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合理化机制研究

2018-09-18 09:44何兴阳
现代交际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

何兴阳

摘要:本文通过对14名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材料,利用分析软件NVivo 7,对当前大学生为何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活动作深入思考。研究发现,他们在合理化自身行动时,一是通过“内在路径”,形成“内在合理化机制”,从自身寻找理由,主要是志愿活动有利于自我发展;二是通过“外在路径”,形成“外在合理化机制”,从与志愿活动相关的方面寻找理由,主要是有利于找工作,促进社会文明以及获得荣誉等。本文还讨论此次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活动 合理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5;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134-02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质的研究方法为主,运用质的研究资料分析软件NVivo 7,对14名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所做的深度访谈资料进行类属分析,我们的编码分为三个阶段:开放式编码(一级)、轴心编码(二级)和核心编码(三级)。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尽管有较多学者以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但主要是探讨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障碍或激励因素及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现状、不足、影响等,如胡俊、郑莉君、王倩(2011)强调志愿者行为动机是洞悉志愿行为的重要因素;刘和忠、吴宇飞(2011)提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志愿者自身的问题、志愿者组织的问题等诸多问题;周围、刘继勇(2000)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具有自愿性、目的性、两重性、服务性、多样性等特点。国外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对志愿者的管理以及志愿者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研究,Virginia S.Harrison,Anli Xiao,Holly K. Ott,Denise Bortree(2017)认为积极地管理策略有助于志愿者的参与和对他们的OPR结果评价,而Pamela Wicker(2017)则主要从体制的角度研究志愿者招募和保留以及绩效管理等主题。

综合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大学生志愿者比其他职业人员更踊跃参与志愿行动,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使自已的积极参与“合理化”,但对合理化的方式或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本文分析2017年对14名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所做的深度访谈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性的回答。

三、积极参与行动合理化的“内部路径”

将参与志愿活动与自我发展相结合。

(一)提升综合素质

自己才大一,课程安排比较少,时间挺充裕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多地丰富自己的大學生活。(被访者3)

在参加志愿活动中,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比如我在自然博物馆做志愿时,就学到很多关于恐龙、生物进化、物种起源等的知识。(被访者5)

我觉得参加志愿活动可以拓宽我们的交际圈,在学校我们可能只会和本校的同学打交道,但参加志愿者的人来自不同的学校,这样你的交际圈就能拓得更宽,说不定还可以找到你的另一半哦!(被访者8)

我主要是想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我老家是偏远的山区的,说白一点,也就是没怎么见过大世面,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感受一下大场面、大制作,比如我参加的国际马拉松环球赛(重庆站)志愿者服务中,不仅增强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也变得更加积极开朗,不再那么腼腆。(被访者12)

在参加志愿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同时也要懂得沟通的技巧,这样才能把志愿工作做好,记得有一次在志愿服务中,因为自己特别注意礼貌用语,因此在服务时,也得到他们的表扬,挺开心的。(被访者13)

(二)积极适应社会

我在学校是学医的,相对其他人来说自己的专业能力强一些,我在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中也会尽量尝试将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比如为他们提供一些安全方面的指导。(被访者7)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学校里学习,是比较脱离社会的,进入大学,我想我们应该体验社会,志愿活动可以增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因为在活动中要求我们灵活一点,要想办法怎样把服务做好,这是能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的。(被访者1)

我记得我第一次到自然博物馆参加志愿活动时,因为是第一次对情况不熟悉,老是犯错,但当时带我们的老师很负责,一个一个地把我们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改正,我可能是比较上心一点,把老师提给我的问题都认真解决,我再去博物馆时,情况就大为改善,后来因为自己能力的增强,老师还让我当志愿活动的组长,在办公室协助老师处理一些问题。(被访者13)

(三)获得精神满足

大学生通过积极志愿参与,在奉献他人,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满足心理需求、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一天中最开心的事就是每次在帮助别人之后说的那一声“谢谢”,尽管比较累,但也值。(被访者2)

有一次我在博物馆工作时,看见有一个小朋友,他的周围没有大人陪着,我猜他可能是与大人走散了,于是我赶快联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小朋友送到办公室,并让其他志愿者安排广播站进行通知,最终,小孩的父母赶来将小朋友平安带走,当时小孩的父母真的是“千恩万谢”,博物馆的领导也表扬了我,那种满足与自豪感真是无以言表的。(被访者9)

我身边有的同学认为志愿活动就是植植树、种种花什么的,其实我们真是应该多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反正我在参加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活动中,听到老兵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还是挺受感动和鼓舞的。(被访者10)

四、积极参与行动合理化的“外部路径”

(一)有利于找工作

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都会考虑有过志愿服务的经历,这对于大学生来说,自己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学习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对自己毕业以后找工作也将具有很大的优势。

不说别的,至少以后自己找工作时简历上社会经历一栏还是有可以填写的内容的。(被访者5)

学校学习的内容都是理论化的,从活动中获得的社会知识或许比书本上的“死知识”更有用。(被访者14)

加入志愿活动很简单,大家都可以报名,没有特别的限制,除开有些活动要求掌握相关的技能外,大多数志愿活动我们都能参与并且有效地完成。(被访者2)

有些志愿活动是很正规的,在里面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比如我大一加入的“青志协”社团,就学到诸如摄像、制作、策划等知识,嘿嘿,尽管学的只是皮毛(笑)。(被访者9)

现在国家不是积极号召青年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嘛,政策什么的也都支持,再说以后企业可能也会看重这一块儿的。(被访者3)

(二)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现在社会人们变得很漠然,对很多行为都是视而不见,我反正不一样,我是看见就说,我有一次做志愿者活动时,看见有个中年大叔在吸烟,这是公共场所不说,他吸完后还乱扔,我当时直接叫他捡起来,还说如果不捡起来就让工作人员罚他的款,我是学生他也不敢拿我怎么着,有些事就得我们大学生去倡导,不然这么多年教育白受不是。(被访者1)

现在志愿者肯定是以年轻人为主吧,咱们年轻人就应该学习老一辈们,要当时代的先行者才行,有人不是说过嘛,“不积极向上,努力发展,那还能叫年轻人嘛”。(被访者4)

(三)获得荣誉或奖励

我记得我们学校是规定每个同学必须完成一定时长的志愿活动,好像是48还是56个小时来着,反正没完成就不能毕业,所以要积极参加喽。(被访者6)

我听说完成志愿活动次数多的话,在每年的评优评奖中可以评个优秀志愿者标兵什么的,毕竟也是一种荣誉嘛。(被访者5)

做志愿者的时长可以转换成两个学分,我大一大二选课少,学分不怎么够,主要想参加志愿者获得学分,当然同时也丰富下自己的经历吧。(被访者9)

我听说献过血的人,在自己生病需要大量输血时,好像不需要收取输血的费用,所以就和朋友一起去献血了(尴尬)。(被访者9)

五、讨论与结果

本次研究得出,志愿者主要以“两条路径”对其积极参与行动进行合理化解释。

一是 “内部路径”,即建构“内在合理化机制”,将参与行动合理化。二是“外部路径”,建构“外在合理化机制”,将参与行动合理化。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与以往关于志愿活动参与的研究相比,在理论范式和方法上具有创新性,以往对志愿参与的研究,其理论范式是“社会事实”范式,既通过研究揭示参与障碍的客观性;但本研究的理论范式是“社会定义” 范式,以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及其参与理由的自我建构性为主。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是,研究发现的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合理化的“两条路径”或“两个机制”,这对相关组织部门更好开展志愿活动,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一)“内在合理化机制”及启示

大学生志愿者在合理化自己积极参与时,利用“内部路径”寻找许多恰当的理由。因而,通过借鉴积极参加志愿者的大学生的观点,针对大学中仍然存在的对志愿活动不积极甚至从没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同学,要想动员其参与志愿活动,也应从同一路径,即“内部路径”进行构建,让他们认识参与志愿活动的内部合理性。例如,让他们知道,多数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的真实感受,参加志愿活动不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发展,而是能够促进自我发展。

(二)“外在合理化机制”及其启示。

从与志愿活动相关联的诸多方面去寻找积极参与志愿行动的理由,也是大学生志愿者在合理化自己积极参与行动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部分大学生之所以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是看到志愿者活动功利性的方面,针对这一不足,笔者认为,首先,大学生志愿者应当首先认清志愿者的本质含义,懂得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无偿性,真正为志愿而志愿,努力服务好他人,做好工作。其次,要避免盲目跟风现象,有些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要求很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水平,避免盲目报名而不能胜任的尴尬。最后,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综合能力,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细节意识,就像当时一位老师所说的:“如果明天我要到某个地方去参加志愿活動,那么我就应该提前了解它的一些历史,它周围的吃住情况,甚至到那里去的交通方式,要坐哪几路车等。”

参考文献:

[1]覃芳芳.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动机激励研究[J].现代交际,2016(2):137.

[2]卢平,谈杰.非志愿者不参与志愿活动的合理化机制研究——对14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2):25-28.

[3]温慧,徐若仪,吴晓芳.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因素分析——以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4):243-244.

[4]周围,刘继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197-199.

[5]胡俊,郑莉君,王倩.基于功能理论的大学生志愿者行为动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4):124-128.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