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平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偏僻的小山村,后来又在乡镇工作十多年,分管过民政工作,从小到大感受和看见过太多的贫穷与苦难,于是我有了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一颗倔强的心,也怀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后来我调到县城,虽然离开了农村,但农村的贫穷落后依然刺激着我敏感的神经。
我有幸被组织部分配到帮扶村四门镇上湾村挂职第一书记,按照县乡工作部署,我和驻村干部、村干部商议,因地制宜制定村级整体发展规划,因户施策制定贫困户帮扶计划,并付诸实施。挂职的两年中好多人都劝我:可去可不去,两面逛多好。但我还是尽量到村开展工作,作为一个大山的女儿、曾经的乡镇干部,我很适应农村工作,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欣喜,那里有最纯朴的感情和广阔的舞台。因为热爱,因为信仰,所以乐此不疲。我以村委会为客厅,以简陋的村工作室为卧室,以农民为自己的家人,度过了难忘的两年挂职扶贫生活。
有梦是幸运的,但追梦的路途却是艰辛的,不时还会有危险相伴。前年严冬,我去包家庄学校给留守儿童送书籍等物资,沿路看见几辆车由于路滑翻倒在路旁,但是一心想着贫困孩子的未来,面对危险没顾上多想,一路前行。途经当地的镇政府时,才请求乡党委书记让我换到带防滑链的车上,继续前行,活动结束时,看着冰雪湿滑的道路,我才感到后怕。在和校长的谈话过程中,我了解到本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地少贫瘠,当地百姓搭伙在外地医院打工,传染上了疾病,返乡后又传染给家人,使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日子更加艰难。我分析了当地情况:气候潮湿,柳条资源丰富,具有柳编历史,特别适合发展柳编产业。于是我联系学校的校长召开家长会,发倡议书,号召家长带头发展柳编,并帮助当地妇女杨秋红带头建立“秋红种植合作社”,现场培训柳编技术,合作社收购柳编产品、联系销路。同时,动员能走出去的妇女在妇联的统一组织下,从事家政服务,挣钱养家。
看过太多的不幸之后,我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限,开始认真思考妇女问题,我认识到大多数人贫困的根源在于观念,她们大多只关注眼前的一点点实惠,习惯了“等、靠、要”,而对深层次的贫困原因没有觉悟。于是,我奔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向社会各界声援解决基层妇女儿童的实际问题。在兰州召开的农村留守妇女研讨会上,面对众多的专家和记者,我透彻地分析农村妇女的现状和需求,建议多举办心理培训班,帮助她们走出自卑,树立致富的信心。
力能所及地做一些实事之余,我日夜思考着如何用思想和文字更深刻地表现精准扶贫这个重大主题?于是,我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为精准扶贫呐喊助兴。我自编的快板《武山妇女群口快板赞十九大》,在兰州演出两次。县扶贫办的副主任看到该节目后,希望我再编写一个关于精准扶贫的快板,于是我又编写了鼓舞人心的《武山群口快板助力精准扶贫》的解说词。
我始终关注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变化,为农村的变化喝彩,为农民的期盼呐喊,关注着那些面对贫困依然乐观的人群,关注着他们的酸甜苦辣,从他们朴实的生活中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武山縣民警常鹏图5年时间花6万多元救助铁路沿线的116名留守儿童,为此我写了《平凡人,非凡爱》,在《甘肃妇工》刊登。洛门镇妇女闫新梅送4个儿子去当兵的事迹,深入采访后写成《十年送四个儿子去当兵》在《现代妇女》发表。
农村是一幅永远绘不完的画,基层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农民是一群永远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我怀着赤子之心,为精准扶贫助一份微薄之力,犹如一滴回归到大海的水滴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一滴水不忘大海的恩情,我将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