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许美芳
边疆安,则民心安;边疆稳,则社会稳。在扎实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中,警地各级党组织携手共建,不断加强军警民深度融合,积极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格局,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情报互通、资源共享,联防、联管、联治”的局面,筑牢了八千里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维护了边境地区安宁和谐稳定。
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镇哈拉图嘎查的两兄妹因为草场的事闹起纠纷,哥哥格日勒图3年前把草场租给西乌珠穆沁旗的牧民凯泉,双方签了10年的合同,合同款早打给了哥哥。可是去年草场确权后,其中出租的500亩草场划归妹妹所有,妹妹把草场租给同嘎查的刘先生,为此产生矛盾,大家各执一词。无奈之下,他们拨通了“草原110”。额吉淖尔派出所启动“四所联调”机制,马上通知司法所、草原监理所和国土资源所相关人员,一同前往嘎查。各部门各司其职,监理所明确该草场确权归属妹妹,司法所从账务纠纷角度进行调解,兄妹双方很快达成一致,哥哥另外划分500亩草场给妹妹,一场涉及多方的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四所联调”是2016年锡林郭勒盟在推广“党员中心户+警务室”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实施的工作机制,即以边防派出所、草原监理所、司法所和国土资源所4个职能部门相互联动,集中到牧民所在嘎查的就近党员中心户家统一办公,协调处理群众纠纷。锡林郭勒盟地广人稀、人均草场面积大,每户草场少的两三千亩,多的上万亩,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和边境地区开放进程的加快,牧民因草场划界、牲畜饮水、网围栏留路等引发的问题时有发生,他们往往需要来回跑好几个部门,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得到解决。为有效化解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纠纷,锡林郭勒盟军警地各级党组织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创新推出了“四所联调”工作机制。
额吉淖尔派出所所长布日古德说:“以前牧民们遇到草场纠纷或经济纠纷,都给派出所打电话,因不在派出所职责范围内,我们去了只能进行民间调解。现在有了‘四所联调’机制,派出所会在第一时间协调草原监理所、司法所和国土资源所联合出动,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在他看来,该机制将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延伸到一线嘎查村,不仅从源头上化解了矛盾纠纷,还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增强了牧民的法治意识,融洽了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当地和谐、民族团结营造了氛围。
“四所联调”机制只是八千里边防线上多个职能部门联动为民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区探索推出了矛盾纠纷挂牌督办、“支部警务室”、北疆综治服务中心、“现场一日办公”、“边防+N”等多个创新做法,通过警地融合联动变“独奏曲”为“交响乐”,有效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
警民联合巡逻 格日勒朝克图/摄
走进额济纳旗纳林高勒社区,随处可见充满浓郁蒙元文化特色的胡杨人家家庭旅馆,胡杨人家幸福园和文化园不时传来陶布秀尔、马头琴声,在这里学习声乐、唱歌、跳舞的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很难想像眼前这个幸福和谐的家园,在建立之初曾一度陷入环境脏、秩序乱、治安差等状况。纳林高勒社区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因退牧还草、黑河移民搬迁成立的社区,居住着来自8个苏木镇、19个嘎查的1000多户农牧民,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有些牧民的草场等生产资料还在原嘎查村,和生活区域相距比较远,流动性大、管理难度也大。
为了让进城的农牧民进得来留得住,纳林高勒社区党组织以边疆安全和辖区稳定为主要抓手,积极构建了组织共建、党员共育、资源共享、贫困共扶、活动共办、治安共防“六共联建”基层党建模式和网格化管理模式,成立了警地共建联合领导小组,建立警地联席会议制度,组建警地治安联防队,实行警地兼职制度,由边防派出所民警担任社区“村官”及网格员。
警地共建后,社区党组织和边防派出所、达来呼布镇等积极开展结对联建,通过携手开展群众评议和联合走访调研等方式,努力为居民排忧解难,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成功办理创业贷款,协调住建等部门为每家通了下水道,帮助居民建立了胡杨人家家庭旅馆。目前,该社区已有商铺、宾馆、饭店等各类营业网点200余家,真正变成了让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和谐新区。东风镇额很查干嘎查牧民谷文花,丈夫患有股骨头坏死,社区网格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方联系政府救助部门,帮助她家摆脱困境,不仅为她家协调了扶贫资金,还联系住建、供热、工商、消防等多个单位,为她家的旅店接上了大暖,办理了营业执照,让一度陷入绝境的家庭重获了希望。为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他们还积极协调在辖区建成3个不同功能的胡杨人家幸福园,将额济纳旗老年大学声乐班教学点设在胡杨人家文化园,打造社区文化建设特色平台,让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纳林高勒社区的变化是内蒙古推进共建稳边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自治区在“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中,积极推进警地深度融合工作机制,在边防线上推广“民警村官”,在边境嘎查村、社区和边防派出所党组织中开展组织生活同过、党员骨干同育、基层堡垒同建、发展大事同议、北疆边防同保的“五同”联创联建活动,实现警地党组织共建、教育资源共享,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同时,全面开通“爱民固边直通车”、组建“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等,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外出购物困难的边境牧民,提供送医送药等便民服务,为扎实推动共建稳边营造了良好环境。
达茂旗巴音花镇的斯仁敖德是镇里的“北疆堡垒户”,多年来一直住在边境驻守边疆,边防派出所在他家设立了“草原110”报警点,边境上有什么动向,他都会第一时间向政府和边防派出所报告。在他心中,巴音花镇35.6公里的中蒙边境线是一道神圣不可侵犯的红线,配合党和政府保卫自己的家园更是他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茫茫大草原,漫漫边境线,一座毡包就是一个固定的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位流动的哨兵。在内蒙古广袤的边境地区和绵延8400余里的边境线上,散居着3800多名像斯仁敖德这样的牧民哨兵,他们和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公安边防官兵以及各族群众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守边、护边、固边、稳边,织起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边境安宁的“三道防线”。
乌拉特后旗的乃马查干曾是公安边防部队的一员,退役后,乃马查干就在离边防派出所不远的草场上安了家,成为边防派出所护边员。40年来,他像界碑一样守护着边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边防人退役不褪色的铮铮誓言。他常说:“我是牧民的儿子,我与边防有缘,我属于边防,我的根在这里,服役时守边是我的职责,自主择业后守边是我的义务,更是使命!”如今,儿子也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边防兵,继续在祖国北疆守边戍边。
76岁的郎图老人是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的“草原110”联防队员,还是被边防派出所官兵亲切称为“14代元老”的护边员。从1964年额仁淖尔边防派出所成立至今,所长已经换了14任,但他哪儿也没去,一直在那里守边护边,协助边防官兵维护辖区治安。50多年来,郎图协助边防派出所破获的案件达70多起。如今朗图老了,儿子想接他去城里住,被他断然拒绝。他说:“这辈子我没做过什么大事,但守边护边这件事,我要做一辈子。”
对于草原儿女来说,守好祖国边疆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要守好内蒙古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必须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让广大草原儿女共同守边护边。针对边境地区地广人稀、专业力量不足的实际,自治区大力推进党政军警民联合治边,不断深化“草原110”建设,努力构建集打击与防范于一体的立体化“草原110”边境防控体系,探索建立了“蒙古包哨所”、“牧民哨兵”、“草原110”联防队、“警的”联防队、边境堡垒户等一系列地域特色鲜明的群防群治组织,最大限度发挥了边境地区广大群众守边护边的作用。
边关之固,固在勠力同心。现在,从广袤草原、浩瀚沙漠到茫茫戈壁,警地联创联建硕果累累,既解决了群众困难,也维护了边疆稳定,让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屏障更加坚不可摧。■