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疆中亚留学生非言语传播情感现状

2018-09-18 09:44沈婷婷
现代交际 2018年10期
关键词:情感

沈婷婷

摘要: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数量增长明显,新疆与中亚地区的历史渊源和两地人民间的情感联系,为我们来疆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非言语传播角度入手,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教师非言语行为传达的情感信息和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情感 非言语传播 中亚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196-02

在对外传播中,具备情感因素的传播,犹如插上了双翼的骏马。在理性的规约下,以柔克刚,软硬兼施,做到收放自如的传播,视之为传播的理想状态。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传播,是人际传播,也是国际传播。影响留学生学习情感的因素如焦虑大、信心不足、动力弱等情感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体验。

一、非言语传播

人际交流过程中情感的表达和调节方式,不仅局限于言语交际,通过非言语传播表情达意的比例,可能更甚。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Merabian,1967)总结出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词语+38%语音+55%面部表情。

这个公式印证了大卫·阿贝克隆比的名言“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与霍尔“时间会说话”“空间会说话”遥相呼应。中国两千多年前也早已注意到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孔子提倡与人交往时要先“察言观色”,见什么人做什么姿势。荀子提出:人们要“礼恭”“辞顺”“色从”而后才能交流。时至今日,我国的语言教育、语言学习,也更多依赖非言语行为,进行隐含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传播。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卡克·贝克(Beck,1997)的观点,非言语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动态无声传播,②静态无声传播,③有声传播。本文在贝克的划分基础上,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分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亚留学生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情感传播现状。依据卡克·贝克对非言语行为的功能划分:象征性、说明性、感情表露性和调节性,重点研究其情感传播功能,针对情感表达,并伴随的补充和润色语言,对课堂师生交际行为进行调整的功能。

二、来疆中亚留学生非言语传播情感现状

目前,中亚来华留学生规模日益扩大,近几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数量增长明显,中亚来华留学生群体在全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来疆留学生人数每年呈30%的速度增长。由于先天的地缘优势,中亚留学生来华首选的留学地是新疆等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新疆与中亚地区的历史渊源和两地人民间的情感联系,为我们的来疆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動态无声传播符号中的情感

1.目光

中国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西方人说“眼睛是灵魂的窗口”。眼睛动作是非言语交流中最为重要的沟通方式。教师非言语行为中目光指的是俯视、注视、仰视和瞥视等类型,关注程度较高的是注视。

教师视线,要做到均衡分配,对学生一视同仁。M·伦内尔斯调查发现,如果把教室空间划分为九部分,纵横各有三个部分,那么左列和右列中间部分以及中间靠近讲台部分的学生平均成绩要高于其他部分学生。他解释认为,教师与这三部分学生视线接触的时间比其他部分学生时间长。这种视线接触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和期望。

2.表情

发生在颈部以上各部位的情感体验、反应即是面部表情,在体语学中,表情就是指面部表情。表情在教师非言语行为中表情达意占较大比例。学生对教师情绪的互动、反馈,大多依赖于教师的面部表情。在访谈过程中,学生大多表现出对表情丰富的教师的喜爱,认为这类教师更易于接触和了解。

3.动作

动作指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手势动作以及肢体动作。在体语学中,面部表情常与身体动作并列。这部分的非言语传播功能,在教师非言语传播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借助手势指导学生的发音声调。该行为深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教师在拼音教学过程中对该行为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好,能很快根据教师手势的动作,调整发音。部分老师也借助箭头等图示向学生解释发音规律。该手势动作在师生人际互动中情感呈现正面倾向。

“打响指”在留学生看来,有吸引对方注意的含义,或者突然有想法的临时性肢体动作。但是根据教师礼仪规范要求,该行为反映的内容是消极影响,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和自身不庄重的表现。

长时间久坐讲台上,与学生空间距离远,师生间距离无明显调整和变化,会导致课堂后期学生出现疲倦、懒散懈怠、无紧张焦虑感。

4.时间

时间指教师在课堂上对时间的处理。考察维度为是否按时上下课和课堂教学内容节奏安排。

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安排基本合理。因中亚留学生为线性时间观,认为规定时间内只能专心做一件事情,对时间使用效率要求较高,因此相当反对拖堂行为。

课堂节奏安排方面,个别班级学生汉语水平个体差异明显,就是教师们常说的“两极分化”现象。针对这样的班级,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很难调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知识点讲解的时间也不好分配,尤其是在新教师和年轻教师课堂上,情况尤其明显。

(二)静态无声传播符号中的情感

1.空间

根据霍尔的研究,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分为四种情况: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通常师生距离为社交距离。在课堂非言语行为中,又常表现为师生距离的扩大和缩小。

中亚留学生重视自身独立空间,领域意识比较强烈。同时,学生对师生距离缩小而产生的紧张感、喜恶情况因性别而异。女生希望缩小与教师的距离,尤其是女教师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近距离关心和帮助,会增加她们与教师的亲近感;而男生较少表现出这方面的意愿,更多地希望与教师保持社交距离和个人距离。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教师态度的预期影响他们在班上选择座位,那些预期教师采取否定态度的学生倾向于坐在离老师最远的座位上,而那些寻求赞扬的学生则倾向于坐在离老师较近的座位上。

2.着装

着装是教师的“第二皮肤”,无声地传播着衣着者的个性、气质、心理状态等信息。多数教师在着装方面基本符合教师行为礼仪规范,举止端庄大方,衣着整洁自然,能够给学生以亲和力。如果教师勤换衣着,或者改变发型,或画一些淡妆上课,学生立刻会发现教师的变化,并且在课堂上表现出比往常积极的状态。在大型表演或庆祝活动中,教师着盛装或以表演者的身份出场,能更多地获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3.沉默

在人际交往中,沉默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包含多种程度不同的信息,常常作为语言符号的补充,反映语言符号隐蔽的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采取沉默行为,有诸如表达默认或是赞成的功效。这是沉默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教师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沉默,会促进师生间情感交流和课堂活动的有序进行。但是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沉默的消极意义。沉默时间过长则容易引起周围人的不适感和不必要的关注。

(三)有声传播符号中的情感

有声传播符号指副语言,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功能性发声,如笑声、哭声、叹息声等;另一种是伴随有声语言出现的语音特征,如语音、语调、语速等。教师副语言行为研究大多集中于伴随性有声语言。

语速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课堂内容,有意识地加快或者放慢语速,使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接受信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动力。

在语调方面,重点考察语调变化和情绪化的语言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调变化运用频率较高。在情绪化语言风格方面则相对较少。教师通过使用语调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调说话重点,增加情绪感染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等。

三、结语

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中,肢体语言的丰富程度这一考察因素对情感的传播效果最明显。学生对课堂上教師肢体语言以及表情的丰富程度,都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其次是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观察发现,师生空间距离的缩小,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刺激更大。学生由距离缩小产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调整课堂秩序和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反之,师生距离的扩大,增加了师生间的疏离感和空间距离,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倾向,侧重尊重的情感,而缺乏亲近感。

由目光、时间、着装、沉默和副语言等非言语行为传播的情感,则大多呈正面、积极的倾向。在这些方面,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和沟通交流,便可很快消弭个别不适当行为引发的不快,学生对这些方面的要求相对宽容,教师行为表达也大多规范、积极。因此,非言语传播情感现状整体呈正面、积极情感倾向。

教师群体中,性别因素对师生情感影响较大。女性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刺激比男性教师更有优势。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于男性教师,以尊重和敬畏为主,对于女性教师,则以喜爱和亲近居多。相比强硬和严肃的课堂管理,学生更偏向于平易近人、亲切随和的师生关系。

从教师年龄方面观察,中年教师的教态和教学模式已相对固定,学生反感情绪较少,适应程度高;年轻教师的教态灵活多变,教学模式调整幅度大,学生适应时间长,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相对活跃积极,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能力明显提高。

从接触留学生群体经验方面观察,常年接触留学生群体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表现更自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突出,处理方式游刃有余;初接触留学生群体的教师,非言语行为表达略显生疏,这是就年轻教师而言。而中年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调整速度快,课堂把控能力强,课堂内容进行有序、完整,学生情感接受速度快于年轻教师。

参考文献:

[1]乔纳森·特纳.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余霞.传播心理学笔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周鹏生.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简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0.

[7]李建军,刘会强,刘娟.理性与情感传播:对外传播的新尺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5.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情感
体会审美的情感等
情感
台上
情感体验
基于情感特征的用户聚类分析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我的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细节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