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青 王栋 王柯鳗
人民海军“海口”舰2006年2月入列,舷号171,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是国内首批配备相控阵雷达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舰艇之一,被誉为“中华神盾”,装备有先进的对海、对空、对潜等现代化武器装备。
“不怕狂风巨浪,不怕流血牺牲、不怕任何敌人”这句标语,既是“海口”舰官兵的精神坐标,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自入列以来,他们先后圆满完成远洋护航、中外联演、海上搜救、维权维稳等30余项重大任务,2次接受习主席检阅视察。2009年被表彰为“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被表彰为“执行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先进单位”,2015年被海军授予“护航先锋舰”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今年8月,中宣部授予“海口”舰“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在“海口”舰采访,有个事一直被官兵们津津乐道。那年,在一次实弹演习中,“海口”舰连射两枚防空导弹,成功抗击某新型导弹。
而最初,得知此次抗击的是某新型导弹时,“海口”舰时任对空作战长陈俊锋心里却直打鼓:这型导弹速度极快,弹道复杂,抗击难度极大。
摆在“海口”舰官兵面前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靶弹复杂的弹道。经过仔细研究,“海口”舰基本掌握了靶弹弹道各阶段的特点。他们集智攻关,预想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抗击情况,制定了在不同弹道段拦截靶弹的各种方案。
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要让防空导弹精准命中目标,还需舰载雷达对来袭导弹稳定跟踪。训练中,对空导弹区队反复利用系统虚拟目标,操纵雷达跟踪超音速“导弹”,还设置各种意外情况,让目标变向变速,脱离雷达跟踪,最大限度模拟真实战场环境。
期待的那一天终于来了,官兵们的心情却格外平静。演习当天,听到“发射”命令,李卫华果断按下发射按钮。第一枚防空导弹从发射井内弹射而出,在空中猛然点火;紧接着,第二枚导弹呼啸而出。两枚导弹似升空利刃,直扑目标而去……
“导弹与目标相会!”“目标减速下坠,拦截成功!”消息传来,官兵们纷纷击掌相庆。
每攻克一道难题,战斗力就跃上一个新台阶。演习过后,“海口”舰官兵总结相关经验,提出了“战争还原法”组训新模式,即针对不同的课题,模拟最真实的战场环境,把各种因素想到,把每个细节研透,并在实际演练中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一套最管用的战法。
“海口”舰官兵集中组织重难点课题攻关,立足自身装备特点和技术优势,大抓边界条件、极限条件训练,多个实战科目实现重大突破。近年来,“海口”舰先后取得了30余项课题研究成果,其中12项被海军推广。
“大数据时代,数据制胜是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趋势。平时必须注重积累数据、研究数据,让数据成为备战打仗的能力倍增器。”舰长樊继功介绍。他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运用“大数据+舰艇”训练方法,梳理总结训练数据和经验教训,建立“战斗力分析数据库”,不断改进完善计划方案和组训方法。同时,将训练记录电子化,训练统计智能化,训练成效可视化,使每名官兵都能直观掌握训练进程,认清差距、查漏补缺,有力提升了训练效益。
有了科学的数据支撑,“海口”舰主炮在多國海上演习中打出了对“番茄靶”3发2中的“‘海口舰精度”。
“海口”舰舰长樊继功一直忘不了那场演练。在与潜艇对抗中,“海口”舰沿袭以往的一项战法,试图压制对手,但没想到对手是被誉为“大洋黑洞”的某型潜艇,不仅成功摆脱“海口”舰的跟踪,还伺机发起了鱼雷攻击……
“未来战争的致胜之钥,我们真的找到了吗?”冷静沉思后,樊继功抽调精兵强将,率先在支队成立“战法研究小组”,集中精力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
其实,研战之风早已深入“海口”舰官兵的“骨髓”。“海口”舰是我国第一代装备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的国产现代化导弹驱逐舰,接舰之初,因为较过去的舰艇几乎领先一个“代差”,新装备究竟怎么训,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没有路就趟出一条路来。首批舰员创新训练模式,坚持边接装边研究边训练,制定完善了训练大纲和全部战斗部署表,也为后续舰艇的战备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12月,“海口”舰与“武汉”舰、“微山湖”舰组成舰艇编队,首次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他们走一路、研一路、练一路,总结出破解海盗“群狼战术”、中外护航舰艇联训等20余套战法训法,为后续护航任务趟开了路子。
“接上级通报,某海域发现‘敌潜艇活动,命你舰前出搜攻潜。”去年年初,海军远海训练编队在南海进行了一场舰机联合反潜演练。接到命令,“海口”舰立即奔赴目标海域。
反潜本就是世界性难题,这次的对手更不简单,号称“大洋黑洞”,“隐身”性能极佳。茫茫大洋,“敌”潜艇像幽灵一样在海底游荡。数小时搜索无果,“海口”舰各战位气氛愈加沉闷、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