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丽馨
摘 要:新媒体发展已深刻地嵌入现代社会之中,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新时代的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应善于在新媒体平台的支撑下,应对现实需求,主动融入新媒体,遵循我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规律,认识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社会属性,进而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的新框架。
关键词:研究生;资助育人;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8-0069-02
一、问题提出
伴随着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改革,一些新的概念、新的现象、新的问题在高校研究生资助的过程中不断被提出,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研究的不断普及深化,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助力社会发展。纵观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结合针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基于此,将新媒体研究作为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效果的一个观察切口,从现实层面思考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构筑发展框架。
二、现实需求
新媒体属于社会存在、属于生产力范畴,本身没有价值观色彩。在一定意义上,如能正确地借用在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中,既能够有效地拓展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空间维度,提高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时效性,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覆盖面。
(一)新媒体是一种更加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活动范围被大大拓宽,社会价值观念和人的互动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 从本质的角度来说,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形态,建构人类数字化、网络化和个性化的交往方式,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对人的功能进行延伸。互联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类型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环境下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传播和交流方式。就目前来说,我国各大高校利用新媒体媒介开展研究生资助育人活动还比较少,有的尽管结合了新媒体的特点,但只是停留在借助新媒体发布政策的模式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形式而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导致了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活动新媒体载体的利用率低的问题。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角度透视,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新媒体实践活动是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模拟,源于现实中的原型,反过来作用于网络下的传统社会生活,达到超越现实实践活动的效果。
(二)增强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新媒體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渠道、内容、传播模式,改变了高校师生对信息接触和获取的方式,客观地说,也是对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创新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整个高校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工作重点并不在于各种物质形式的奖励发放,而在于资助完结之后的后续工作,尤其是宣传教育工作。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在2017年全国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会议上分析了当前学生资助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要求学生资助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全面增强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2]。
为整体推进育人理念更具导向性、育人内容更具多样性、育人方式更具直接性和育人过程更具适应性,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发现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盲点,将资助育人精神、理念和发展方向呈现于新媒体环境之中,发展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路径,不断实现传统资助育人的转变,推进资助育人的信息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不断提高资助育人的深度和广度,为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空间。
(三)推进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社会化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不仅仅是立足于高校,更重要的是着眼于社会发展,就当前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实践活动状况而言,传统的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正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对于与高校研究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实际关注较少,既内容同质化严重又不能扩大社会影响力。
新媒体的出现使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社会化有了一种新的途径。从其特性的角度来说,新媒体以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为支撑,以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传输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环境,促进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活动的内容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校园化走向社会化,呈现出多样化、大众化和社会化的倾向。在新媒体平台上,高校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融合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文化理念,与社会进行全面的交流、吸收和融合,加速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社会化进程,不断拓展研究生资助育人活动的社会范围和深度。
三、框架构筑
构筑新媒体下的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需要突破当前困局,明确新媒体背景之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机遇,认识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站在研究生教育的需求的视角,深刻认识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社会属性,依照“认识—视角—方法”的路径原则,通过系列环节和相关要素达到目标。恩格斯说过:“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3]。
(一)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
新媒体从1967年出现,一直到今天的互动传播,形成了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呈现传播特征的高交互式和多维度,传播方式的高覆盖性和快捷性,传播内容的高概况性和丰富性,使得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传播方式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适应新媒体下的思维要求和行动策略,通过数据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呈现新媒体传播趋势,从传播特点,学习、应用和借助新媒体对研究生资助育人活动的宣传、推广和发展。重新审视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活动内容和传播体系,促进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内容的价值延伸和增值。通过新媒体转变研究生资助育人内容的呈现方式,促使活动模式从线性走向多线性。
看到新媒体为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注入活力、丰富和创新方式的同时,应意识到新媒体所拥有的一些独特属性在一定层面上也会使其在运用于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时产生的多元意识形态等一些问题。关于新媒体的双重性影响,关键在于找好“熔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新媒体的时候,必须同时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要坚持两点论。
(二)围绕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高校研究生思想动态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及空间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他们已经成为新媒体受众的主要群体。新媒体被高校研究生广泛接受,使高校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得以提升,并作为高校研究生获取外部信息、展示个人风采、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而存在。这很大程度地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是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要变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把能够满足研究生对自我主体的发展的诉求作为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现实环境中应通过增强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利用新媒体促进研究生的思想观念、现实诉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化,通过研究生资助最终实现育人效果。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要以立足研究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坚持研究生实际需要和研究生资助育人内涵相结合来提高研究生对研究生资助育人活动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以相对长远的眼光和宽阔的视野来明确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发展宗旨和目标;以独具特色的理念来设计和制定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标识和发展模式;以多样的文化活动内容来充实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外在形象,使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内涵的价值性和实用性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认识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社会属性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如从经济学的角度界定,它实质上成了处理资助工作中的各种关系、理顺资助工作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实现资助目标的一个基本的平台。按照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社会的本质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正如陈秉公先生所言,提升学生资助效果是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利益追求。因此,在以信息传媒为纽带的社会中,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过程中在增加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注重新媒体管理规则的应用和创设,净化媒体信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寻求研究生资助育人活动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新的实践方式、新的认知模式、新的认知成果在社会活动与认知中组装而成,研究生资助育人社会化成果得以展示,以最新的社会成果引导受众群体对研究生资助育人进行选择和认同。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一定要促使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社会性得以发挥。能够对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社会行为以及活动进行变革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依靠外界的制度、模式与机制进行外界约束,二是依靠人的理智、才干与情感进行内在超越。
资助育人工作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是未来高校相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4]。立足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围绕研究生的现实性需求,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在研究生资助活动中善用新媒体的力量,找到研究生资助育人的着力点和结合点,探寻新媒体在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中运用的路径,切实增强吸引力与实效性,都亟待我们去重视、探索。
参考文献:
[1]新媒体[EB/OL].[2017-08-14].https://baike.baidu.com/
item/%E6%96%B0%E5%AA%92%E4%BD%93/6206?fr=
aladdin.
[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召开2017年全国省级学生资助
管理中心主任会议[EB/OL].[2017-08-28].http://www.
xszz.cee.edu.cn/gongzuodongtai/zhongyang/2017-02-22/
2908.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4]刘东胜.新媒体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J].南京理
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