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规划因素的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

2018-09-18 07:34胡树志
世界家苑 2018年9期
关键词:交通拥堵城市规划对策

胡树志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随着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提出,城市发展速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由于城市发展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其中在城市交通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城市交通拥堵不仅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不便,更限制了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划;交通拥堵;城市病;对策

引言

城市交通关系到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效率和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交通拥堵带给公众诸多不便,使人们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城市高效运转和经济迅速发展,降低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交通承受的压力和挑战日益严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提升公众出行质量,必须将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放在重要位置。该文探究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提供借鉴。

1城市交通拥堵所展现的诸多冲突

1.1汽车产业发展与交通拥堵的冲突

历史经验显示,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腾飞时遭遇的“黑暗交通年代”,还是国内2/3城市出行高峰时经受的交通拥堵,都与小汽车的普及直接相关。2010年我国汽车产业产销量超过1800万辆,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我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9亿辆,其中小汽车1.94亿辆,全国私家车保有量已达1.66亿辆,平均每百户人家拥有36辆。从小汽车拥有量指标来看,1995年小汽车私人拥有量249.96万辆,2005年1348万辆,2015年14399万辆,每十年的增长率都是600%以上。随着小汽车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居民使用小汽车作为交通出行工具,超过了城市交通承载而导致拥堵。从产业转移视角分析,世界大城市如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等产业转移及交通拥堵的传递进程,交通拥堵是产业转移推动被转移国汽车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刺激汽车市场需求,导致汽车拥有量急剧增长造成的。

1.2城市机动化与交通秩序的冲突

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生活(市内)出行机动化要求也在提高,步行和自行车等传统出行工具不能满足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各种机动车。研究发现,居民收入从500元增长至2500元时,居民出行方式受出行时耗制约,会有65%的居民选择机动工具(摩托车、助力车、私人小汽车等)放弃传统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方式。由于我国快速进入小汽车时代,交通管理滞后、驾车人员的文明素质低、驾驶人的驾龄偏低、缺乏汽车文化和汽车文明的积淀进一步加剧了交通秩序混乱。

1.3“以人为本”与“以车为本”的冲突

“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加强对交通弱势群体的保护,而不仅仅是提供更多适应汽车出行需要的交通资源。国内大中城市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时,提出的口号是“以人为本”,但实际建设却是“以车为本”,往往倾向于片面的市区道路扩建,主要是机动车道扩建,对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往往是压缩的,很少考虑步行者的需要。

2城市交通拥堵应对政策

2.1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交通引领发展理念

为提高城乡融合发展,针对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结合城市自身条件预测未来城市交通需求,以此来提高规划长远性,并深化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改变传统的只满足交通需求的观念,使交通需求、资源利用及环境质量的有机结合,保持交通持续发展能力与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能力以及保障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之间的平衡,体现城市由传统规划向现代化城市交通规划的转型。为有效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间的合作和统一思想,制定符合城市自身发展的交通管理政策,以人为本,结合实际,还需要交通运输业和社会各行各业间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居民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城市交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保障。同时提高城市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深化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理念,调整交通规划从被动属性转向主动,变从属为平等,要求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辅相成,使交通引导发展的理念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共同促进城市交通良性发展。为适应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每个城市规划者都应转变原来城市交通规划落后的思想,参考先进城市在交通引导下的城市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城市条件来规划城市交通。政府各建设规划等部门都要注重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交通引领发展的理念,让城市交通规划更加优先、科學、合理、超前,使城市交通建设不在走弯路,进而促进城市发展。

2.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道路系统

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时应进行统筹规划,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城市空间的规划还要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近期与远期、地上与地下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以此来满足城市交通的长远发展。为防止城市中心区过度开发影响城市交通,应建立多个城市中心区,合理分散城市中心区功能,还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以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为主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为地面公交系统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运输效率,以此来整合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交通需求,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新型交通工具在城市发展时留有余地,并完善各个功能区的交通配套设施和道路规划。

2.3引进复合型人才,提高道路信息化管理

人才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城市整体的发展更应结合城市交通的信息智能化管理。政府不仅要积极引进城市规划复合型人才,用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为城市规划打下更加科学的基础,还需要专业的信息型人才,能有效处理各个规划间的信息数据,特别是能有效处理城市道路系统中复杂多变的数据信息,并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节约人力上的成本,让所有城市规划参与者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城市规划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对城市现代化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不仅能管理城市交通,还能预判城市交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是城市交通管理技术手段的重要标准,但对智能交通技术开发不能只注重先进性,还应综合考虑各方交通需求,使各个单位组织做到交通信息公开分享,让城市交通网络信息能服务更多群众,为城市整体规划与发展服务,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化技术合理运用在城市交通道路系统中,整合各方数据资源时应做到两个层面的能力。

结语

交通拥堵是由交通供需矛盾所致的一种交通损时,驾驶人明适应水平较高,否则将直接影响下游隧道入口段的暗适应过程。在调整隧道群连接段及下游隧道进口环境光照度时,应以尽量较少的“明适应”与“暗适应”的转换过程为原则,根据上下游隧道间连接段长度的不同,以保证驾驶人“顺适通过”为标准。在隧道间距小于50m的路段,建议在隧道连接段设置遮光棚或将上游隧道出口设置成照度渐变式出口,显著降低隧道间环境照度,缩小前后隧道洞内照度和隧道间照度差异,减轻驾驶人视觉负荷;当隧道间距为50-100m时,对下游隧道进口照明值的设置进行适当折减,设置成照度渐变式进口。

参考文献

[1]张新华.浅谈中小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2016(6):189.

[2]王克强,马祖琦,石忆邵.城市规划原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威海市环翠区交通局)

猜你喜欢
交通拥堵城市规划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特种车辆在城市交通拥堵中的现状及建议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重庆市交通拥堵整改问题研究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