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诠
摘 要 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媒介,VR技术驱动下的新闻制作也成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传播手段。VR新闻结合了生活真实和技术真实,提供身临其境的在场视角和参与身份。国内外的VR新闻制作虽然如火如荼,却依然在初步探索阶段。当下VR新闻制作中呈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和社会影响,以及未来VR新闻的发展趋势,都是传媒工作者需要正视的问题。
关键词 VR新闻;生产困境;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4-0022-02
過去的2年时间,VR一度成为当红词汇。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沉寂了许久的VR技术重新成为技术焦点。众多资本疯狂进入,围绕VR技术激活了VR影视、VR教育、VR医疗、VR旅游、VR直播、VR电商等多种多样的VR产业应用形态。在VR新闻领域,各类VR新闻栏目和频道成立,成为专门的VR新闻传播品台:天宫二号发射时,腾讯新闻自制的VR虚拟现实互动产品《了不起的航天梦——首个中国航天VR虚拟展馆》,在触摸屏上嘉宾就可以和观众实时互动。在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发射时,观众通过大朋VR一体机就可共享宇航员视角。2016年,中国网新闻中心成立了国内首个“虚拟现实”新闻实验室,利用VR技术对新闻重新包装加强传播能力,给用户带来新的感官体验。
1 VR新闻制作困境
1)VR视听语言尚不成熟。传统的镜头思维在VR视频里并不能适应,尤其是多线叙事的时候。传统视频拍摄是依靠摄影机运动、蒙太奇等电影语言手段创造出有叙事逻辑和视觉关联的时空感。但它仍然是二维平面的视觉技术,3D电影便是人类为客服二维平面缺乏纵深感的结果。而VR技术的出现,带来了三维立体空间+虚拟平行世界的视觉刺激
体验。
VR视频新闻制作中,摄像机和记者视角、观众视角融为一体。摄像机和日常平视角度基本相同,以便获得接近日常观看的现场视觉体验。太高不仅不能快速实现,也会造成一种悬空感。镜头离拍摄主体太近则会产生心理压迫感,也会遮挡一部分
画面。
除了拍摄和传统视听方式不同之外,对于现场声音的获取、记者自身的隐蔽性也是新闻制作面对的棘手问题。
2)VR新闻制作仍有缺陷。目前来看,VR新闻的制作只是一种初级尝试,离成规模的报道还需不少时间。VR新闻会成为当下新闻实践的有益尝试,但不会取代传统新闻制作。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叙事手法,VR设备体系的完善和成熟是VR新闻成熟的保障。对此,国外有专家认为至少需要10多年时间才可以出现真正的VR新闻设备。
在VR新闻中,用户可以获取的消息是大量的。没有相应的引导方式,受众完全可能被无关紧要的画面信息所吸引,从而错过真正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无论VR视频新闻还是图片新闻中,受众通过旋转移动等方式,对某些和新闻本身关系不大“边角细节”产生兴趣,并且消耗更多精力,从而遗漏掉编导记者提供的“想展示给受众的内容”。
目前,VR新闻内容播放较多的平台多为智能手机和电脑,播放设备和拍摄设备的兼容性问题也对受众观看新闻造成极大困扰。眩晕、卡顿等不好的视觉体验会影响到新闻内容的传播。眩晕等技术因素导致长时间观看习惯尚难以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所有长篇VR新闻内容的发展。现在市面上所有的VR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用户体验问题。
3)VR新闻人才队伍培养不足。由于VR教育还处于行业起步期,设备技术和成熟程度,产品市场认可和内容丰富程度都与大规模成型有一定距离。目前,国内VR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尝试。VR影视公司虽遍地开花,切入教育领域的却很少,VR新闻教育更少。硬件日益成熟,生产VR新闻内容的技术人才便成为制约VR新闻生态的重要瓶颈。因此,VR影视全产业链的完善,离不开长久VR新闻人才培养。
VR新闻还处于基础发展阶段,VR新闻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体系建设虽初见端倪但火势很小,与当下VR影视内容成倍增长现状不相匹配。加上国内VR影视产业从生产制作到拍摄技术尚不成熟,开展VR新闻培训也就更显困难;新的VR新闻人才多为注重技能实践培养忽视学理研究,这本身是既往高校学生规模很大但常常无法适应就业需求的原因之一;VR新闻制作实践从开始便凸显出资源分配不均、地域差距明显的问题。VR新闻人才培养可以从学校开始,为大量VR新闻行业储备先期人才。国内虚拟现实技术相对而言落后于国外,技术实力差距较大,虽是不争事实,也无需回避。
相比高校,业界首先拥有行业最前沿的VR影视制作技术和团队,因此也是最先试水VR新闻的力量。国内个别高校在VR影视教学实践中基本以短期培训为主,尚未形成体系化教学。内容也多为VR影视技能培训,缺乏理论探讨。国内网络上的一些自媒体、网站,以及一部分影视培训机构抢在了高校前面,率先推出的VR影视实践教学视频让不少人受益颇多。这些教学内容基本以技能输出为主,并有自己的互动渠道。以720云为代表的网站上自制的VR视频已经铺天盖地,各种企业也开始推出自己的VR影视商业服务,高校在此方面的行动略为滞后。
2 VR新闻对传媒业的影响
1)丰富新闻形态。“传播过程中,话语的‘意义不免会受到损害。世界太大,我们面对的情况又太复杂,得到的信息却太少,因而,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1]传统的新闻中,受众依靠新闻制作者提供的图片、视频、文字等碎片化拼接而成的完整叙事内容来把握新闻细节和形成自己判断。受众对现场难以形成全知型认识视角,自然在其“解码”过程中容易产生理解偏差。而在VR新闻中,受众可以在全景的视频和图片中自由浏览获取新闻现场信息,受众作为“在场”的事件见证者和参与者,有更大的了解新闻真相的自由度。在纽约时报出品的纪录片《流离失所》开场中,11岁的Oleg独自在一片瓦砾堆前的黑板上写字的时候,观众似乎就站在他的身后,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火过后Oleg家乡狼藉不堪的景象。
VR让新闻现场的沉浸观看成为现实的同时,也让自然观看成为现实。在VR里,视觉内容和现实混同,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模糊。观众可以看到的比以往视觉技术提供不到的更真实的视觉体验。黑格尔认为,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认识性的器官。人類获取信息的方式中,视觉摄取占据绝对的一部分。人类视觉延伸和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人类对于视觉刺激的追求才让视觉文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VR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深度观看的视觉欲望。
2)重塑新闻报道方式。“VR新闻的呈现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用户沉浸于一个‘仿真的新闻场景中,也为真实、全面、客观表达新闻提供了更多可能。”[2]VR技术为新的新闻报道实践提供了可能。这种几乎完全迥异于传统新闻制作方式的新闻类型,对编导提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制作能力要求。
VR新闻也呈现了一种与传统新闻不同的叙事方式:在传统的二维平面上的视觉新闻里,视点选择、叙事方式均由编导一手操纵。而在VR新闻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强制性灌输感觉,而是一种试图接近和搭建与受众对话的通道。VR技术带来的新闻最大叙事空间变化,就是物理空间上由传统的二维平面空间变成了三维空间叙事。影像空间上提供了真实的虚拟视觉空间,为观众带来场景空间里进行互动的可能。
3)VR新闻下的伦理思考。以VR新闻来看,其内容也具有极强的把关、议程设置功能,公众很难分清那究竟是真实新闻现场还是人为操纵。其临场感也会使得公众分不清“媒介”和“自身”,失去理性而变得缺乏判断力,VR技术的沉浸感使得用户更容易被新闻庞杂信息淹没而受到欺骗。“VR技术的强项在于影响观众的感官,从而造成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这也许会使得社会 ‘过于媒介化(over mediated)。可能导致情感在用户群体中快速蔓延,导致理性‘公众退化成非理性的‘群众。”[3]
此外,VR新闻中出现的会对受众产生不适心理作用的画面到底需不需要进行年龄限制或提示也是新闻制作者面对的伦理问题。在一些逼真的恐怖画面里,观众可能和画面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从而产生高度紧张感。德国有学者研究公众使用VR产品后可能导致的伦理问题后表示:应当给予用户使用VR内容后带来的精神状态和自我形象改变足够的关注度。可见,建立相应的VR内容研究评测,也是我们避免新的媒介技术风险的应有之举。
参考文献
[1]史安斌,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的转向[J].新闻记者,2016(1):34-41.
[2]喻国明,张文豪.VR新闻: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12):47-50.
[3]虚拟现实新闻(VR新闻)面临的伦理风险[EB/OL].[2016-05-12].https://www.jzwcom.com/jzw/b6/1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