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刚 杨桂燕 赵运林
摘 要:“环境生态学”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多,系统性强。传统的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地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科研态度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标。因此,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以考促学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该模式包括自学设计、创新设计、论文撰写、平时作业、课程笔记、课堂表现、小测试及期末考试共8个模块,从课堂到课外、平时到期末,有针对性的、及时的、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真正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考核方式;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4107(2018)08-0039-03
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下,高校对基础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基础课程的总学时被不断缩减的问题越发突出。且存在“考试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学;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1]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的目标和效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学质量,而课程考核方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的重要因素之一[2]。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更不能兼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设计等重要能力。传统考核方式引导的教学方法更是不能有效地反应教学质量。近年来,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高分低能等现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活动,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为了防止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脱节,更好地发挥考核方式对教学方式的促进作用和反馈作用,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环境生态学”这门课程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3]。它是由生态学分支而来,基础知识点较多,应用及创新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良好地促进该门课程教学达成预期目标,因此,本文提出“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一、“环境生态学”课程现状
(一)知识点多、难记忆
“环境生态学”是个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结合了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它由生态学分支而来,但同时又不同于生态学。要求讲授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介绍国际上重大环境生态研究计划的实施,最新的研究模式和结果,启发学生对国际重大科学问题的思考和责任感,加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4]。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存在记忆、应用难等问题。
(二)传统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课程学习
传统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以期末考试为主,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和实验两部分。该考核方式在促进学生系统复习课程的知识体系,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同时,忽视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的培养。同时,这种以期末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模式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容易造成“填鸭式”教学,让学生“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5]。同时,该考核形式以个人为考核对象,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不能有效保证教学效果。
二、“环境生态学”多元化考核模式
多元化考核模式是针对单一考核模式提出的一种模块化的不局限于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是能有效促进教学实施并从多方面、多角度督促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设计、总结表达、团结协作、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及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的科学的考核方式。本文提出的针对“环境生态学”这门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包括8个模块,即自学设计、创新设计、论文撰写、平时作业、课程笔记、课堂表现、小测试及期末考试(图1)。每个模块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一)自学设计
每一章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习了解章节知识点,并根据自学内容构建章节知识点导视图。每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3个章节及期末后全课程的知识导视图。该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设计能力。该环节主要流程方案如图2所示。
(二)创新设计
该模块针对课程实验进行设计。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一般以教师指定实验,基本工作由任课教师准备,甚至部分实验学生只进行最后的结果观察,达不到实验课设置的教学目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创新设计模块(图3),即教师设计选做和必做实验,必做实验体现课程基本动手能力,选做实验突出综合运用能力。教师给出实验主要目的及原理,学生分组进行自主设计,包括查阅文献、方案设计、所需材料,与教师共同确定可行性后再开始做实验。不问实验结果,只看整个过程学生的配合、设计及操作能力,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要求突出设计理念、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进行小组互评成绩,教师根据实际综合评分。小组成员成绩一致,由于分数一致性,更能激发每个学生为该组进行更好的奉献,争取本组的成绩。该环节能很好地兼顾实验课的基本要求,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及集体荣誉观。
(三)论文写作
该模块主要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论文写作规范及知识应用能力。由教师根据课程情况,给出不同的选题,学生随机抽题,分组完成。要求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并标注其完成任务,根据完成情况教师评分。评判标准不论对错,主要考虑格式的规范性,查阅文献资料的广度,总结的深度。通过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资料收集、整理总结、知识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为综合性应用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四)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题目设置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独立完成,客观题答案雷同者记为0分。作业完成后,通过PPT形式在班级汇报作业情况,由班级评委会进行打分。该环节能提高学生制作PPT的能力、语文表达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具体方案流程如图4所示。
(五)课程笔记
该模块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并做学习笔记,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听课效率及总结能力,该模块由教师根据实際情况评分。
(六)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上的问题回答和讨论两个环节。均可实行抢答加分制,问题答案准确率在50%以上即可。回答问题主要是指对教师提问的积极响应程度,根据学生的参与给予评分。讨论则按小组进行,该课程一开始便进行分组,之后的环节涉及分组的均按此进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出2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讨论,之后组里指定专人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如语言组织、知识面和深度等情况进行评分。该环节不参加者计为0分,小组讨论中表现不积极者适当减分,最后回答问题者加1分。该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语言表达、知识运用能力。
(七)小测验
该模块的设立主要是解决“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现象,能有效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自学。该课程小测验设置2—3次,以检测基础知识为主,题型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为主,简答、论述为辅。交卷后随堂公布答案解答学生疑惑,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八)期末考试
该模块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是要保持考试在教学中的指挥棒和吸引作用,让学生可以从头到尾对课程保持热情和认真。同时,期末考试的功能不是其他环节可替代,它既需要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还要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深化考试题型和内容,多以论述、设计等主观题型为主,通过期末考试真正达到反馈总体教学效果的作用。“环境生态学”课程涉及知识点多,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多,考察时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型题目,理解对的就可以给满分。让学生的答案呈多样性,体现学生的认知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表现。考试结束后教师进行试卷评阅和评定分数。
三、多元化考核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的观念,认识到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是考核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步变革。多元化考核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的,与传统考核方式完全不同,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认识。
2.多元化考核方式要求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高。多元化考核方式包括不同的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从出选题,到引导进行,到评定分数,都需要教师更综合地考虑课程知识点、难点、重点,广泛收集素材,又不失一定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对教师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的更高检测和推进。所以,采取多元化考核就要求教师采取更加具有活力、吸引力,更加全面、深入、创新的方式进行教学。
3.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建立和使用需要教师投入更
多精力。多元化考核模块的设置无不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符合知识点、重点、难点的教学方式。单从成绩评定上,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公正合理的评判。各个选题及试题,更是需要准备丰富多样的试题类型和试题库,充分体现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多元化考核方式要求更加灵活多变,只有投入足够多的精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与教学方式的改革相适应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了提高“环境生态学”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我们提出了包括自主学习、创新设计、课堂表现、小测验等8个模块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要求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增进自我业务能力,创新性地改革教学方法,良好的运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及集体荣誉观,推进高校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银莲.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师范
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2).
[2]刘海峰.以考促学:高等教育考试的功能与影响[J].厦门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3][4]李永峰.基础环境科[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
社,2015:5-30.
[5]刘广孚,任旭虎,刘润华.“6+1”多元化考核模式的研究与
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