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安
一个故事,令我想起了几十年前,祖父对我讲过的一段话。
一位成功人士回到家乡,某天一早到县政府办事,在一楼大厅里看到一位熟悉的朋友。這位老兄二话不说,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其背后,一把将其抱起来,原地旋转了一圈。当时正是上班高峰,引得很多人围观。朋友完全不知所以,站定后,满脸通红地掉转身,瞥一眼,招呼没打一声,就走开了。那位老兄张开嘴想说什么,朋友已经走远了。
事后,老兄愤愤地讲那位朋友的不是,说什么,认识多少年了,当个小领导,至于那么摆谱吗?抱他是说明我们感情不一般。
但有人对此表达不同的意见,你与人熟悉是事实,但不能因为熟悉就不顾场合,不考虑方式。那天毕竟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那么多下属看着,人家不发火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再对你表示什么好感呢?熟人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也要讲礼。
想起小时候,我常侍候在祖父身边。祖父是文化人,待人谦恭热情,家里少不了客人。有些人几乎每天必到。因为熟悉了,我常常做些小动作,比如用粉笔在客人背后写字,把人家帽子囥起来,有时甚至大名小号地称呼对方。
祖父见此,只用眼睛瞪瞪我,待客人走后,祖父会好好教育我。祖父说,别以为人家是常客,就不尊重人家。对待每一个熟人要像第一次见到那样,恭恭敬敬,彬彬有礼。你与人家动手动脚大名小号,人家当面不说,背后会说这个小孩不懂规矩,家教不严。
那时还小,祖父的话可能就是马耳东风,根本没往心里去。及至长大走上社会,所见所闻文章开头的故事,真是不少。但大多数人不以为然,以为熟不拘礼,既然是熟人是朋友,要那么多规矩干嘛,甚至认为,礼多了,反而生分。
想法支配行动,所以,老熟人老朋友走到一起,大话粗话多了,恶作剧也多了,熟人间因此疏远者有之,朋友间因此反目者也不鲜见。
现在想来,祖父的那段话,可归纳为四个字:熟人生处。意即对待熟人要像对待陌生人一样相处。
熟人生处是说给熟人以足够的尊重。有人说,熟不拘礼。是的,既然是熟人,没有必要囿于礼,讲究一招一式,但是,不是不要礼,更不是可以随意地不尊重对方。有的人,在聚会时,以为是熟人,行为上随便不说,还动辄揭别人短处以至隐私。俗话说得好,言不揭短,打不伤脸。树要皮,人要脸。给熟人足够的尊重,才能熟而不俗,友谊长存。何况,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你揭别人的短处,别人岂会善罢甘休,一来二去,伤了感情,伤了友谊,最终伤了自己。
熟人生处是说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以为是熟人就粘到一起,挤到一块,两天不见丧魂失魄,三天不见如丧考妣。电话一打就到,信息一发就回,否则,声色俱厉,怒气中烧。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怎么可能一喊就到,整齐划一呢?熟人也要给对方以时间和空间。
熟人生处是说要对对方持有敬畏感。生活中,遇到陌生人是常有的。与陌生人坐一张椅子,处一室之中,也是正常不过的。一般情况下,或招呼,或不招呼,或互通姓名,或不通姓名,或大致了解对方情况,或默默不语。很少有人在陌生人面前夸夸其谈,无话不说,问东问西。之所以如此,是对对方保持敬畏感。那么,对待熟人也要有敬畏感,既敬且畏,言所当言,行所当行。
孔子在熟人生处上做出了表率。《论语·乡党》记载:“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意思是说孔子见到服丧的人,即使是亲近者,也必定改变神色,表示同情。见到戴着礼帽的人和盲人,即使是熟人,也必定礼貌相待。
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得以礼相待。
熟人生处,于人表示出尊重,于己体现出风度。
(常朔摘自《南京日报》2018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