括自己生火,自己做饭,甚至连盐也要自己熬制,总之,这一周要脱离父母,脱离社会,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管理自己,学会关心他人,与人合作,并变得勤快、聪明,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种磨砺教育在思想渊源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次,与日本岛国地小物资少的地理环境有关。孩子们从小便被告知要勤奋,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再次,日本的磨砺教育历史悠久,如何日本的文化传统,为日本人所普遍接受。

(三)日本修身教育

修身教育是日本明治时期的重要教育内容,明治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不断强化修身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随着《教学大旨》等教育法令的颁布实行,国家主义思想、尊皇思想、忠君爱国思想不断渗入到修身教育中,尤其是天皇被神话以及明治宪法对天皇“神圣性”的保障,使得修身教育完全变成了“尊皇爱国”的军国主义思想教育。由于战后日本没有一个清算军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国际环境,旧的国家机器没有完全打碎,使得其在历史教育中,基本延续和秉持了“天皇神圣”、“尊皇爱国”的思想,从而不断出现首相、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否定侵略战争的现象。

(四)日本历史教育

日本投降后,因为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编写出适应战后新形势的历史教科书,所以便在战前的充满军国主义思想、皇国史观的旧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增补与删减,名之为“墨涂教科书”。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发生两次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日本文部省不仅利用审定之权,使教科书中的“侵略”彻底变为“进出”,而且还有意通过篡改历史事实、淡化和否定日本曾经进行过侵略战争的右翼教科书,用以教育和影响日本民众。在日本还有一种无形的事涉历史认识的教科书,那就是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言论。

另外,日本首相们的历史观以及他们的言传身教更是一本对普通民众影响极大而无形的教科书。首相们言传身教的历史教育,自然助长了日本全民右倾化。

对于日本人而言,承认自己是加害者要比承認自己是受害者难上千百万倍,这其中虽有人性的本然因素,但更是日本各种历史教育的结果。本来日本人在是非面前就是缺少正义感的。这种缺少并非说日本人全无是非观念,相对于中国人而言,日本人的是非观念具有很强的模糊性。

参考文献

[1]参见:[美]约翰·奥莫亨德罗著,张经纬译,《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72-98页.

[2]刘云.略谈日本的礼仪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10,17(01):124-125+123.

[3]刘瑞曦.当前日本的教育模式[J].青春岁月,2013(20):336.

[4]陈景彦,王丹.日本“尊皇爱国”教育对历史认识的影响——以明治时期的修身教育与战后历史教育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4,23(05):32-40+127.

[5]陈景彦,王丹.日本“尊皇爱国”教育对历史认识的影响——以明治时期的修身教育与战后历史教育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4,23(05):32-40+127.

作者简介

王茜(1997.08-),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当前职务:学生,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环境科学。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15级环境科学专业)

猜你喜欢
教科书礼仪传统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筷子礼仪
少年力斗传统
礼仪篇(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