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与规模的扩大,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已经是公司运营管理的必要手段,经过长期的数据及信息的积累与分析,在成本组成上非常关注原材料、人工、可变、固定费用等的数据逐步得以清晰和明确,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在成本组成上的细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质量成本管理中,降低质量损失,并对质量成本进行有效地、预防性的控制、对相关损失开展计算分析以及采取改进,将会给公司带来效益。G公司(匿名)在2017年下半年导入该项目,按ISO9000标准对质量成本分级制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根据GB13341《质量损失率与核算方法》对损失成本进行科目分类并核算质量损失率,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损失率
1项目概况
1.1项目目标。该项目主要有三大主要目标:一是实现全员参与成本控制;二是改变原有成本意识:三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为质量经营决策提供价值依据。
1.2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导入质量成本管理,推行质量损失率制度,在SAP系统中增加质量成本管理项目、QCC质量改进、KPI关键指标绩效管理等模块,来建立目标绩效分析制度,改进公司最为关心的现场、质量、市场反馈等问题。通过QCC质量活动圈来改进和控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改善过程可靠性,减少报废与损失,降低损失率,增加企业竞争力。
1.3 主要质量管理方法及工具的应用。本项目借助于先进的管理软件—SAP系统为质量成本的数据提取库,可在系统中快速查询中每个部门在产品实现每个阶段所产生直接费用和非直接费用(物料、产品领取)。生产工序的质量状况,建立跨部门项目小组并设立改进目标(如生产率提升小组、生产力提供小组等)、使用UMOS、Mini company、MPM等工具,提升效率、降低损失,对于存在的不良和未达标的由跨部门项目小组开展QCC活动圈进行质量攻关、工艺改进。采用KPI关键绩效指标法,将控制成本的科目与绩效考核挂勾,激发员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2质量损失率项目实施
2.1质量成本分类。公司根据ISO9000编制了《质量成本管理规程》文件,对质量成本分为3个二级项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损失成本,下设18项三级项目。根据GB13341--质量损失率与核算方法中的规定,将质量损失成本分为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及售后费用三部分内容。通过损失成本的分析对比,找出问题点所在环节,寻求改进点。质量成本统计分析。公司建立《质量成本管控规程》文件,明确规定了质量成本分类,质量成本管控中各部门的职责、质量成本统计方法,质量损失率的核算及分析方法,并明确了改进的时机。以指导各部门对质量成本的管控,降低质量损失率。公司的统计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SAP系统,包括SAP系统分中SD(销售与分销)、DD(研发数据)、PP(生产计划)、MM(物料管理)、FICO(账务管理)五大模块。每个新品导入时就对单个零件、材料在SAP系统中设置了产品代码、价格、消耗定额,可轻松获取新品研发过程、生产过程、售后各过程所产生的费用。生产成本外的其他费用设立费用科目代码,由财务统一入账。每个车间有专人使用SPC统计方法将产线的每日生产情况、质量记录输入共享平台的EXCEL统计表,可在统计表中快速查看到每个单品、每个工序质量状况。工序间损失的人工成本可根据统计表中损工时间(返工耗时、质量停工)计算得出(班组人数*损工时间*小时单价)。每月月初财务部成本会议导出SAP系统中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售后费用等质量成本科目进行归集,生产部的统计员统计上月内部损失成本,并将统计结果交给财务部成本会计进行统一的汇总,最后,由成本会计核算质量损失率。每月例会上财务部、品管部从不同角度通报质量成本、质量损失率,进行分析寻找改进质量的途径。
2.2关键绩效指标分析机制。公司在进行质量成本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后,将主要质量指标分解到部门、车间、个人,通过公司、部门、个人KPI关键绩效指标的测量,进行质量分析和改进。通过会议沟通反馈渠道,汇总分析业绩偏差原因,及时调整绩效目标,计划下一步行动改善措施。G公司将绩效分析分两个层次:一是公司层,公司领导对组织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和分析: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对公司规划、绩效进行讨论分析,明确战略方向、运营情况、费用管理等情况,为质量成本控制目标、质量改进和创新提供决策依据;二是部门级,职能部门对目标达成情况运用趋势分析、横向比较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整合的绩效数据和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查找不足问题原因所在,为寻求更经济、顾客更满意的质量水平提供依据;公司对绩效分析结果进行汇总及整理后,将通过各级例会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确保绩效分析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公司、部门、项目团队及员工。这样各部门、车间取得分析结果后将分别对所负责的关键绩效的变化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制订相应的对策、措施及改进计划,最终确保目标的高效实现。公司每月进行质量分析报告,通过对各品类产品的外购外协件、自制件合格率、百万件退货PPM、上线合格率及成品NQSU进行分析,并将它们与目标进行对比,发现存在的不足,并积极进行改进。
3 项目实施效果
3.1 项目目标达成情况。经过项目实施,公司在多方面获得改善:思想認识方面,实现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目标;原料成本方面,建立了高素质的采购队伍,设立专门小组进行采购计划价实际价比较分析;人力成本方面,通过标准化培训提高了员工实操能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方面,工艺得到了改进,技术难题的到了攻克。
3.2 管理效益。质量损失率制度的推行,使大家了解成本管理并明白成本管理不仅是高层领导的事,是和每个员工都有关系,懂得成本控制不仅仅能降低产品成本,还可以通过降低返工、报废、降低生产成本等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通过质量成本、质量损失率的统计分析,KPI关键绩效指标的应用,各品类组积极运用QCC质量活动圈等工具建立改善小组积极寻求改进质量的最佳途径,最为关注的现场问题、质量问题、市场反馈问题、员工素质问题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同时也引进了其他的先进工具,如umos、Mini company、MPM 等,继续在质量成本控制、降低质量损失率的路上寻找更多机会。
3.3社会效益。项目的成功推行,在前期设计开发阶段预防质量,降低了后期的损失成本,提升了产品一次合格率,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过程的材料损失、返工损失以及市场的维修率,从而减少了废弃零件的排放,减少了水、电、天然气资源的使用和对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境友好并与环境和谐发展。公司的项目实施后,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公司为此扩大了生产规模,劳动就业人数增加到500余人,并且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项目不仅为本公司带来经济增长,同时也带动了供应链的经济发展。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损失成本、减少了资源消耗,走出一条产品质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发展和环境高度协调统一的现代工业化道路,这也正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它有利于对我国节能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QC小组基础教材》,邢文英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
[2]中国质量协会.QC小活动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0.
作者简介
林兵(1978.07-),男,本科学历,秘书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质量合格评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